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2-12-14 21:30:33 阅读数量:

[参考]人格教育读后感系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考]人格教育读后感系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1)

在起初的两个月里,差不多每天都要尿湿裤子,他不像其他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刚刚入学,还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偶尔会有尿湿裤子的现象,然而这样的孩子会因为尿湿裤子而感到羞愧,有这种自我意识。但是这位小同学就不一样了,每次尿湿裤子,反而兴高采烈。后来我观察了几次,发现因为尿湿裤子,所以老师要给妈妈打电话送裤子,而且年轻的妈妈本来就担心刚刚进入校门的孩子,所以就会经常来看他。这样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仍然在上学期间可以和母亲亲近,并占据母亲的时间和思维,让母亲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他自己身上。他会经常表现出软弱、撒娇来博取母亲的同情和关注。起初,我们会认为这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其实这种现象在问题儿童中,屡见不鲜,他们努力地想要获取母亲的关注,并拒绝外部世界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他们希望自己完全占有母亲,随时能够引起母亲的注意,自然就会想出各种依赖的办法。因此,母亲是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人,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会无形的影响到孩子,并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

阿德勒说:在一个家庭中,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一样,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看出了父母之间的不合,就会非常熟练地在他们之间挑动他们之间的战争。这样就会引发争夺,双方都想看看谁能更好的控制孩子,能够更多地宠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想要训练孩子的合作能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最先学会的合作就是与父母的合作,如果父母自身的合作能力很差,那他们就不能期待孩子能够有很好的合作能力。阿德勒强调:家庭环境给与了孩子关于合作的最初印象,如果能够恰当地训练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许多灾难都是可以避免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当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母亲来做的,她们中有的是工作者,有的是全职妈妈。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几乎就是挣钱养家,有的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也极少陪伴孩子郊游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长期得不到父亲陪伴的孩子,在性格上也会有很大的缺陷。父亲应该是孩子的好伙伴,是社会的一部分,以致于对于许多孩子来说,父亲就是自己的榜样,而不是挣钱的机器,也不是在家庭中充当惩罚孩子的角色。父亲在一个家庭中,通常都具有权威性,权威并非一个家庭的必需品,但是和睦协作则必须有。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意见一致,父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用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不论孩子的性格是否与父母相同或相异,都能折射出父母的人格特点。

总之,阿德勒在书中强调: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改变教养方式,做到以身立教,给子女作榜样。尤其在孩子性格发展尚不稳定的儿童时期,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2)

六月的共读是《儿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论性书籍,慢慢读来,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全书一共十三章,不单单是理论性的陈述,还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了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概念,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何预防自卑情结,并通过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去阐述,在不同环境下,自卑情结的儿童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预防矫正。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优越感。”其实在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自卑的种子,只是有些人能够通过展示优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却让它生根发芽,高高举着自卑的旗帜,埋头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过成功地追求优越感,我们才能克服自卑感。“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经症和精神错乱。”

阿德勒在书反复地强调:一个被剥夺了对未来信心的孩子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就会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一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成功。我们的身边有不少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总是给自己找借口,“题目太难了”“要背的内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迟”……慢慢地堆积,堆积得越来越多,最后干脆放弃吧!于是,就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作业次次要补,考试屡屡失败……不仅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他自己也会很沮丧。

身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出自卑感,追求优越感,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了我们七年级上册学习的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这样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回头看时,不禁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莫顿·亨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制定一个小目标,等他完成之后,再制定下一个小目标,直到他完成大的目标。就像我们背诵一篇文言文,先背诵一段或者几段,分次背诵,这样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背诵完全篇。

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成功,把成功当作他们获取更多知识的垫脚石。记得网课期间,早读视频会议检查背诵,抽查时间比较短,不能及时检查每一位同学,潘同学课下发了自己的背诵视频给我,我接着在上课的时候表扬了她的做法,称赞她学习积极主动,并且告诉大家可以随时给我发背诵的视频,如果有疑问也可以随时给我发消息。之后,不少同学给我发来了背诵的视频,还有同学针对上课学习的内容频频发问,我们在网络上的互动也多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高涨了起来。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就是这一个个小小的垫脚石,帮助他们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想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个地方种上庄稼。要清除我们心灵的杂草,就必须追求优越感,树立自信,我们作为一名园丁,就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一粒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3)

1.没有得到疼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在孩提时遭受过虐待,造成了他们冷酷的性格,使他们心生嫉妒和恨意,不能容忍别人的幸福。当这些人管教孩子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的童年不应该比自己的童年更幸福。有些父母也有这种观点。

2.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改善处境的结果是减轻自卑感。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叫做心理补偿。

3.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连接家庭和广阔现实世界的桥梁,理想的学校不仅应该是教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教授生活知识和艺术的园地。

4.如果孩子喜欢倚靠在某样东西上,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具有焦虑和依赖性等特质。把他与我们熟知的类似儿童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重构这个类型的孩子的人格,即被溺爱孩子的人格。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4)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每一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但是在孩子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自己不满意或者他人也不满意的情况,也就是说,他所追寻的优越感不符合大众的利益。阿德勒说,父母或教师要将孩子追求优越感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这样就必须区分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基础追求优越感是否符合社会利益。儿童的教育实质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或增强孩子的社会团结意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的。学校里唯成绩论,学业成绩差的同学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爱,会觉得老师认为自己没用。实际上,唯成绩论的做法是给学生设置了人为的障碍,没有将教育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社会不只需要能考高分的人,它需要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也需要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人,还需要绘画能力比较强的人。我所在的班级里,有许多艺考生,这些孩子成绩相对比较落后,一次让我非常震惊的是,有个学生找到我,希望我上课的时候不要点这些同学提问,因为他们答不上来,希望我不要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我听完非常震惊,觉得很有必要和同学们讲清楚,这些艺考生大部分都是有自己的专长的人,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也发着光,也是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力量。第二天班会课的时候,学生们都没有想到我会就这个话题而延伸,课后,我还找到了一些艺考生,希望他们也能正确看到自己的价值,专注自己的特长,争取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创作。在这里也想提醒一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教育孩子如果脱离了儿童教育的实质,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懒惰心理

我的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太懒了。我们常听到父母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老师也会这样评价学生。实际上,这对孩子来说是有一种安慰,这个荒谬的条件句,减轻了他们的失败感。他们听到大人们这样说之后,内心也会认可这个观念,如果我不偷懒,我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这种思想非常危险,尤其在他们稍稍勤奋了一点又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的时候,他们会赋予这些小小的成绩特别的意义,非常直接地一个结论就是我果真是聪明呀,稍微用点力就行,大人们这个时候也会对他们进行赞扬。

人们为什么对这样的孩子这么柔和呢?确实,指责一个孩子懒惰比指责他无能,对他造成的伤害会小一些,但是这样无非是给他提供了一个保护屏,掩盖了他们的不自信,也阻止了他试图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去指责他无能或者粗暴地惩罚他,现实中有非常多比指责更好的办法。

比如给懒惰的孩子信心。责怪孩子懒惰实际上是转移了重心的做法,因为懒惰的行为是他们缺乏信心的表现之一,要究其根本,关注孩子对其自身能力的认可。他们不愿意动脑经,可能是因为想了挺久的数学问题还是解不出来,知识有盲区,思维有漏洞;不完成作业,可能是因为他们时间分配不合理,或者他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拖拉、散漫、怕苦怕累,或许是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中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总而言之,找到孩子的具体问题,给他指引方向,帮助他提升一些能力,才有可能让他变得勤奋。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5)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强调“社会意识”。其主要概念包括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创造性自我: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对个人的种种经验进行解释,并使之有意义。它以经验帮助个人完成其独特的生活作风,若没有经验,甚至可以创造经验。作为人类生活中的因素,创造性自我使人格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

生活风格:每个人的生活风格都不同,其表现在个人的行动中,并具有独特性,它是各不相同的动机、特性和价值的集合。生活风格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并指导人怎么行动和学习,并将得到的经验渗入人格之中。但是,弊端在于,个人将接触不到与生活风格无关的经验,这些经验被压制。生活风格因人而异,在儿童四五岁时即可形成,主要由创造性自我发展和建立起来。

假想的目的论: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动受其愿望驱使,而不是激发于过去的经验,这与弗洛伊德是不同的。这些愿望很大一部分不可能在未来被实现,然后却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发着一个人去完成他想完成的事业。正常人可以面对现实与愿望的差距,从而避免影响到现实生活,但神经症患者基本做不到。

追求优越:追求优越是为了使自身更加完美,而并非一定要超越他人。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个人使用的方式各不相同。阿德勒观察到,正常人会以对社会有益为目标进行奋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神经症患者却只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自卑感:“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心理学概念之一。自卑感源于一个人对生活中缺陷和不完善的不满,并可促使人努力克服这些缺陷。而这种为克服缺陷所做的努力,阿德勒称之为补偿。

社会兴趣:人在看到社会的缺陷时,会自主地做出贡献以将其完善,这是人的社会兴趣,也是人的一种天赋特性。在社会中,人与人会相互合作以完成个人无法完善的东西。阿德勒说,社会兴趣是对个人的种种缺陷的最后补偿,即个人在完善社会的时候,也在完善自己。这种兴趣使得个人放弃私利,服从于公共福利。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6)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第一讲是: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第二讲是: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性如何正确引导教育。第三讲是: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第四讲是:培养孩子打开挫折能力的重要性。我和妈妈一起准时看。

记得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得很清楚:曾经一个小男孩,从小就在一棵大苹果树下每天只能玩耍,大树每天都在等他,他每天在摘苹果,他有时生气在大树上乱画乱刻,但是大树从来都不生气,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有一天孩子不来了,应为他已经成为一名少年了,他又来到了大树下,大树问他为什么不来了,他说我们的同学都上好学了,买新玩具了,你能给我什么,老树说你把我的果子给买了就要学费了,也可以买新玩具了。孩子很高兴就爬上树了把苹果摘完了买了好多钱,交了学费买,新玩具。然后少年每年秋天来一次,把苹果摘了去卖钱。少年变成了青年,而大树也不能生苹果了,他又来到老树旁边,老树说你读完书了该满意了吧。少年说我们同学都有房子了,有妻子了。可我连房子还没有。老树说你把我的树枝砍了,就可以盖一座房子,青年高兴就把老树枝给砍了然后去盖了一座大房子娶了妻子,有一天他要愁眉苦脸的,老树问他为什么愁眉苦脸他又说我们同学都飘洋过海了可我还没有。老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一个船就可以飘洋过海了,青年把老树给砍了做了一个船飘洋过海了。几十年后老年人长出了白发,他回去了老树说我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你更不会陪我了吧!老年人说我要陪你晒太阳......

听完这个故事,小孩好似是我,大树好似父母,所以我以后要尊敬长辈,父母用这种方式给了我们一生的成全......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7)

在近几周的家校共读活动中,自己与老师和其他家长朋友们共同阅读并讨论了著名的教育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感触颇多。

书中最主要的观点是“自卑而超越”,这其实和我之前对于孩子教育方法的认知有着不小的区别。但在进一步的阅读和讨论中,我明白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区别,感受到了“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于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在作者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追求卓越的一种动力和力量。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卑感”的两面性,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自我反省,并且引导孩子。

一、积极的自我认识。

书中提到“孩子对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这一点很重要,而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往往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我们要能够看到,孩子的种种表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努力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二、积极的对待困难。

人生在世,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培养和保护的。阿德勒认为“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克服这种自卑感。”

我们应该谨记这一认知,尽量深入的去搞明白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卑感”去“追求优越”。

三、积极的对待他人。

在孩子进入学校后,有纪律的集体生活,也是培养孩子的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在这种积极有效的环境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能够培养出孩子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的关心。孩子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会更容易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同时,不仅是孩子,家长也要以“同理心”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鼓励孩子关注和理解他人。

四、积极的认知性别。

家长要理性客观的给孩子建立适度的性别观念,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对同性和异性保持正确的认知,不排斥异性。同时父母也要和孩子保持正确适度的接触,能深刻的帮助孩子理解和认知性别。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建立了一些初步的帮助孩子成长的理论体系,随着孩子的继续长大,我们家长也在共同成长,庆幸孩子的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样一本非常有用的心理学著作。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8)

孩子总会因为自己与同伴的不一样而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孩子并给她鼓励,与她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她尝试改善自己或环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但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错误:家长和教师在没有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将孩子的自卑感理解为逃避、偷懒亦或是“笨”,对孩子恶语相向或置之不理,使孩子的自卑心理恶性循环,并逐渐丧失对人群的归属感,尽管他们时刻渴望着。

我们有必要深刻的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确,对孩子的教育是否过于严厉或是温和。当前,我们应尽力做到去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不断地鼓励孩子让他们勇敢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给予孩子持续的信任,发展他的自信,过多的批评会造成怯懦和不自信;给予自由和机会,促进孩子自立。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是我们身为人师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愧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伴随其一生的。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9)

如果说,第一次读我了解到“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只能披着显示器的作用”,“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认识到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任和主动权。

这次再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孩子有一种把世界划分为两个对立部分的强烈倾向(上或下,全好或全坏,聪明或愚蠢,优越或自卑,全有或全无)“。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哥哥总说弟弟傻,笨;为什么哥哥会贬低弟弟做的事情;为什么他会跟弟弟争夺妈妈的关注或宠爱……因为他认为弟弟和他是对立的,弟弟有的东西,他就没有了。

也明白了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有“家庭馅饼“的选择。往往,一个孩子有了这种性格特点,另一个就不会有了。这也是他们寻求自己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一种方式。

此外,我获益的点还体现在我收获了对孩子的信任和接纳。

书中提到,“家长或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容不得半点灰心丧气“,否则孩子就容易感染上焦虑和自卑。此时唯有信任,才能让孩子拥有勇气和力量。信任不是“我相信他会考第一名,而是相信他“通过他的努力,会克服他当前的困难,会有他自己适应的方式”。从而家长也有了一个平和的心态。

书中还说,“我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我们应该记住,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不必要。“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你是不是能对孩子多一份接纳呢?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10)

李乐山说,要家长看一个片子,写一篇观后感,是于丹的“中小学人格教育”,网上搜到了,片子长度约2个小时,仔细的看了一篇,收获很大,感受如下:

人格教育与建立“正人生”

于丹以“精神补钙”为切入,分别从“寻找生命的快乐与尊严、唤醒内心的强大与力量、勇敢承担爱与责任、成就别样人生”四个环节,讲述中小学人格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于丹认为,学生要注意培养“工艺能力、挫折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人的“创造力、可能性和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成就一个能“发现世界”的自己。

我认为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是独一无二的领袖”,而“要做事先做人”,通过“正觉、正行为”构建个人的“正能量”人格,成就自己“正人生”。

自己动手——创造力从学会付出开始。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三个阶段,核心是乐,如何寻找到快乐?于丹认为从“控制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构建“让自己快乐的同时如何让他人也快乐”的人格魅力。孩子从学会自己动手开始,用创造力让被人幸福,这样的收获比付出更有意义。

比如鼓励让李乐山擅长快乐他人,比如为大家书写春联等方法,支持李乐山成长。

脚踏实地——可能性从不放弃开始。为什么我们有时感到无力?于丹认为,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不要成为“草莓族”,而优秀不在于外表的个性和光鲜,要在于内心的坚韧态度,更是在于是否拥有“在挫折中如何修复生命”的能力,坚信“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有可能性”。

学会爱——和谐人际关系从二个人开始。为什么我们有时易走极端?于丹认为,是没学会爱,就无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好的表达和好的内容一样重要,从确定两个人的和谐开始,构建更多人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勇敢的承担爱和责任,大人和孩子要和一起成长,学会互相爱。

改变自己最难,老师让家长看这个片子,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做不到以上于丹老师讲的,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我们大人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吧,“付出、不放弃、处理好与每个人和谐关系”。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11)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1000字: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半点泄气,不能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立即得到回报就心生绝望,不能因为看到孩子没精打采、冷漠、消极、被动就觉得挫败,更不能相信孩子有天赋或没有天赋这类迷信的想法。”

这是我第二次翻开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时与家长们共勉的一段话。很早就听过这本书的名字,也有一位学过心理学的家长向我推荐过这本书,但我却一直没有阅读。在与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同仁的共同学习下,这一次我终于认真阅读了这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必读的儿童心理宝典。

说实话,由于知识储备浅薄,对这样一本内容丰富而深刻的心理学理论著作,我的领悟是极为有限的。有的章节内容我的理解也比较浅显。但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收获。

首先说说“人格”一词,开始我通俗地理解为性格与道德品质,而在心理学上应为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时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要从童年着手。显然,对儿童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格外重要。“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作为班主任,要多读一些教育著作,多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一定要读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

“儿童的心理生活非常奇特。无论我们接触到他们生活的哪一点,都会十分着迷,都会感觉引人入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碰到过特别爱笑的学生,也一定遇见过沉默寡言的孩子;我们教过自觉、积极向上的学生,也碰见了调皮、消极颓丧的孩子……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他们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了解他们完整的生活经历。”儿童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达,不了解儿童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这就是儿童人格的统一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想我们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绝对不能孤立地看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某一件事,不要轻易地惩罚学生的出错,应尽量了解孩子的整体人格,探寻背后的原因,或许问题就能得到更轻松地解决,也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六章谈及了两大重要内容,即自卑感与追求优越感。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优越感。”自卑感与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阅读完这几章内容以及结合同仁们相关的阅读感悟,我想到了爱的教育和赏识教育。我想,自卑感理论以及追求优越感的教育意义在某一层面上的具体衍生就是爱和赏识。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一句赞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开出一朵花,给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在《银河补习班》里,开设的最重要的一节课不就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吗?奠定马飞人格底色的是父亲马皓文对他真正的爱,即理解和欣赏。真正的爱让马飞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确的方式追求优越感,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自卑感的补偿作用,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来追求优越感。我们在爱孩子,鼓励孩子,发现他们闪光点,并给他们更正确的指引的同时,应努力做到从整体人格入手,帮助他们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从而健康成长。

“教育者最神圣的职责,或者说最应该去做的,就是确保每个孩子不会丧失勇气,并且让那些已经丧失勇气的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重新获得自信心。”这应该是所有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不忘初心,给学生良好的教育,踏踏实实做老师,认认真真地努力做个好老师,做个幸福的班主任。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12)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知道了“一个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那么,他的收获远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

于丹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中小学过来的,与大学相比,中小学教育更重要。“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确定很专业,但他们人格的缺陷,却是在大学里无法弥补的。孔子说:一个人‘十五至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的孩子,四五岁就开始了学习,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教会他们承受应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这些胜过知识和技巧。”

节目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思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更是责任重大,如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学校网站等途径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到此,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文,那是从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一点体会和呼吁。

今天有幸和儿子一起观看了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的关于《中小学人格教育》的讲座,看后感触颇深。讲座中我认真学习了于丹剖析的《论语》中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让我从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的,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我们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解惑的,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接受新知。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让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是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里扫个地家长都要找老师论论理,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

记得在星期四那一天,老师发了一张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上面有播出时间,那个频道的,在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回家在星期天看《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并写观后感晚上,么么在网上搜了一下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看了起来,下面我来给你介绍吧!

《论语》有一句话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一个人了解一种知识,这只叫知之者;比知之者高级的叫好之者,他有爱好、喜欢钻研、肯投入;比好之者更高级的叫乐知者,生命乐在其中,享受发现。所以有时我老是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么多,好累呀!因为我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不能投入进去,写作业的时候,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写作业中,当然觉得很累。

一种好的表达,有的时候,跟沟通的内容同样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在长大以后容易跟别人起冲突呢?就是因为在家里跟父母说习惯了。比如,我在学校下课跟同学玩的时候,老是脾气暴躁,说话有时不好听,所以很多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加我的原因。

最后精彩内容请看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读后感《[参考]人格教育读后感系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格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关于《人格教育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人格教育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格教育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New

        读自卑与超越的意义和启发汇总(5篇)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在阅读...

  • 哈姆雷特的读书感悟

        精选哈姆雷特优秀读后感范文收藏8篇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哈姆雷特就是一部让人...

  •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

        教你写读书心得:《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1620字)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作...

  •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初中读后感600字范例五篇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在阅读了傅雷家书后,我...


  • 唐吉坷德读后感900字

        范文系列之《唐吉坷德》读后感范文四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

  • 北漂的励志句子

        读后颇有感触的北漂励志相关语句(精选40句)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北漂的年轻人要在生活中不断成长...

  • 羚羊木雕读后感

        羚羊木雕收获的道理和感悟汇总(5篇)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阅读《羚羊木雕》后...

  • 带着快乐来工作读后感

        小编推荐:带着微笑和快乐去工作的读后感合集(4篇)多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每个人对于优秀...


  • 小王子读后感100初中 Hot

        读后感精选:小王子读后感初中实用版(5篇)初中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仍然需要大人的细心引导。一日读书...

  • 课文小虾读后感 Hot

        最新实用!小虾读后感范文汇编(6篇)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

  • 灯笼读后感 Hot

        [荐]灯笼的读后感合集720字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可以...

  • 读与妻书有感 Hot

        阅读完与妻书的感想和体会汇集(5篇)林觉民曰: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如果世上真有鬼魂,那林觉民一定是去了...


  • 苏炳添给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 Hot

        苏炳添拼搏精神给青年人的启示作文苏炳添,是在奥运会跑道上百战封神的中国男神,他使我们了解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

  • 吴伯萧的灯笼读后感 Hot

        读书心得:吴伯萧灯笼读后感作文(5篇)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

  • 小虾三年级读后感 Hot

        【热门读书心得】三年级下册小虾读后感范文集锦五篇多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每个人对于优秀...

  • 大自然的声音读后感800字 Hot

        教你写读书心得:大自然的声音读后感范文简短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