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3-04-09 12:30:52 阅读数量: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集锦。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新的感受。读后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你知道写好一篇读后感的体内容包括哪些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1)

巨作!深深的敬佩!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

-博尔赫斯

我们可以根据其对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态度来最好不过地理解每一个俄国作家。

--舍斯托夫

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我随便翻开哪本传记或者回忆录,我很庆幸,至少从表面看,找不出半点很近切的与我自己的生活雷同的东西:这是一个怎样悲惨而又乏味的人生啊!但是精神,内心,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无人能替的内心生活,内在宇宙之王。

--纪德

我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他用一贯性、愤怒和毫无分寸来歪曲。

--卡尔维诺

俄国小说里的真正主人公就是”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灵魂,却要宏大得多,深邃得多…….那里的灵魂是陌生的,甚至是有点可怕的.它既没有什么幽默感,更谈不上喜剧性了.它完全没有定型,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理性可言.它是浑浑沌沌的,骚动不安的—既不接受逻辑法则,又不遵守艺术规律.

……这里只有灵魂—--受折磨的,不幸的灵魂:它们唯一愿意做的事,就是自我表白和自我忏悔,就是从肉体和精神的溃烂处拈出灵魂中的罪恶之虫,并一条条地展示给我们看.

--弗吉尼亚伍尔芙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黑塞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2)

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米佳和阿廖沙是传统俄罗斯人,几乎是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显象了,上帝是什么呢?是良心。但是,如果承认上帝不存在,如果承认现代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已经给予了人类不受惩罚的全部自由,如果认为专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宗教大法官,传话筒代替了发声器官,人就自由了吗?写出《宗教大法官》的伊凡,处在传统与现实,或是说,理论与幽微脆弱又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的心灵之间的夹缝中的,骄傲的伊凡,真的自由了吗?

伊凡是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良知和智慧在他脑中碰撞却使他痛苦,当人类生活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当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科学成为泰坦,成为人神,当旧有的道德秩序崩塌,会有新的秩序立即建立起来吗?人会骄傲而安详的迎接死神吗?会将爱定义为满足生命的瞬间而不求回报的爱他的同类吗?

不知道,不知道,人不是泰坦,即使上青天揽日月,即使下九洋捉鱼鳖,人的工具如何变,灵魂的拷问没有变,痛苦或安详的来源没有变,心还是那颗心呀,卑如蚁而美如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的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村上春树说的,我不知道他指的尊贵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无处不在,不可被抛弃也不会行使抛弃之名实的良心。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3)

事实上,你发出的每一条动态都是信息/数据,汇聚组合成为当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热衷于拣选、修饰并展现与自己实际生活不符的精致,就无异于让那残酷而势利的叙事又加重几分,而那种叙事也终将化为附加在你头上的焦虑感。

早在一百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喜“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说法,并在《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中表达了不屑,他认为对人应该充满希望,要明确环境影响和个人道德义务之间的界限。并且在更早些,借《地下室手记》(1864)中人物之口说,如果为这幢大厦添砖加瓦的话,那就让自己的双手烂掉。而反观今天的我们,早已把这幢大厦堆砌得高耸入云。

我们是人,不是现代这片海不断拍上岸的沙子。我们生活在当代,但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们不要惧怕展露不堪、穷困、失落、丑陋和艰辛,在糖水照之外发点真实的东西,好吗?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4)

卡拉马佐夫兄弟向无宗教信仰的我注入了第一滴血。

阅读体验:在当当买的这个版本,也不知道是不是盗版,除了有部分错别字之外,还有一些页上的字部分深部分浅,感觉特费眼睛。翻译有一部分带着方言特色,还蛮可爱的,并不影响阅读。大块头看了将近一个月,看之前特别恐惧,怕记不住名字,感谢作者绕我一命,为很多角色设了简称。

内容感慨:卡拉马佐夫兄弟向无宗教信仰的我注入了第一滴血,每天都在对我进行灵魂拷问和鞭打,似懂又非懂。其实不算难读,前半部分觉得非常适合戏剧,因为情节推动性很强,夹杂着寓意和哲学,非常有戏剧性;最后一段法庭审判则让我觉得非常适合拍电影,因为细节足够生动,情绪非常饱满。同时,我觉得全书可以依据主题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单独拎出来阅读都可以启发思考且不影响故事。影响最深刻的神父生前的对话、阿辽沙与伊万的对话、阿辽沙初次见上校、伊万与斯乜尓嘉科夫的对话、伊万与内心魔鬼的对话以及最后法庭审判的场景。每一个卡拉马佐夫都代表了人性的一个极端。

米嘉是每次的冲动和不计后果,伊万是我们每次的叛逆和挣扎,斯乜尔加科夫代表不被承认的阴暗和卑鄙,阿辽沙则是真善美的最高级。每个人不是阿辽沙,但每个人都喜欢阿辽沙。佐西马神父要他去人间体验,是要他经历磨练之后仍能坚持。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5)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000字!

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高贵,你看她之前的法庭陈词,口口声声为了米嘉,不惜把自己当年的糗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要维护米嘉,可是当法庭控诉达到关键时刻她还是拿出那封信,毁了无辜的米嘉。

格露莘卡卑微,甚至被认为卑鄙,她游走于两父子之间,她是情场老手和玩弄伎俩的专家,跟真正卑鄙的拉基津是表兄妹而且走得很近,可是在所有人选择倾向米嘉是杀父凶手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坚持相信米嘉的无辜,在法庭上,在米嘉被那封要毁掉他的信出现时格露莘卡发出悲惨绝望的一声哀叹,真正情人才能发出的一声哀叹。

人世间的善恶很容易被花俏的外表迷惑眼睛,人世间的真相也很容易用花俏的外表迷惑人们的眼睛。

所有的罪证都指向米嘉,令他不得翻身,他也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回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

伊万在法庭上承认他有罪,哪怕曾经只有犯罪的动机和诱发别人犯罪的无心之举,他依然承认自己的罪行。

斯乜尔加科夫杀了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并畏罪自杀,没人相信他杀了人。

这桩案件在判罪之前就在人们心里被定了罪,卡嘉高贵,人们必然相信她的言行高贵,她的所言所行虽然微有瑕疵但不失为公正公平之举,米嘉癫狂,在事发当夜双手沾满鲜血,他就必然成为杀父凶手,不需要审问,不需要考虑那些可以的细节即可判罪。

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头上挨了重重一杵子并且破了个洞,血从他头上涌出来直流到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身上,衣衫上,手帕上,他试图把手帕扯出来堵住那个洞可惜没能成功,血还是如注般流到手帕上,沾满整张手帕,沾满米嘉的双手。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这样结束,这个倔强的老头一生秉持一个信念,就是对他的主人,米嘉的父亲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保持愚忠,这个信念不知从何而来,仿佛天生,也从未消逝,哪怕他知道他的主人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是个毫不值得为之忠诚的人,近乎守财奴,色棍,劫掠者,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毫不手软地从亲生儿子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以欺诈手段夺走他母亲本该遗传给他的大量财产,然后让儿子跟奴仆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呆到一块,不管不顾直到米嘉长大成人。

即使这样,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一生秉持忠诚信念也从未动摇。

心理学家认为,人犯罪很大程度上源于愤怒。作家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那么我们可以斗胆约略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正常美好的生活。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6)

我要记录下这一段感想,已表我对陀翁深深的感激。

人性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真正高尚的灵魂?它丑陋,卑鄙,然而难道真的毫无闪光点吗?我们本应亲如兄弟,又为何走到如今天这般炼狱中?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上帝与魔鬼的战场,也正在人心。如何去定义善恶,我们以怎样的标准来断言一个人,这个复杂的个体,是善还是恶?

为什么善人尸骨不可以腐臭?为什么无耻之徒不可以喜爱高尚与优雅的诗句?有什么好笑话他们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今天的状况负责。因为我们漠然,我们虚伪,我们坚持着“尊严”,“骄傲”,“面子”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却连一颗洋葱的善也不愿意给予他人。

人的内心,必有善的信念。一件善行,必如同投入大海之中的木片,终会在某一个岸边浮起,被看见!如果我们如对待另一个自己般,对他人行善,哪怕只是一颗洋葱,也将在他人的心里,彼此的心里,种下一颗奇迹的种子,它必然会发芽,结出善良的果子。

放下那些虚伪而毫无意义的大爱无疆,去爱身边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吧!做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用良心和善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这是我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感悟,感谢让我读到了它。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7)

据说很多有志成为作家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在第一次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都被震慑住了,以至于对写作本身产生了惧意和强烈的挫败感——“看完之后丧失了提笔的勇气”。我非常能理解,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已经涵盖了人类艺术所能触及的全部母命题。既不说“基本涵盖”,也不是“几乎涵盖”,而是实实在在地写了一切能写的。主流评论倾向于认为陀氏小说的深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巅峰,但在广度上有所欠缺,不如擅长描绘世间百态万象众生的同期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里的广度主要是指对时间维度、空间和人物的选择范围上。若论小说探讨到的主题范围的广度,陀氏也绝对当得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誉。前无古人自不必说,后无来者也很明显,当一个人的作品已经包罗万象之后,后世的作家无论再怎么写,也只能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分支。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主张用“文学之轻”来解构“现实之重”,而轻的美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卡尔维诺总结了“轻”的三种含义,即减轻语言的分量;高度抽象的描写;象征性的轻的视觉形象。在一篇讨论卡尔维诺“轻”文学的论文里,有一段话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很精准的概括:

“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以语言为中心,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他们的意图不是表现世界,而是用语言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截然相反:他的意图从来都是表现世界,语言只是表达形式而已,绝不会喧宾夺主。这也是陀氏被一些注重“语言游戏”的作家和读者诟病为“文笔粗糙”的原因。比如纳博科夫就看不上陀氏,说他没有品味,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来来回回地探讨些空洞的深刻思想,而缺少艺术性。其实看看纳博科夫的文学风格,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和陀氏八字不合。纳博科夫一生致力于对小说语言、风格和结构的创新,是“艺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忠实信徒,而陀氏是典型的“文以载道”的坚定践行者,在他的作品中思想性永远是第一位,语言和结构的艺术性是为思想的传达服务的,必要时为了思想更直接、更高效、更精确地传达出来,牺牲艺术性是在所不惜的。

其次,比起“轻”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 陀氏的文学是绝对的“重中之重”,这份重量摧枯拉朽,可以直接将人拉沉到最深层的地狱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说陀氏是身处地狱中写作的人。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编纂《西方正典》时,在俄罗斯作家中只保守地选择了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一种邪气”。列夫托尔斯泰在听闻陀氏去世后写给友人的信件中也曾说,“他无疑是伟大的……但无法将他树立为青年人的榜样”。因为陀氏是直面地狱的人。他将人性中最阴暗、恐怖、卑贱、羞耻的一面用一种近乎绝情的方式剖开来给人看,他的描写拒绝一切的暧昧,绝无任何掖藏。都说陀氏的心理分析和描写是所有作家中最鞭辟入里的,一针见血深入骨髓,读起来异常地酣畅淋漓。由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戏剧性极强,高潮迭起,几乎没有低潮,大段大段慷慨激昂步步紧逼的人物对话和一波三折,随时在两个极端无缝切换的心理活动(指陀氏自述的两个深渊:一个在人们头顶上,是高尚的理想的深渊;一个在人们脚底下,是极为卑鄙丑恶的罪恶的深渊), 层层递进的拷问和思考,几乎每一句话都一针见血,都能将人的思维网络激活,瞬间发散到无数延伸的思考节点上,让读者的大脑一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下。譬如我在读“宗教大法官”和“魔鬼-伊凡费多洛维奇的梦魇”这两章时一度经历了颅内高潮。但过度亢奋的代价必然是疲劳至极,这也是很多读者一致的感受,那就是陀氏的作品往往会把读者逼至绝境(阅读体验意义上的绝境)。我自己也是读读歇歇,读的时候禁不住疯狂做笔记,划线的句子更是数不胜数,三四章之后便停一停,给自己一段思考消化的时间,中途看看其他作家的东西休息一下,也当做是一种阅读铺垫,然后接着读。陀氏的作品最初读起来确实会带给人一种“生理上”的不适,如同波涛汹涌的海啸,一波接一波灭顶之灾的力量袭来,不停歇,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让人倍感压抑,甚至心生恐惧,这也是一部分读者中途弃读的原因。

但陀氏的作品从来不是给身感幸福的人看的。只有那些感到自己身处地狱,日日夜夜被荒谬和无解的思想和拷问追杀,直至如困兽般走投无路,在经历了人生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后,在生命进入倒数计时,在死亡如影随形,精神在无望的绝壁上已一脚悬空,只有那个时候,阅读陀氏的作品才有了非凡的意义。真正热爱陀氏作品的人是一群极度渴望救赎的人。从这个角度讲,陀氏的作品犹如临终关怀。周国平曾说过一句,人在面临死亡时往往会走向宗教,那么陀氏的作品就如同精神上濒临死亡的人所必然走向的宗教。陀氏在地狱里赌上自己身为作家的全部骄傲与荣誉——那强大的精神意志力、莫大的勇气与忍耐力趟出的这条血路,这条绝大多数人类所期待的从地狱走向人间,甚至也许有一丝微弱到近乎不存在的希冀走向天堂的路,后辈也将带着莫大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走完。诚如黑塞所说: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骎骎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8)

终于读完了,今天读了四百多页。

读陀氏的作品,最痛苦的是对他的人物激情疯癫的理解,实在狂乱。上半本昏昏欲睡,下半本到米卡的部分渐入佳境,非常好看。竟然哭泣了。这本书适合有阅历的人读,年轻没有沉重失败过的心灵太鄙浅,不足以读懂这样沉重悲悯的作品。当人们失去一切信仰信念,只靠摇摇欲坠的道德本性来节制人性的恶,人性就变得复杂可怕了,在当代,更是这种情况!这种深刻的探求人性的力度,在我看的作品里没有一本超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唉,人,世界,竟然无言了!

艺术手法方面更像刑侦影视剧,逻辑清楚,细密,纳博科夫说的已经很好:陀氏是优秀的戏剧家!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程度远远超过纳博科夫的论断,纳博科夫当然判断失误了!

巴尔扎克作品的精致利己主义,当然还有一点良心,但未免有时被人性的恶的不可拯救而迷失,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看到了人性的圣洁和邪恶的'二重奏,并且圣洁盖过了绝望。无疑,这样的超越是沾满眼泪和血迹的。人,充满了毁灭的欲望!

“你是说惋惜上帝么?化学,弟弟,化学!那是没有办法的,教士大人,请你稍为靠边挪一挪,化学来了!拉基金不爱上帝,完全不爱!这是他们大家最要害的心病!但是他们隐瞒着不说,他们撒谎,他们装假。我问:‘怎么样,你会把这种想法带进评论界去么?’他说,‘自然不会让我这么公开说的。’说着笑了。我问他:‘不过这样一来,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生,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呢?那么说,现在不是什么都可以容许,什么都可以做了么?’他说:‘你还不知道么?’他又笑。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9)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一是人物关系复杂;二是它属于翻译来的文学作品;还有是体量较大,分为上下部两册,其实只是作者为卡拉马佐夫立传小说第一部,第二部未能完成。

鲁迅先生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我在译后记中看到了译者根据史料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描述,也在老卡拉马佐夫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在卡拉马佐夫家长子米嘉的身上也看到了作者的些许痕迹,真实生活中永远藏着更多精彩的细节。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来源于真实生活,也从艺术的角度把真实剖开来给我们看:比如人物内心,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是魔鬼与上帝斗争的战场:真正的洁白之下藏着罪恶;而罪恶深处又裹挟着真正洁白。

书中卓越的心理描写使人性最隐秘的一面跃然纸上,尤其是对分裂人格心理细节的记录;米嘉、卡捷琳娜和格露莘卡;还有在一个身体里与魔鬼对话的伊万,作者笔下的两个自我之间从言语到情绪,再到信仰的猛烈碰撞,将人物的病态推向了高潮。

宗教和革命的种子扎根在当时的俄罗斯土地上。修道院文化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的宗教文化;虔诚的信徒中间也有像伊万这样的无神论者。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家族这张网络将触角伸到了俄国社会各个角落;不言体制与阶级,却也让读者看到了俄国受苦人的眼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10)

每一个灵魂都沟通着地狱与天堂。善与恶在其中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使与魔鬼彼此交战,此消彼长,各有胜场。爱恨由此而发,喜怒接踵而来。一个人的灵魂得要多强大,才能承受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一个人的意志得要多坚定,才能站定一方,与自己携手前行?一个人又要多睿智,多镇定,多洒脱,才能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对自己的灵魂作壁上观,不为所惑?大概只有宗教信仰中的佛陀与上帝一类吧。

当然,我还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为我所钦佩所景仰所爱慕的灵魂。如俯仰于天地之间并怡然自得的庄周,有丹心一片的文天祥,还有我们的革命英雄刘胡兰,等等。然而我所见的只是我所见到的他们的灵魂,并非他们自己所见到的。还有一个人,是我一直以来都喜爱的文豪苏轼,他的豁达与洒脱几乎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乌台诗案后他所表现出的惊惧与惶恐,更让我觉得他的真实与可爱。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们见识到的当然不仅仅是卡拉马佐夫一家复杂的灵魂,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所关注的仅此而已。没有谁的灵魂相对别人的来说是站在高处的。没有谁的灵魂对其他人的灵魂拥有审判权。人心中的善念永远值得去呵护,对于小孩尤其如此。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集锦”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

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伤逝课文读后感 New

        鲁迅伤逝最新读后感范文精选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读后感,在于我们去“读”,通过读,抓住原文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

  • 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读后感

        范文热搜: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读后感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

  • 国王排名读后感

        国王排名读后感模板3篇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

  • 上帝疯狂读后感

        上帝疯狂读后感(集锦9篇)。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


  •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模板8篇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每一个...

  • 阿凡提读后感

        关于阿凡提读后感集锦读书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假期我品读了作者的作品,果然收获了很多心得感悟。写读后感...

  •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的阅读感想收获分享(5篇)朝花夕拾的阅读感想收获(篇一)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朝花夕拾》,这本书描绘...

  • 小狗的房子读后感

        小狗的房子读后感模板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书籍里蕴含的道理是教人受益终身的。大家也许正在埃尔热写的《丁丁历险记》...


  • 牧童三娃 Hot

        「必备」牧童三娃读后感汇总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

  • 《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 Hot

        [精品]《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500字3篇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一起长大的玩具》的...

  • 牧童三娃读后感 Hot

        三年级牧童三娃读后感200字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每个人对于《牧童三娃...

  • 三年级下册小虾读后感 Hot

        读书心得收藏:小虾课文三年级下册读后感五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


  • 狗的友谊读后感 Hot

        狗的友谊读后感简短700字(通用3篇)古人有云,立学以读书为本。读完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读后感要抓住...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 Hot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合集12篇)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在作品这本书当中对于情节的描述相信感动了很多...

  • 语文课文小虾读后感 Hot

        推荐!小虾课文读后感受怎么写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

  • 红岩每章读后感20字 Hot

        小编分享:红岩每章读后感汇集七篇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