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3-01-21 21:30:50 阅读数量: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10篇

您是否对于如何构思自己的读后感倍感疑惑呢?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对于这个作品会有不俗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编辑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1)

本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1。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我曾通过冥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作文题目: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作者:suntar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2)

我是读完本书一个半月才来写书评的,这本书真的让我爱不释手,王阳明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本天资聪颖,年少时走了一些弯路,但这些弯路是相对于他后来潜心开辟的并铿锵行进的“心学”大道来说的,其实他的每一段弯路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只不过王阳明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企盼,那就是成为圣人,这也注定了王阳明一生的艰辛与万世的荣耀。作者的写作手法让我印象很好,把人物传记写出了惊奇小说的节奏和味道,但又让人觉得历史就是如此,没有神神叨叨的事件和故作玄虚的语言,尤其是王阳明不久于世的那一段描写,让我好像在眼看着亲人将要离世,心有戚戚然。作者的写作成效大大超过了我的逾期!

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逼真和更深刻的认识,其中核心的有两点,一是从心之良欲,这要求人要不受外力左右地去修身养性立德,要经受住许多考验和诱惑,常擦心灵之境,不断去除杂念,提纯本心,这一步保证了做事的正义和方向的正确,这样才能走的长远,这也是我党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和以德为先的深层次原因吧;二是不犹豫不畏惧不懈怠的“事上练”,“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做到”,阳明心学更加突出了“做”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它是不惧跌打、包容失败、久久为功的,去做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唯此才能不断发掘“良知”的能量,激发身心的潜力,积小胜为大胜。简单概括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阳明心学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也很能振奋精神。到时如果只停留在了解和感悟的层面,不落在实践和调整的层面,那我也只是又喝了一碗“心学”牌鸡汤而已,只是在替别人的励志人生空励志白喝彩而已。

所以,最核心的还是事上练啊!借此自勉!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3)

终于看完了王阳明,很有哲理的书。感觉自己还没有很透彻的理解心学的真谛,大概就是至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可是真正做到这样缺很难,正如王阳明所说,事情到来之前,谁都明白至良知,可是真正遇到事时,又有几人能不动心呢。没人能天生就能做到,所以王阳明指出要事上练,这也是和禅宗本质的区别,就是要在事中去做,去实践。但又得先遵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去做,这是和理学的区别。王阳明心学是禅宗的心和理学的做的完美结合,使人内心强大,知行合一。

看这样一位圣人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所经历的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但是他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在困难中悟道,悟出最适合万物的真理,这也是和他的家族影响有关的,还缘自他少年时期的广泛学习以及成为圣人的志向。经历了种种磨难,自己的心也在不断思考,成长,在实践中发挥了他的心学作用,用到了他的军事才华。取得了丰功伟绩,但是没有回报。他已经不看重名利了,他的心中只有良知,不管什么都不会动心。

最终良知是胜利的,他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可,流芳百世。心学创办者——王阳明。

这本书会让你了解一位圣人的生平事迹,学到被人们忽视的,最简单的,也是最难做到的,至良知。它能让你的心变强大,更有智慧。

值得尊敬的圣人,他的学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4)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5)

时隔两个月,才来写王阳明的书评

因为我想看看,当我主动学习+深度查找学习+经常做笔记,经过两个月的遗忘,是否能回忆当初多少的收获

全书讲了王阳明的个人发展史

王阳明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他也很努力,只要一学习就很专注在他学习的科目,虽然他很博学,但是并不妨碍他的专注,这一点与现在的很多世界名人很相同。

心学对我最大的提示,就是在你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去做它,去练习它,不然,你就是不知道,一知半解(为不知)

知行合一,知,知道+不知道,行,实践,练习,两样融合在一起,才是完美的解答,缺一不可…

而扩展到现在,很多市面上的教育,培训以及我们国家的教育,更注重教育,教,知识,知道,缺少,事上练,实践运用,练习的机会,这就是造成很多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那如何知呢??问别人,查资料,等等

那如何行呢??行,练习,实践

就是这么简单么?肯定不是,如果能有王阳明一样的教练当然更好,如果没有,那不妨,在现实中找这样的教练,他们可以是老师,可以是专家可以是一个行业的佼佼者,也可以是专业人员

而练习,也不紧紧只是单纯的体力重复

这里,可以与最近很火的书籍,刻意练习相联系起来

练习是有目标,有目的,有反馈,有调整,有改进的,而不是机械的重复

其实最好奇的还是心学的军事钱,但是好像全文并没有详细的说到…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6)

万法归宗都是一样的道理,不变的规律。而圣人就是成功解说人。心学讲人,已近乎于道。世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社会要和谐,则趋利需公平互利,趋利之心本无善恶。事实上程朱理学教人于礼趋利,心学教人凭良心趋利,于礼与凭良心溯本追源当是异曲同工,礼无完礼,亦非人人能知礼,而良知为人之天性,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王阳明说人人都能成圣,因为这些道理人人都会,孩提时会的长大了却不会,我们只是被欲望蒙蔽了良知而已。要想保持良知不被蒙蔽,就得强大你的心,而知行合一就能不断锤炼你的心。孟子说我善养浩然正气,只有一颗强大自信的心才能焕发出这种傲人的浩然正气。心学最重要的教人言行一致,宁为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人最憎恶的是那些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世上之人表里不一,总言身不由己。道理都懂,但利之所在则言不由衷行不由心。是人皆宜被欲望蒙蔽了良知,只有事上炼心,方能固本培元,不改本心。对心学理解就是:人生于社会中,求利要互惠互利,时刻牢记于心,事事遵循,当这已成为你的习惯,你坚不可破的信仰时,这已成为王阳明所说的圣人。该书作者对心学解说中有些过分先入为主,强词夺理之嫌。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7)

也是在机缘巧合下听说过王阳明及他的心学,然后在朋友的推荐下读完这本书。王阳明的一生确实很精彩,作者文笔也不错,在故事中穿插着讲王阳明哲学,也不至于太枯燥。但不知作者是否为了彰显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血之间的区别,书中举的很多例子大有贬低理学之嫌。朱熹的理学并非完全就是没有实践的纸上谈兵,只是可能没有想心学那般格外注重实践,并把实践挂在嘴边。在生活中实践,即对道理的思考和探索在王阳明的标准里不也是一种'行'吗?另外,可能很多推崇理学的人也只是像早年的王阳明一样缺乏一个平台去建功立业,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去'实践'。另外,格物致知,在我看来,朱熹的本意也并非是通过'格万物'去获得万物的理,而是万物之理很多都是相通的。

从现在看来,王阳明能在军事和管理上有着罕见的建树,他早年间学的兵法和百家的知识肯定有着不少的作用。而把这些建树都归功于心学,也未免有些忘恩负义之嫌。毕竟,致良知,心即理更多的是一种道理和认知,并非实打实的客观知识。虽然,在王阳明看来即使平乱失败,没有这些功绩,并不能影响他当圣人。毕竟,只要致良知,则人人皆圣人。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进化论,基因学及将来的人工智能可能都会将更多的人从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王阳明的心学也可能不能使人完全信服,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和学习它。毕竟,不论科技再如何发达,我们的心还是会躁动,会有私欲,会不快乐。

又要来插个题外话,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古代这些"百家"学说的提倡者有着众多拥护和崇拜者,给人提供道德行为准则,而在西方起到这一作用的是宗教。但不同的是,诸子百家并没有神话色彩。而国外的哲学家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学术上的,并没有很多狂热的追求者,可能是因为西方哲学并没有"布道"这一说,又或许跟以前的科举制度又有关系。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8)

最初得知王阳明这个人物的存在是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从当年明月对王阳明的描写也可以看出当年明月对王阳明也是十分敬佩的。虽然之后的张居正也是一个十分杰出的人,但看完这本书后更让我觉得王阳明是当之无愧的“明朝一哥”。

在世间的所有读书人都坚信程朱理学是世间唯一正统思想,也只有程朱理学是正确的学说之时,只有王阳明不同。他在极力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让当时天下人任谁听了都会觉得他疯了的结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错的。在当时所有读书人都把朱熹尊为圣人的环境下,要提出这样的理论需要多大的勇气,胆识和魄力。但他毕竟是王阳明。

在王阳明身上我也看到了许多平常人都难以做到的做法,也是他能成功的原因所在。如他悟道早期,接触并研究了各种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陆九渊心学等,但他却总能在认为这项学说不正确时果断放弃,寻求新的方向。如他在解决人际上的问题,用兵上懂得变通,懂得对付什么样的人得用什么样的方法,不墨守成规。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此前程朱理学认为人应当“存天理灭人欲”,消除你内心的一切奢欲,而“天理”则需要你去外部探寻,如书本的知识或其余事物,即“格物致知”。而王阳明认为所有的天理都存在我们的心中,即“良知”。我们只需听从我们的良知去处事,天理存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做的只是去光复它,到事上磨炼,做到知行合一。

在中学时的课本上便有这么一句话:物质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一切意志为转移。当时也觉得唯心主义不是很明显就是错的吗?但现在我却发觉王阳明心学有独特的魅力,他让我们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不做违心之事,但就这一点要做到就很不容易。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些不得已的原因,让我们屈服于外界,做出蒙蔽自己良知的事情。但也只有不断地“致良知”,方能成为王阳明这样的伟人。他又让我们静心但并不是不思考,而是让我们找到内心杂念并且祛除它们,就如自己平常看书写作业时也会有外界的杂念进入心中,这时也就需要好好静心祛除自己心中的杂念了。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批露了王阳明作为平常人的一些缺点所在,让人感觉这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味渲染他的优点和贡献。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到王阳明心学的独特魅力。

知行合一,方能无愧。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9)

断断续续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把《知行合一》这本书看完了,整体感觉,这本书虽然有传记的风格,但在某些细节的描述上,还是稍微有点夸张。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下面简单回顾下王阳明曲折的一生。

少年时的王阳明,天赋异禀,具有极高的天赋,而且爱学习、肯专研,少年时便励志成为一位圣贤。成年后先是无心仕途,后面直言进谏,入狱,发配边疆。在贵州龙场悟道,领悟到心即理,从此豁然开朗,办学,到处讲学,又有门人的推荐平定江西匪患、宁王叛乱和广西匪患,战功卓著,确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虽然他本身不在意这些名利。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东西,主要是强调心(良知)的重要性,我们的心包含了世界的万事万物,用他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我们做事时,只需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就能成为圣贤。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第五章,作者还写了关于获得幸福的方法,王阳明认为要获得幸福就不要和外物队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可言,都是我们强加在事物上的。要想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对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自己去发展。专心的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圣人。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10)

最近小女看了几本闲书,无意中使得自己的价值观逐渐的清晰起来。青灯夜读时拍案惊呼,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之后一段时间,心中像揣着个兔子,欢喜又慌张,总想找个合适的人交流。那天碰巧见了天则所的经济学家,我固执的认为顶级的学者是不分领域的,任何学科和哲学都是互通的,于是抓住机会莽撞的请教了几句。

“老师,近些年来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量子在被观察之前,状态是不确定的,一旦被观察,状态即确定。那么,这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我可以这么回答你:这世界一定不是唯物的。”

我大惊:“那我们上学这么多年岂不是上了大当?!”

“了解一种思维模式怎么能叫上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校里教的仅仅是普世价值观,你的价值观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明代大家王阳明曾经说过‘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你所说的量子力学的理论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看看无妨。”

于是,我拿起这本书来。

其实我对人物传记非常不感冒,太多渲染又太多演绎,成王败寇事后诸葛。但是这本书我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尤其是书尾的十几页,让我终于把最近看的几本“闲书”串了起来,最终,可以说,坚定了信仰。

几本闲书,一本是量子力学,一本是《与神对话》,一本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三本看似不相干的书写的是一个内容。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携带者丰富的感知和经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用量子纠缠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由无数量子组成的,而量子之间有纠缠关系。我们的经验,会映射到呈纠缠态的其他量子上去,而其他量子的经验也会映射到我们身上。用与神对话的逻辑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神,人活在世不过是为了经历和验证个体的神性。用王阳明的心学解释,就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直觉。人人都有,而且有时候特别强烈。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第一反应就是直觉,不设条件且不计后果。第二反应,是有条件的。比如当我们遇见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做这件事,这是无条件的第一反应。但是如果我们敢对这个人表达不满之情,就会被人排挤或者报复,如果我们敢对这件事表示拒绝,就会丢业绩丢饭碗,这是有条件的第二反应。经过或短或长的思想斗争,我们服从于第二反应,即妥协。长此以往,我们便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认识也越来越偏离。

致良知就是正视自己的直觉,尊重自己的直觉,践行自己的直觉,懂得自己的心灵/直觉/良知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是使我之所以为我的唯一理由。我们生而为人,一个躯体和一个灵魂相伴一生,不是贵在我们能做到那些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是贵在按照自己心灵的意愿去走完自己的人生。这个观点是我以前就模糊认识到的,同时也是这三本闲书一致的论调。

再说信仰。我的信仰是爱。我认为爱是人生的来处和归宿,我们从相爱的人中间来,到爱我们的人记忆中去。我认为爱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只接受不付出的父母之爱使我们存在,男女互相滋养的爱使我们自信,为人父母的无条件付出的爱使我们成熟,对天下众生的慈悲之爱是我们的终点。爱孕育我们,爱成就我们,爱升华我们,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何去爱?用良知。因为爱是装不出来的。唯有用良知,用直觉,用心灵,才能爱。所以,尊重自己的感受,保持敏感,保持单纯,保持清醒,方可不枉此生。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10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

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罪与罚》读后感 New

        罪与罚满分读后感范文合集5篇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罪与罚》让我们记忆深刻。在阅读了《罪与罚》后,我想您对...

  • 有关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读后感借鉴]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70字)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

  • 哈姆雷特的读书感悟

        热门的哈姆雷特高分读后感收藏7篇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我想您对威廉·...

  • 读后感呼啸山庄

        读后感呼啸山庄900字(合集10篇)合上手里书,种种画面在脑海翻飞,读完一本书,相信你有不少的感想,这时我们需要把它...


  • 海上日出读后感

        文笔优美的海上日出优质读后感范文收藏四篇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阅读《海上日出》后,我被...

  •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900字精选3篇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

  • 《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

        《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精选4篇)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

  • 读基地有感

        国外小说基地读后感优质范文合集5篇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阅读完阿西莫夫写的《基地》以...


  • 小王子读后感100初中 Hot

        读后感精选:小王子读后感初中实用版(5篇)初中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仍然需要大人的细心引导。一日读书...

  • 牧童三娃的故事读后感 Hot

        【读书有感】牧童三娃的读后感怎么写五篇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

  • 课文小虾读后感 Hot

        最新实用!小虾读后感范文汇编(6篇)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

  • 牧童三娃读后感 Hot

        三年级牧童三娃读后感200字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每个人对于《牧童三娃...


  • 三年级下册小虾读后感 Hot

        读书心得收藏:小虾课文三年级下册读后感五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

  • 神笔马良中的大奖章读后感 Hot

        [推荐读后感]神笔马良中大奖章一读后感集锦(6篇)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好的作品会引起读...

  • 红岩每章读后感20字 Hot

        小编分享:红岩每章读后感汇集七篇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

  • 灯笼会读后感 Hot

        [读后感必备]灯笼读后感简短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