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3-01-17 18:31:03 阅读数量:

[荐]菊与刀读后感模板

关于作品的优秀读后感范文都有哪些呢?在仔细的品味作品以后,感受到了作者的价值观带给我们的震撼作品中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语是时候展现出来了。栏目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菊与刀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 篇1

《菊与刀》从书名上看,它表现的就是一种矛盾的事物两面,菊表示柔弱、善良、清高的一面,另一面冷酷、无情的一面。日本人在二战时期表现的就是这事物的两面,对待家人和国家,承受恩情与义务,对他们无限度地服从和付出。对异国他人,没有承受恩情与义务,受到国家的驱使,为了报答他们,对他人不仁,没有感情,表现的是残暴无情的一面。

一、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

一个灌输绝对道德标准的社会,并且依赖于个人不断发展的良心社会,可以被定义为\罪感文化\。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的区别在于,罪感文化依赖于内部的自省,耻感文化依赖于良好行为的外部限制。一个人感到可耻,是因为他的表现遭到别人公开的嘲笑和公开拒绝。不管在哪种情形下,感到可耻是因为它需要有人至少有外人在场。而在罪感文化社会的影响下,荣耀意味着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一个人即使在没有人知道他的错误行为之时,也会收到罪恶感的折磨。日本是罪感文化的社会,美国是耻感文化社会。

二、自我训练

日本人想通过自我训练达到圆融境界的精神状态。进入圆融境界的人就不会意识到我在做什么。在他们看来,培养\一点\(集中、专注)的技术训练对做任何事情都有无可争辩的好处。

为了达到圆融的境界,日本人通过各种形式来训练自己。他们最喜欢的耐寒修行行为方式是在黎明前站在或坐在冰冷的瀑布之下,或者在冬夜用冷水给自己浇三遍水,其目的是训练自己的\自我意识\,直到他不再注意到痛苦。当他不再感受到水的冰冷,当他在寒冷清晨中的身体再也不会颤抖,他就达到了\圆融\境界。

从幼儿开始,日本人就接受了极端的训练,要处处观察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按照人们的评论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有无对错。为了将自己投入到灵魂的三昧境界,他要将曾经脆弱的自己消除掉,从而感觉不到自己再做什么。接着他会感到灵魂成功就好像学习击剑的新手在经过训练以后,感到自己能够毫无畏惧地站在高木桩上。

三、人情债的社会:恩是债务,必须偿还

在日本,他们认为,一个人说自己生在这个国家而高兴,生活让他顺心,大大小小的事都让他满意,却没有考虑到是在承受皇恩那是不可能滴。

一个人所承受的恩来自于父母、老师和主人。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回报恩情,且不少于他所承受的恩情,恩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日本人都知道在旧等级制度的关系下,与邻居相处,接受恩情意味着关系复杂化。所以日本人极力避免被那些恩情所带来的后果而困扰。当一场事故发生时,街上的人都只是被动地站着,而不是因为他们缺乏主动精神,而是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官方介入,他们直接插手会让事故双方背负恩情。

日本人把报恩分为两大类,每一类都有不同规则。其中,一种报恩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另一种报恩,则可以在数量上找到平衡,并须在特定时间内所实施的,被称为\义务\。义务也分为两种,对父母之恩的报答和义务称为\孝\,对天皇之恩的报答则称为\忠\。

菊与刀读后感 篇2

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大大多于日本与其它两国的,中美两国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包容性。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个致命伤,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战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会的同一性发挥到了极致,结果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点,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国的支持在后面。当日本经济发展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很容易的通过广场协议使日本进入长期的萧条。所以日本战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来的萧条,也有其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会更持久深刻的影响日本社会。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这一点,即日本社会的非包容性-当然书中的许多观点,作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来看是片面的,但这一点我很认同。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极端的个性。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时候可以像日本高度发展时期那样呼风唤雨,反之则是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的横行。

而中国和美国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环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历史更长的中国,把包容演变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过犹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国,在既定的法律条条框框之下,给与充分的自由,如中国那样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如果期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尽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企业里,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极少数的成功的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情况,技术超强-这个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国有关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没有可替代性。

这并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实是,我在日本工作时熬夜3天3夜最终完成工作时的兴奋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刚到日本是由于环境不适,在电车里突然鼻血直流的时候给我递过来纸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见到的很多美丽善良的女孩也会是日本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终生。作为朋友,作为同学,甚至是作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为同事或者是成为其下属时,最好要慎重考虑了。

菊与刀读后感 篇3

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才读完的书。刚开始几章引用地太多了,还以为只是抄录别人的想法,让人一度想放弃。不过既然开始看了就得坚持,终于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很多以前特别不能理解的方面在读完这书之后渐渐明白了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

把书中的一些细节和在书里或电视里看到的片段连接一起,变觉得一切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很多日本人的行为也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了。

但是!这些行为或观点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形成的?就算是早期德川幕府,后来的明治维新,也没有提到这些理念是怎么形成的?我可以理解因为耻文化造成了日本人对耻辱非常在意,会报仇有时甚至犯罪(比如杀人)。但是耻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看完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个人觉得日本是个神秘的民族。我还会继续学习了解日本文化的。

菊与刀读后感 篇4

读完《菊与刀》在我脑海中反复跃动着几个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观历史,燕雀太多,鸿鹄太少。燕雀无知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燕雀总会误解鸿鹄;而鸿鹄也会误解燕雀。这如果只是鸟类世界,那也没什么,鸿鹄没必要与燕雀齐飞;事实上在大自然中鸿鹄与燕雀见面的机会本就不多。可问题在这是人类世界:是一个为了利益黄鼠狼必须给鸡拜年;猫必须哭耗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鸿鹄要想展大志,它就必须依靠一众燕雀的支持。可悲的是燕雀是如此的渺小与愚昧以至于它们对超出自己常识的事物不是不能理解而是不愿也不敢去理解!它们将所有的事物都限制在它们的常识这一渺小而脆弱的框架中去加以判断,因此往往会充斥大量的误解。这就如光秀之解读信长,许广平之解读周作人。

“使民可以从而不可以知”这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并非民不可以知,而是民根本就无知。在这种情况下将社会学、政治学等知识灌输给民,那除了天下大乱外,没其他结果!没人愿意听别人说自己是傻子,可事实上他要是个傻子,别人说不说他都是个傻子。如果这傻子能认识到自己是傻子而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那他还有救。可是纵观整个人类史,这样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所以愚民政策虽然听起来很恶心,可它却是维持社会安定的必要工具。

事实上聪明的人能够看出哪些政策是愚民的而跳出其框架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只有那些别人说他聪明就以为自己很聪明,别人卖他时告诉他这是为他着想就认为别人是大好人的大傻子才会为愚民政策所左右。从统治阶级而言,他们需要愚民政策来帮助他们维持社会的安定,同时他们又需要以将旧文化定义为愚民政策并加以攻击的形式来确保推行更利于他们统治的新文化。换了汤不换药,说白了搞的仍是愚民政策这一套,只是在该统治集团当权的执政期他们不会允许别人指出他们是在愚民,同时他们又要尽量将自己伪装成不是在愚民。事实上,愚民也没什么不好。权力之所以为权力,就是因为他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果象大家都能吃饭一样使每个人都有权,那实际上结果就会每个人都没有权。这就是我所谓的人人有权,人人无权。如果国家中每个公民都可以决定国家的出路,结果将是国家无路可走。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有四个得力的马夫,还有四匹出众的马。他常常乘马去外地办事,而每次他都只用一个马夫赶一匹马拉车前往。后来有一次,因为有急事他让四个马夫赶四匹马拉同一辆车,而四个马夫都有权决定车子的前进方向。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马夫们因意见不统一闹开了。甲要往东走,乙要往西走,丙要往南走,丁要往北走。因为他们都有权决定车子往哪走,于是他们各持己见朝着四个不同的方向奔开

还好车子够结实,所以只是停在原地不走。

民可以从而不可以知。不能理解那崇高志向之人就不应该掌权。

别开燕雀、鸿鹄不谈就是普通的民众中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别人。自己身边的人不愿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人又不在自己身边。

呜呼!知己难求。

菊与刀读后感 篇5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以代表日本皇室的菊与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目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此书多采用美日对比的方法从各方面描写了日本人的民族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行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日本人特别重视自觉道德的养成,把各种道德深植在每个日本人心中,为他人考虑,集体观念深厚,严格遵守天皇的旨意,但绝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否则就会用尽方法去报复。此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对男性和女性以及孩子和老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女性权利地位较低。

此外,日本还有等级之分,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处在某个位置就要做相应的事情,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在日本人的教育中,对特别小的孩子,成人是不用道德去约束他们,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便会学习各种社会道德与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受到限制,幼儿时期和成年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也是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

历史造就了每个民族,日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其特有的一套社会运转法则,这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管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社会秩序会轰然倒塌,我们不可妄加判断。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也更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菊与刀读后感 篇6

今天完整读完了《菊与刀》。加入了读书群以后的确对我读书有督促作用。看到这个月没有倡议每个人交书目和读书笔记,不过我还是打算完成一下作业。

书的附录有关这本书的学界评论说到:“综观各种评论,大体可以说: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角度评论者对此书评价很高,从哲学、历史学角度评论者则有根本性的质疑和困惑。撇开具体问题不说,就根本性质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的看法问题。实际情况表明: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文化问题日益突出,文化人类学日益发展。《菊与刀》这本书也一直畅销。在日本,有统计说:这本书的日译本自1948年出版后至1996年,48年间重印超过100次,印数超过230万册,如按日本人口平均,40多人就拥有一册。在美国,《领袖周刊》有文章把这本书列为领袖必读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女学者,为了当时二战后美国社会研究日本的需要,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和访谈战俘以及在美国的日裔写成了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令人赞叹!

日本和我们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学习日本,小时候最初有关日本比较深刻的印象大概来自《血疑》,后来还有一部当时电视上播的日剧我记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说一个女孩没有听力但是却打乒乓球的,而记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剧,有个女孩练习钢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经常练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对我钢琴曲的启蒙,我第一个喜欢的音乐家也是肖邦。后来看了几部日本的文学作品,村上春树——抱歉对他的小说却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边淳一的几本书。这些年工作的原因当然对日本的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包括文化根基的兴趣与日俱增,今年初终于第一次到了日本。说实话,非常喜欢日本,离得也近,准备以后多去。

《菊与刀》以前在几个书店翻看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出差回来在深圳机场翻看了一些,1月从日本回来买了一本纸质书开始读。认真读来发现这是一本稍微有些枯燥的比较学术的著作,但是作者对日本社会从历史和当代社会义理习俗的角度对日本社会的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儿童教育等等方面做了分析阐述,对于了解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基础,更好的理解日本非常有启发。当然日本学者的评论也说,作者提到的很多都是二战前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习俗和事例,并且采访的社会层面有限,从二战到现在,尤其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日本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菊与刀》仍然获得本文开始引用到的那么高的评价,可见读来对了解和理解日本社会仍然很重要,我也受益匪浅。

菊与刀读后感 篇7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 篇8

《菊与刀》读后感2000字!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本书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使我们可直接、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

1944年6月,美国战争情报办公室委托Ruth做日本研究,“被要求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身份,一一说出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美国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在如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的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

日本用以证明其战争之正义的那些前提与美国的完全相反。无论轴心国是否已经在满洲或埃塞俄比亚或者波兰夺取权利,事实证明,他们已经踏上了欺压弱小民族的邪恶征程。他们侵害了一条国际准则,即,“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

日本是以别的眼光看待这场战争的。她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当然,这是日本领导下的秩序,因为只有她代表着一个从头到脚真正具有等级秩序的国家,只有她理解“各就其位”的必要性。...根据日本等级秩序的理论,她应该扶持落后的小兄弟——中国。由于日本与中国同属于一个大东亚种族,她应该首先把美国、然后把英国和俄罗斯从世界的那个区域赶出去,然后“舍得其所、各就各位”。所有国家都被安置在一个国际等级秩序中,从而形成国际统一的局面。这一被赋予等级秩序的价值观被认为是高级的。...纵然她失败了,她也没有从道义上抛弃她的“大东亚理想”,...,因为很久之后,日本必将保持她固有的一些态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对等级秩序的信仰和信任。

美国人会调整人生中的一切,以适应一个总是充满挑战的世界——而且时刻准备着接受挑战。日本人安心的基础是一种提前计划并安排好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最大的威胁来自始料未及的事情。

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是保证自己名声不被玷污的义务。这种行为,不涉及之前受恩于别人的问题。他们包括:维护“各就其位”的...对于诽谤者进行报复,或者自杀,可能都是必需的。

中国人就没这样的“情义”,中国人认为,谁要对这样的伤害和诽谤如此敏感,谁就是“小人”——道德上的矮子。在日本,他是高贵理想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根本不是。在中国的伦理观中,一个人如果突然使用暴力,那他就有错;哪怕他是因为受到伤害而实施报复,滥用暴力也不会成为正当行为。

(出于对自己“情义”的保护)有自重心的日本人都需要自我克制。女人在分娩时不可以大声哭叫,男人应该战胜痛苦和危险。当洪水冲向村子,每个有自重心的人都会收拾他要随身携带的必需品,然后去寻找高一点的地方。没有大哭大叫,没有跑来跑去,也没有惊慌失措。在日本,自我克制中还有“高贵义务”的含义,所以在封建时代,对武士的要求要比对普通人的要多。关于武士的吃苦耐劳,有一些著名的故事。他们被禁止喊饿,....,在饿着肚子的时候,也要装出一副刚刚吃过的样子,必须用牙签剔牙。谚语说:“小鸟为食而鸣,而武士只有牙签。”在二战中,这句话成了军中士兵的格言。

对自己名声的“情义”也意味着要履行许多别的义务。当某人借钱时,可能会以他对自己的名声的“情义”发誓。在新年来临之际,债务必须偿还,已破产而还不起债的人可能会以自杀来“洗刷骂名”。在今天(本书写于1946年)的除夕之夜,依然会有一些人自杀,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换就自己的声誉。

所有各种工作上的义务也与自己名声的“情义”有关。例如,有大量小学校长仅仅因为学校失火而自杀——那火灾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他们是被挂在学校的天皇画像给吓得。为了抢救天皇画像,老师们会冲入已烧起来的学校,甚至有的因此而被烧死。在日本,专业人士对自己名声的“情义”要求很高。作为教师,如果他不知道某只青蛙属于哪一种类,他也要装作知道。商人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的资产已耗尽,外交官不会承认自己的策略的失败。在所有这些情义中,人和工作被完全等同起来,对他的行为和能力的任何批评,都自动的成为对他本人的批评。在日本,不要当面过多的说某人烦了专业上的错误——这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礼节,也是一种明智的表现。

菊与刀读后感 篇9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

各得其所,以耻为鉴!

去它马我失去尊重。审核标准莫名其妙,审核不过就算了,发出的内容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毫无预告就吞掉了,客服邮箱都没有人回复。没有热情再写一遍。

根据作者理解,日本是一个人际关系和情感距离相对固定化的社会,每个阶层、性别、职业、长幼都有其应承担的责任、应施的礼仪、应得财富等等。哪怕上述的分配本身是不公正的,存在剥削的,只要人人都遵守规则,就不算是压迫,而僭越了给定的“人情”,反而才会受到他人的排斥和讥笑。只有万物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在其中的人们才能得到更大的行为自由,一种框架内的自由。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与西方赎罪的道德观不同,日本所遵循的道德观念是以“耻”为起点的。这种耻感文化,包含着悉心洞察他人言行的暗示,并且强烈感觉到别人在评价自己。由于有社会,所以需要自重。日本的行动界限往往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塑造,是一种被动的依靠外部约束力来规范行为的道路。而这种耻感文化,很难通过忏悔和赎罪来消灭。因此,日本的自杀文化令人印象深刻,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耻感文化发展到一个极端的体现。在他们眼中,因自己行为不端而招致他人耻笑,无法得到修正,在世人眼光中他已经如同死去,肉体的死亡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种耻感文化的约束,需要有旁观者在场,如果没有社会,或是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以及私人领域,这种约束力可能就相对较低。

菊与刀读后感 篇10

“皇帝”这个在全球范围内也没几个国家有的职位,在当今的日本,仍然保留。从日本的历史看,“天皇”就是一个半人半神的物种,日本各个阶层均对“天皇”绝对的效忠,但是“天皇”不是实际的社会统治者,历史时期的更替,并不影响“天皇”的地位,跟中国历史不一样的是:中国的皇帝会被推翻,所以有了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日本的“天皇”一直没有被推翻过,不管日本的历史如何更替,各个阶级如何你争我斗,“天皇”的位置是非常稳固的。为什么?

从文化角度看,日本人主要遵从“孝”和“忠”,所谓“孝”是对家族的遵从,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遵从;“忠”日本民众对“天皇”的绝对遵从。不管“父母”或者“天皇”做的对还是错,你必须遵从,这是渗透到日本文化骨子里的东西。在当今的日本企业里,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下属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在中国文化里,除了“孝”和“忠”之外,还有一个“仁”,“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如果皇帝对老百姓“仁爱”,实施“仁政”,那老百姓就支持,反之,则揭竿而起,推翻你这个皇帝,所以中国有了朝代的更替。日本也有起义,反对“将军”的统治,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些起义的领袖,最后不是当上皇帝,而是很壮烈的被处死了(是起义成功后,被壮烈的处死了,然后被追认为烈士),这就是日本文化里的“忠”,起义就违背了“忠”的信念,起义成功了,你就可以切腹谢罪了。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流传的《四十七义士的故事》。

菊与刀读后感 篇11

本人还不曾去过日本,若硬要拉扯出点什么与日本的联系,倒是有买过亚瑟士(跑步必备),雪肌精(美美白),在路边与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交流几句英语了吧。另外,时常有听到去日本休年假的姐妹们回来后对日本的品评,话题当然无外乎吃食、景致、服饰、购物等。嗯,其实我很想去玩哒。既然暂时去不了,那就看看书先期过过瘾好了呢~~

聊对书内容看法之前,倒是有几个细节让我比较在意。其一,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写的。都说旁观者清,但前提应限于短期事实评判,文化性格等是长期的、非客观论题,没有时间浸濡,较难信服。其二,本书写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距今已八十多年,昔时适势今未必佳。其三,作者为了说明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将其与咱们国人、美国人进行对比,意趣颇丰,原来还可以这样。

人类社会必须为它自身设计出某种生活模式

咱们重视忠孝仁义,美国宣扬的是自由平等,日本主打各得其所、各安其命。等级观无处不在,为了维护等级,天皇与人民之间、上下级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以非遮掩的方式制定了各种琐碎细规。日本人一生之中,成年人处于U型弧线最底端即属于最受压迫阶段。压迫,貌似不太确切。毕竟有压迫就会起反抗。日本人民反抗阶级,反抗束缚了吗?没有,这就是体系设计聪明之处。一方面,成年阶段限制更多,但幼年和老年阶段是相对自由的,看看开了喘息的窗口。另一方面,限制也不是在所有方面,相对其他国家管制严厉的区域,日本反倒开放,如感官世界、道德范畴(当然不是没道德哈,只是宣传手段、制约机制不同)。灵与肉并不统一,苦修也不能带来天人合一,意念可以超越身体。不得不说,有些观念我还是蛮认同的呀,哈哈哈。更精彩令人称绝的是,这些都不是压迫、不是束缚,(这都是爱呀,不对不对)这都是自我修养。换个站位,一切明朗,不是自我牺牲与自我压抑,而是磨掉身体之锈,实在太秀了,我已躺服……

何以让人心甘情愿谨小慎微、慎行谨言,意念爆棚的呢?铛铛铛铛,她来了,她来了,她来了,那就是结草衔环、乌鸦反哺,小羊跪乳--负债报恩,是也。我们出生长大,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们工作,我们吃饭,周遭所有,一切一切,都是恩情哪。天皇之恩,父母之恩,上级之恩,社交之恩,无处不在。受人之恩,辗转难安,必当竭尽心力以偿。如若因你懈怠,给他人带来不便,岂不间接受恩了吗?你不得辗转报恩了吗?乖,听话,别添乱!!!

那我啥也不干,闭关自保,这总行了吧。真是个小机灵呢,看看现今日本,不正处于低欲望周期之中,更多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低生育呢(好像偏了,何况也不限于日本)。

你不捣乱,只是减少了社交中的受恩机会,你出生长大,一开始不就承受了皇恩父母恩了吗?作文此外,我前述提及道德约束机制,作者是这样说明的:一些国家,比如咱中国是分善恶重内省定罪罚,属于以罪为基础的文化,可以通过忏悔和赎罪得以排遣;与此相对,耻是对他人谴责的反应,依靠外部的约束力来规范行为,自重的日本人,若未能做到明确要求,会极度懊恼,即使没人知道,别忘了还有时时刻刻旁观的我,想象着自己受到讥笑。即使忏悔,也不能解脱,我耻辱,我懊恼,我沮丧,我报仇,我自闭,我切腹,啊啊啊啊,我怎么能就这么轻易放过自己呢。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如此不合情理,而又如此自洽。但别忘了啊,同志们,所谓的情理不是普适,乃俺们自己设计的实用标准哪。

PS:翻译的著作,咱还是稍微选下出版社的好,不然看到错别字、语句不顺,真的很闹心的说。

关于《菊与刀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菊与刀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 New

        读城南旧事有感10篇书籍鼓舞了我们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你阅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或...

  • 玛蒂尔达读后感

        玛蒂尔达读后感心得集锦阅读常常可以化解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烦恼。玛蒂尔达是一本让人收获满满的好书,趁着自己的感触...

  • 读后感同行

        读后感同行700字精选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读后感同行”。读后感同行篇1我读了《与爱同行》这本书,这让我真正体会...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读后感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3读后感汇集“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我想您读了作品之后,受书中的内容启发会引...


  • 浮士德的读后感

        浮士德的读后感你是否了解好的作品读后感包含哪些内容?在阅读过作品之后,对于这个作品往往拥有着独特的体验,撰写读...

  • 会飞的教室读后感

        学生关于会飞的教室的读后感范文汇编8篇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在阅读了会飞的...

  • 读病隙碎笔有感

        阅读病隙碎笔的思考感悟(5篇)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苦难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直面他们。面对人生那么多的挫折和失...

  • 羚羊木雕读后感

        学生读羚羊木雕心得体会通用模板大全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羚羊木雕》,才能写出“真材实料”...


  • 小王子读后感100初中 Hot

        读后感精选:小王子读后感初中实用版(5篇)初中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仍然需要大人的细心引导。一日读书...

  • 灯笼读后感 Hot

        [荐]灯笼的读后感合集720字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可以...

  • 课文小虾读后感 Hot

        最新实用!小虾读后感范文汇编(6篇)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

  • 吴伯箫灯笼读后感200字 Hot

        [热搜读后感]吴伯箫的灯笼读后感(810字)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


  • 三年级下册小虾读后感 Hot

        读书心得收藏:小虾课文三年级下册读后感五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

  • 灯笼会读后感 Hot

        [读后感必备]灯笼读后感简短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 红岩每章读后感20字 Hot

        小编分享:红岩每章读后感汇集七篇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

  • 神笔马良中的大奖章读后感 Hot

        [推荐读后感]神笔马良中大奖章一读后感集锦(6篇)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好的作品会引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