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3-02-15 00:31:20 阅读数量: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模板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模板”,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1)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都说《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非常好,我下载了好久,看了几页,才疏学浅愣是没看下去,两个月前一朋友推荐纪录片大明王朝1566,也没看,在微信读书APP上有幸看到了美籍华人黄仁宇教授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下定决心读一读,了解一下这段明史,主要还是因为之前看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提到了好多明史,好奇心让我拾起了这本书。

全书围绕着6个人物展开,分别是皇权代表万历皇帝、大改革家张居正、大学士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杰出孤独将领戚继光、叛逆纠结的哲学家李贽。所以读起来仿佛在读一段段传记,一点也不觉得乏味,一本书好不好,以个人目前的鉴赏能力就是读几页看能不能继续读下去,而黄教授的这本《万历十五年》确实能让你读下去,虽然里面伴有点文言文性质,但是完全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推荐给喜欢研究明史的朋友读,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可以明智,可以鉴以往,而知未来。大明1587年发生的这几件小事,在当时在普通不过,但是对接下来的王朝兴替造成了深深的影响。

本人才疏学浅,更不敢自视甚高。所以就简单谈谈对6个人物的粗浅理解,用白话文字为描述一下所见所感,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皇权代表万历皇帝

10岁登基称帝,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个3年期的小学生罢了,但是在当时可是九五之尊,继承大统。坐在了金字塔尖俯览众生,可都说自古圣贤皆寂寞,万历皇帝也有好多郁郁不得志的事情。例如喜欢郑贵妃不能册封,喜欢郑贵妃生的孩子不能册封太子,连死了葬在一起的愿望都实现不了,被文官集团牵制,被社会制度管束,所以就消极怠工,彻彻底底宅在宫里不出去,懒理朝政了,成为了有名的无为之治,作为一国之君都不喜欢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制度可见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二、大改革家张居正

个人看完张居正的生平,对他还是正面评价居多,虽然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位置上,但是也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大明王朝呕心沥血,从辅佐小皇帝到后来一系列运筹帷幄的改革,不得不说放在今天的公司里,张居正也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CEO,只是最后落了个生前风光无限,死后萧索凄凉的情况,不禁唏嘘不已。可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可以说生不逢时,亦或是当时畸形的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

三、大学士申时行

作为皇帝的老师,可以这样讲,申时行做得没毛病,中规中矩形容比较恰当。虽没有过硬的能力,但是深谙为官之道,所以练就了圆滑处事、知道审时度势,不跨越雷池半步,虽然最后看是保全自己,但是为官的政绩仍然被看做是一张白纸也就很正常了,因为想创新,做事多,自然出错的机会就多,而我们的申大学士就知道怎么规避出错和风险,就是无过便是功。

四、模范官僚海瑞

太过和不及都不好,而海瑞个人觉得还是清廉太过了,在高官厚禄精英阶级集体腐败的情况下,他能一贫如洗的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实属不易,因为人性有时候是经不起考验的,尤其是面对金银财宝美人诱惑的情况,海瑞的人品是不容置疑的,只是为官在仕途这样清廉确实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导致最后皇帝都下令给安排一个无关紧要的官职即可。所以这里就给我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到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别人喜欢的?

五、孤胆将领戚继光

上学的时候学习过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在明朝重文轻武的社会制度下,能灵活变通,打造一只虎狼之师“戚家军”实属不易,要知道做事的人在当时不太讨巧和受到支持,所以全靠一腔热血和强烈的个人信念支撑,很佩服这样的孤胆英雄。只是想如果当时大明重视军制,可能就不会有后来混迹于白山黑水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事了,而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发生的和没发生的都是必然的。

六、叛逆纠结的哲学家李贽

读了好几本西方哲学家的书,罗素、维特根斯坦、尼采、康德等,觉得纠结的人都容易成为哲学家,哈哈,开个玩笑,毕竟深夜写东西需要克服困意。而李贽让我觉得是最纠结的一个。有的时候哗众取宠、有的时候又桀骜不驯、有的时候又一本正经,坚守自身品格。所以一个这样的人,你通过阅读都能感觉到他的纠结拧巴,但是又不得不对他给予同情,因为所处的社会就是畸形拧巴的,他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权利,但是骨子里那颗跳动不安的心却又无处安放,换做在今天还能通过写个歌唱出来,在当时的情景下,也只能一个人黯然神伤了。

总结:1587年的这6个人为官处事之道不同,但是最后结局却是一样相同的,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看似的指端末节,但是却为接下来的历史掀起了惊涛骇浪,所以不是单单个人的问题,而是集体属于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关于人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很难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个人觉得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就好。

关于制度:怎么样摆脱根深蒂固的潜规则?个人觉得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扰未尝不可一试。

实在才疏学浅,想表达更多,但是确实达不到文思泉涌的境界,所以还在努力提高,如果你有更多有趣的见解,欢迎给我留言。一起读书,一起提升,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吧。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己亥年腊月,读得《万历十五年》间春花秋月,今之视昔,悲夫!斟酌许久,思春秋何以变,量文明何兴衰?感慨系之矣,故列作此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看秋月春风,知仓廪实而知礼节,明历古之变。忆往昔品唐诗之高雅,览盛唐之风采。前有“车如流水马如龙”之盛景,后有“八荒来拜,万国来朝”之繁华,礼仪之邦威名远扬,泱泱华夏震慑八方。何以得?秦王玄武变,中原尚贫瘠,贞观数十年,旧貌换新颜。“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黎民百姓知礼仪、识礼节、心胸阔、大体成。是因李世民深知“船能载舟,亦能覆舟,”勤俭节约,发展民生,兢兢业业,轻徭役少赋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乐得其所。据悉贞观年间,路无冻死鬼,九州无豺狼。以史为鉴,仓廪实而知礼节,历古文明方能一日千里。

看秋月春风,知衣食足而知荣辱,明历古之变。纵横明朝百余年,第一才子杨慎连中三元,成为大明王朝绝无仅有之奇才。叹世宗,流连风月辱忠贞,惜杨慎,流放云南苦难言。毕生蒙辱意难平,一叶扁舟,一顶草帽,墨笔落下,一生再未归朝廷。在锦绣河山间放浪形骸,于前朝书海间苦心孤诣。多年以后,白发老人安然入土,著作等身,名满天下,为文明画上瑰丽一笔。柴米油盐的衣食饱暖成为生活基本后,人方能思荣辱。因为知耻而后勇,所以文明得以在秋月春风中变迁不止。卧薪尝胆十余年,不忘一介忠臣夏言惨遭奸人陷害致死之耻,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徐阶,风风雨雨忍耐严蒿的折辱,最终斗垮严党,惩恶扬善,清平天下。虽说“江东才子今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然而江东霸王不堪汉高祖四面楚歌之入辱,乌江自刎,留下千古绝唱。屈原发配吟泽畔时低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愤恨“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半生忠君恋阙,心系国家,不甘亡国之耻,于是纵身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凡此种种,皆言荣辱,而后荡气回肠,雕镂下千年长河涤荡亦挥之不去的中华品质!以史为鉴,衣食足而知荣辱,历古文明方能生生不息。

看秋月春风,知上服度而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阅百年满清,基业显赫,却闭关锁国,孤陋寡闻。慈溪专政,宦官外戚,遍布朝野。上不服度,六亲不固,民不聊生,豺狼当道。江山笑,烟雨遥。于是满清摇摇欲坠。亲王腐败,污吏横行,压榨民脂,尸位素食。纲纪松弛,政令不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于是大清王朝匍匐于列强铁蹄之下,覆灭在历史长河中。以史为鉴,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历古文明在刻古与雕今中选择了焕然新生。

看秋月春风,明历古之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大同盛世,无战火之忧,无贫寒之苦,学而优则仕,不曾闻失路之人。我莘莘学子,幸遇时机,在互联网翻天覆地,科技日新月异之年代,可览古今史册,亲鉴万事得失。更当图学治国,舞慧笔长灵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万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读十五载万历,看尽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呜呼!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古千年,是非荣辱,文明兴衰,不过如此!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3)

与人们的一贯认知相去甚远的是,皇帝不是一个朝代的主人,而在政治上是政府中的各级官员,在经济上是中等以上地主的知识分子才是。因之,如果知识分子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王朝的安全性就会立即受到质疑。同时,明帝国实际上可以说是由几百万个农村聚合的社会,而本朝治理农民的根本方针是保持他们的淳朴无知,数不清的农民目不识丁,只能依赖通“四书”的乡绅引导,才会按照规定纳税服役。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的行动完全凭借道德的指导,开国二百余年,却始终以“四书”确立的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裁判的依据,并没有在伦理道德与日常生活中建立合法的缓冲地带,而伦理道德僵化的标准并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只会使社会趋于凝固。

在儒家的道德准则实则无法固定,而法律的创造性又缺位时,两万余人的文官社会哪有那么容易趋同?只能以种种效率极其低下的奏章、语焉不详的文字来达到一个诸人看似能勉强点头的结果。两千年前孔孟之道曾经是领导和改造社会的力量,但现在仅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牢笼。“在道德的旌旗下,拘谨和雷同被视为高尚的教养,虚伪和欺诈成为官僚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1587年看似无事可记,实则是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常以昏庸无能被指摘,但少有人知道他本可以成就一代明君,他也曾用心研学,自幼写的一手好字;也曾亲自涉及祈雨仪式以示关心民瘼。但文官集团只希望他行礼如仪,一切超出皇帝应有礼仪的行为都被不假思索的认定为逾矩。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文官们不让他按照自己的心意设立太子,以致他最疼爱的女人郑贵妃终日以泪洗面。以礼治而非法治的王朝下,无人把皇帝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成为傀儡一般的礼治象征物。曾经励精图治,企图打开“万历之治”的朱翊钧,因为他过于聪明的天赋,早就参透了文官集团背后究极无趣的权力纷争,但他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偌大的王朝,最后竟然欣然接受了精神上的被活埋。文官可以被罢免,但皇帝不可轻易让位,他折中选择了无为而治,文官们不让他做的,他就不做,但他也不去积极做些什么。曾经两年半四次谒陵的他却因之造到文官集团不受礼数的抨击,那他就做一个三十年不出宫门的皇帝吧。

本朝重文轻武,始终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因而,军官的选任皆以武力为选官标准,却并不在意将领运筹帷幄的能力。作文一直到倭寇大举入侵如入无人之境,才使得中枢的文官惊醒。穷则思变,戚继光即在此时走上了历史舞台。戚继光并不像明朝另一名将俞大猷一样提出不破不立的看似有益的建议,却并没有看到其背后可能会导致整个松散的官僚政治重组崩溃的风险。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可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他清楚在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之内,企图强调军事效率与军事技术而提高军人的地位,是绝对做不到的。戚继光并非海瑞式的人物,他认为事实上的合法与否无关宏旨。他给提拔他的谭纶与张居正送礼,在官场上也并不落得粗俗而得到文官的赏识。但他并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作投机取巧与升官发财的本钱,而是作为建立新军与保卫国家的手段,并使自己得到适当的享受。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4)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张田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一部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时值明朝晚期,分别从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个人的人生起伏,结合大历史观,从较长时段对历史因果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解读,从而揭示了两千年封建官僚体制失败的原因。想要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快来加入我们,一起品读、深思其中的故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赶紧行动起来吧。

卢小娇:“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万历十五年,越是看起来不重要的年份,越是容易忽略,却越不可或缺而承前启后。

毕玖琚: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翻不起滔天巨浪,滔天巨浪的后面可能站着一个时代的巨人,巨人之所以站在那,是因为他看清楚了河的流向,算准了此刻即将起浪。

臧金鑫: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听上去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有点像,但是看起来有种十分不同的感觉,不过是同样的妙趣横生。强烈推荐。

张尚义:这本书作者引用了很多古今文献,写作时间也很长。从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序中,我了解到作者读过许多书,如作者提到的《神宗实录》。佩服作者心无旁骛的知识沉淀的过程以及那种不急躁不急功近利的品性,仅此一点就值得今天很多人学习。书中涉及到大明许多问题,如财政、金融、税收、礼仪、军制、俸禄、官吏品级、行政制度,思想等。对于这些问题尽管书中只是简单提到却都命中要害,主线紧紧围绕“道德”二字,引发我思考的是“治国理念”,其核心也是“道德”,很多问题亦由此而来。无论是大明的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政策,都紧紧地和“道德”捆绑在一起。

虞冬蕾:记得《人民的民义》热播的时候,反派高育良对一本书爱不释手,后来大家反复提及的这本书就叫《万历十五年》。当时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大贪官会这样喜欢一本历史书。这次有机会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它是高育良成功的开始也是他堕落的引子。他钻研透了中国古代官僚系统里很大的一个弊病:文官抱团腐败,多重领导导致系统纠错能力低下,即便万历皇帝也对此一筹莫展。作者是用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来叙述这个漫长的故事,感觉像是慢慢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画卷,画卷上是一个王朝从兴盛到衰颓,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但平淡自透着千钧之力。书中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是“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一个王朝如此,一个社会一个个人更是如此,正因为我们有缺点不能改,更需要完善制度去制约它。大明王朝的灭亡,万历皇帝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规则的缺失。

谢林晴:流逝的时光能够抹去一切痕迹,包括生命,就算贵为万民之主,苍天之子的他,也不能幸免。曾经的他胸怀壮志,意图力挽狂澜,打造无边盛世,然而岁月世事磨平了他的棱角,无奈的他只能屈服,心底的声音依旧叫嚣着反抗,于是他怠政,不抵抗不配合,去向官僚挑战,向这个体制挑战。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一个人的恶总是源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而“人之初,性本善”,往往大环境才是那罪魁祸首。腐朽体制不改,黑暗势力不除,恶人必将反复。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5)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明亡于万历”。这是明朝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而万历十五年又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看似平淡的小事,却引起了蝴蝶效应,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以前就听朋友夸张的阐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文风恣肆雍容,让很多没有饱读史书的人,豁然开朗,一旦捧起来,就会陷进去,抱着不信邪的心态,我也试一试,原来历史可以真的这样好看呢,夹叙夹议夹评论,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了明朝万历年间文化政治制度的症结所在,人心被制度的扭曲,更是让我学习了一种大视野看问题的思维。

以前的史书里,历史人物都是被有着属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化“人设”并夸张处理,而这本书采用的却是“聚焦”的写法。万历十五年,这个春寒料峭的公元1587里发生的林林总总,看似平淡无奇,却已为大国本朝的衰颓埋下了伏线。怠政罢工的万历皇帝,雷厉风行却悲剧收场的张居正,位极人臣却未老先衰的首辅申时行,战功卓著却孤独终老的将领戚继光,刚正不阿却争议不断的海瑞……某一年,某一人。

这些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角色,在《万历十五年》中一一出现。但是在这本书里,这些历史人物都是立体的、饱满的、鲜活的,也并不都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的。认真读下去,就仿佛在亲历他们的处境、他们的苦恼,他们的梦想,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无奈,他们不为人知的那一面……这种切入笔法细微得很,但牵动全文的是一条张驰自如的线:牵出这高拱、郑贵妃、邹元标,牵出耕织伍旅、财贷制度、民德风俗,牵出官场的阴与阳,皇尊的欲和权。合上书后我鲜明地感受到书中的里承外合、互文相应的妙处。

黄仁宇写的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他通过万历十五年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明朝错过16世纪末改革机会的原因,不是官员阳奉阴违腐败无能,不是皇帝怠政懒散昏庸无道,不是首辅拒绝改革无德无能,更不是将军守土无方拘泥成例,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已经耗尽了生命力,这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约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不但将庞大的帝国拽入了深渊,还使16世纪末,万历御宇之下的每一个改革者,要么身败名裂,要么壮志未酬。归纳《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中心意思是要表达:万历年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则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因为这个症结的存在,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剧。

也许,对于一本好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6)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这是今年看的最慢的一本书,总是没有太多的零碎时间可以用。

这本书总体上讲讲,是一部悲剧的书,悲剧的人物、悲剧的时代、悲剧的政治、悲剧的中国,然而黄仁宇却可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完成这部巨作,虽然其中有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理念上的痕迹,但绝不掩盖这本书在那种情况下诞生的光芒,何况,黄先生之谦虚,让人敬慕,他说:下一代的人证实我们的发现,也可能检讨我们的错误,也就等于我们看到前一代的错误一样。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以这样的胸怀去解读历史,这才是我中华民族应有的眼界与胸怀吧。他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帝王,那种落寞、愤慨,是那个时代的文官集团和政治制度所赐。(好句摘抄网 799918.cOm)

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官武将,文官不仅用笔,更会用心,更会制衡,武将不止使刀,亦会攻心,会迎合……这些历史,让人不可思议,让人瞠目结舌,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叹之、敬之、爱之、骂之……历史长河中,发生过的事,总会以特有的方式让人记住、被人提起的!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7)

最近认真把《万历十五年》一遍,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好读,又能启发思考。

打开这本书,没有枯燥的图表,没有复杂的历史陈述,而是把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讲得像普通人一样生动、丰富,触摸得到。这些人里,张居正可能是最让人“心疼”的那个。他能力出众、志向远大,努力纠正国家制度的种种问题,在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算得上一股清流。但他穷其一生,却根本无法逆转这个国家衰落的趋势。在时代的浪潮下,人总是无奈而被动的。万历十五年,没有大事发生的一年,却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里,难以明言的种种奥秘!

此书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绍一个人物,以每个人物来反映这段历史;它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的角度来写的。反映当时从皇帝、首辅、地方官员、将军、哲学家的方方面面,冷暖人生。

从这些朝廷中各种人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太阳早已成夕阳,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从军事上来说,戚继光——这个孤独的将领,带领戚家军平倭寇之后,并没有因此受到重用,也许是因为明朝的重文轻武,导致戚继光在此后黯然死去,他的死也没有得到什么重视,而后军事掌控于庸才之手,军事力量也逐渐下滑,到了努尔哈赤起兵之时,明朝的军事力量早已成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了。再加上朝中无人可用,自然而然的被满族的铁骑埋没。而从统治阶级中,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小官,更是政治黑暗,歪风邪气盛行,一些忠义之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像这样的朝廷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只能等着灭亡了。而万历十五年,恰恰为此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这本书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极力想说的观点: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

自从秦朝因重法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家。但是治国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生了。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腐败。只有让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和谐。

《万历十五年》并非只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故事,也并非只写万历年间的故事,他写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的终结,是对“儒与法”的深刻剖析。取名“万历十五年”也许只是个象征,也许只是因为音韵的和谐。

这本书阅毕,有一种愤慨之情,热血喷张的感受,与对世道苍凉的哀叹,历史的确有它的魅力啊!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8)

“以铜为镜可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这个寒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对于当今社会得出了些许感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生前得志,死后却遭掘官之耻;申时行调和皇上与文官之间的关系,处处当起了和事佬;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张居正死后却被罢官家居;饱受褒扬的“青天”海瑞,最后却被迫开始长达十五年的赋闲生涯,直至死去;名仕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一开始试图冲击礼教束缚的万历皇帝,最后却不得不开始长达十七年的“无为而治”。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朝为极限,这就是一定问题的症结。

纵观全书,明朝庞大的文官集团是导致这些的根源。以万历皇帝为例,为了防止再出现类似于正德皇帝任意妄为的事情,在万历皇帝登极之际,他们决心不再让朝廷的大权放在一个年轻人手里,听凭他任意使用,而是设法把皇帝引进他们崇奉的规范里。文官们让他从小接受翰林的教育,注意他的家庭生活和私人活动,尤其防止他接受武官和宦官的不良影响。于是他从小就没有体会到自由的意义,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而获得臣下的尊敬,以至于在后来闹得满城风雨的立储问题,这个孤立无援的皇帝因为缺乏坚强的毅力,一再向强大的文官集团屈服,最后干脆以消极怠工来抵抗,即老子所谓“无为”。

这样一来,皇帝找不到更合适的事情可以消磨时光,只好看宦官掷银为戏。他的消极怠工使帝国陷入深渊。设想,假如文官集团不以“德治”思想处处限制万历的行为,使他保持早期的雄姿英发,励精图治,明朝会不会再出现一次盛世局面?明朝时文官们奉承道德和礼教,他们经常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一己私欲,口中振振有词,背地却瞒天过海,海瑞作为一代清官的模范,却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做海瑞,以至于万历十五年丁亥的岁暮,海瑞的死讯传出,使北京的朝廷大大松了口气,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一个个充当纸笔上的巨人,高谈阔论的演说家,行动上的矮子。正是由于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悲剧。

现如今,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革新才能引领潮流,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政治改革,医疗教育,廉政建设等,仍出现“踢皮球”的情况,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改革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如今国家提倡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求真务实,勤俭节约,不说空话,实干兴邦,励志创新,走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历史是一条时间的长河,读史以使人明志,从史料当中,可以读出如何建设我们的祖国,如何做到“实干兴邦”,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决胜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我们更应读史,善读史,力争从史中汲取经验以兴国。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9)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欧洲历史上,正是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笔下,我们开始了一场难忘的大历史之旅

固步自封的年代,一切试图革新的倾向,都是不合时宜的,一切企图在虚伪而又被认为是万能的道德之外发展法治的观点,都是异端邪说。于是改革家空有抱负而鲜有实践之机,变革在重重困难中或夭折,或走样;道德纯正的人尽管其行为获得了统治者的赞赏和平民的钦佩,却难以获得效仿无人想去发扬和继承其高尚品质。对他们来说,阳奉阴违,道貌岸然所带的,比这虚名要现实和功利的多;真正的时代思想者只能在被打压中度过一生。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

一个年轻的、曾经试图励精图治的君主,在诸多程式阻碍下,只能循规蹈矩,延续枯燥。他并不甘心:也许出于负气,或者是无奈的消极反抗,此后(1587年)很多年,众臣再也很难轻易见到他出席各种仪式漫长的怠政在明王朝的历史轨迹上延续 。从他观赏中官掷银取乐表明,一个喜欢活动的人具备着充沛的精力,但又无法用之于做出积极的创造 。他的壮志,他的宏图,已是历史云烟,难以再续。立,何其难也,而破,也是千难万难。

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羡的奇遇。在安逸的光景中,守成名正言顺的成为单调生活的旋律。于是,一切变得不那么重要,一切似乎可以无所谓。安逸,足以造就肆无忌惮的不思进取。在平淡无奇的格式生活中,枯燥成为了年轻君王的必修课。他的苦闷,乃是历史的悲剧。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品德可谓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却鲜有人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大多活在官方的宣传和平民的称赞之中。他们的信条和个性使他们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们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们的榜样办事。就如很多人希望别人皆雷锋,却很少考虑自己也应该那样无私。他们只是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却无法引起公众行为上的追随。海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具有强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道德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意严格要求别人。于是他的所作所为,令各方面感到为难和纠结。万历十五年,岁暮天寒,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的松了一口去,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作安排了。

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打扮成道德标杆,高尚莫比,严以待人,却无法严以律己,甚至宽以待己;相应的,同时他们也就把自己当作道德监督者,实践总是别人的事,而他们只需对此指手划脚,品头论足。因而他们总是正确,别人多少如果不是总是的话有错。明朝历史上,就有一位这样的人物张居正。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据说张居正大人的官轿,32人抬着(按当时礼制皇帝也不过16人规模),约有50平米,分为会客室和卧室,全套明式家具,还有个独立卫生间。轿四周有围廊以供观景怡情。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

在作者看来,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道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促进人类共同行为准则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它。但是将道德一成不变的道德准则作为万能的手段来调控社会的一切问题,则是荒缪的异想天开。道德必须被遵守和实践,乃至被信仰,否则便是虚伪的。然而缺少制度的规制和约束,在功利主义毋庸质疑,我们大多数人是这样的作用下,道德就很难突破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中的困境,成为难堪的所在。而法治,则弥补了道德的缺陷,从而使人类的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富勒语)。法治应当成为一种公众信仰。而正如苏力教授所认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是一种言词上的表白,一种决心,而必须是一种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种社会的全民的事业,因此对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的心灵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实践显示出的对法律的尊重和倚重。

当前,中国正处于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书中对历史的反思,以古为鉴,今人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给中国留下一个天翻地覆、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创造法治历史时代的机缘。

关于《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读后感月亮忘记 New

        读后感月亮忘记汇总10篇阅读能增长阅历,能学到许多的道理,当我们反思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丝心得体会时。...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探寻生命意义作品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阅读《自卑与超越》后受益匪浅,心...

  •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9篇读书是做人的根本,它可成就礼贤之士、诚信之客和德善之人。读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不同...

  • 孔乙己读后感

        有关孔乙己读后感如何写读后感大全专题“孔乙己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作品便是一本给我们精神粮食的好书。写读后感...


  • 读超级笑笑鼠有感

        超级笑笑鼠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我们...

  •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悟

        从格列佛游记中得到的启发(5篇)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读后了格列佛游记,对于作品里的情节...

  •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满分作文分享收藏8篇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通过品读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

  •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

        家长读一千零一夜的心得感悟汇编(5篇)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一千零一夜》,相...


  • 牧童三娃读后感 Hot

        三年级牧童三娃读后感200字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每个人对于《牧童三娃...

  • 小王子读后感100初中 Hot

        读后感精选:小王子读后感初中实用版(5篇)初中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仍然需要大人的细心引导。一日读书...

  • 牧童三娃 Hot

        「必备」牧童三娃读后感汇总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

  • 牧童三娃的故事读后感 Hot

        【读书有感】牧童三娃的读后感怎么写五篇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


  • 大自然的声音读后感800字 Hot

        教你写读书心得:大自然的声音读后感范文简短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读与妻书有感 Hot

        与妻书课文内容和阅读感受汇集五篇林觉民曰: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林觉民的与妻书,分明是一封决绝书,此去...

  • 景阳冈读后感1500字 Hot

        [热门]景阳冈读后感范文五篇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

  • 读与妻书有感 Hot

        与妻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分享林觉民曰: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如果世上真有鬼魂,那林觉民一定是去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