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3-05-08 21:30:16 阅读数量:

出师表读后感(汇集12篇)。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出师表读后感(汇集12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出师表读后感 篇1

《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封谏文,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诸葛亮被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便日日夜夜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战功无数件,后来失败,刘备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可终未如愿,正所谓出师未始身先死。

诸葛亮值得我们尊敬。

出师表读后感 篇2

《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

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

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

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

出师表读后感 篇3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诸葛亮,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 篇4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奏表,这份奏表中包含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他用婉转的语气为刘禅提出了三条极为有关键的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论,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当时天下三分,蜀汉力量薄弱,又由于刘备讨伐东吴时折损了四十万大军,可是内忧外患。南有少数民族的判乱,东有吴国虎视眈眈,北有魏国强敌。那时国力衰弱,诸葛亮身为一国之丞相,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临死托孤的恩情,决定出师北伐,上奏《出师表》。

刘禅是一位无能懦弱的君主,诸葛亮在北伐前不放心刘禅,叮嘱道,亲览人,远小人。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先帝刘备多次谈论,后汉因近小人而衰败,西汉因进览臣而兴盛。亲贤远侫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防止悲剧再度发生。

为了让后主刘禅明辩忠善的臣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一中指出,让刘蝉在决定国家大事时与他们商量。真是良苦要心呀!

读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动。诸葛亮把统一天下,光复汉室,完成先帝的遗愿作为自己的志向,以兴盛蜀国为己任。

读《出师表》,我们的深刻的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之心,报国之心。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出师表读后感 篇5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出师表读后感 篇6

无意间看到诸葛亮的。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是我最喜欢的文言文之一,看着看着不由的大声诵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后人也给了其足够高的评价,我就不在这多说什么了。

因为喜爱多看了几篇,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刘禅,我是不是能驾驭的了诸葛亮这样的强臣。刘备死后当时的蜀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假设最后是蜀国统一了三国,刘禅的帝位是不是能保住?要是保不住帝位那么他还有命活么?

首先从白帝城托孤开始。刘备说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他的意思就是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首先刘备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认为他儿子不行,让诸葛亮早早的把刘禅搬开别在那碍手碍脚影响统一大业。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弱主强臣。他主要表现在刘备死了以后谁在蜀汉说了算。我们不妨将刘禅与诸葛亮分成两大阵营,看看刘禅集团的人都是谁。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第一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眼看占主导地位的第一集团就要土崩瓦解。幼主靠爹没靠上。

第二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诸葛亮早在入川前就将起其主要人物纳入囊中。我们的幼主在这是叫不响。不过在这我要提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从上面看刘禅集团的人能管用的就李严一个。也就是说只要把李严摆平,刘禅就不在话下。

第三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一个处于弱势的群体,刘幼主在这是叫响叫不响没多大意思。在说了就算你叫了人家还害怕站错队。又有谁会跟一个没有实力的人跑。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诸葛亮集团,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刘备死后荆楚旧部,东州集团佼佼者和益州集团这棵墙上草大多选择诸葛亮。

可见刘备托孤用意极其深刻,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刘备算出来刘禅集团的李严是斗不过诸葛亮。刘备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出师表读后感 篇7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共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 篇8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文中语言最显着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整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读后感 篇9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 篇10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古心古香的诗句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笔下。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篇《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于后主刘禅的一份奏表。《出师表》

先讲述了后主刘禅推荐了一些忠心不二的大耳,后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如此尽心尽力,以打消皇帝刘禅对自己的顾虑,并决定带兵出征,北定中原,除奸凶,使天下太平。

读完诗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用心良苦,为了蜀国尽心尽力,拼尽全力辅助刘婵,而刘婵却不积极向上,好坏不分,昏庸无能,听信宦官之言,做了许多错事,而诸葛亮还是尽心尽力地辅助他,把蜀国治理地井井有条,给蜀国在政治经济打下了很好基础。然而,刘婵却在诸葛亮逝世后,不思进取,胆小怕事,而就在投降前夕,蜀国仍有兵力十多万,本可以拼死一战,可刘婵却未做此举,而且朝中的大臣竟无人敢谨言,就这样没有开战,蜀国就投降了。(好句摘抄网 799918.COm)

刘婵的昏庸无能导致了蜀汉的倾颓,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广泛地听取意见,开战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人际交往中,要选择正人君子,远离小人,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出师表读后感 篇11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下,重读《出师表》,仍不禁为诸葛孔明的忠义所震撼,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近来易中天讲“三国”,把“三国热”又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我也来谈谈浅见吧。

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已经快被描写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盖主啊,刘备倒是深知诸葛亮没有什么“打猫心肠”,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对刘禅这个毫无君主资质的主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最终也没能为蜀地带来什么长治久安,如果诸葛亮真的篡权夺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有姜维,有费祎,应该比在刘禅手里好得多吧,虽然为天下文人所不齿,可是象曹操那样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吗?诸葛亮当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兴奋啊!可惜,诸葛亮永远也不是司马氏,永远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应该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实,他应该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个死人。计划没有变化快,死守着对一个死人的承诺,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险!!!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

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越想越远,就此搁笔了。

出师表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师表》。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后汉的皇帝刘禅的。学习他我感触颇深,也感受了许多。

刚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我都有些不认识其中的字,因为生僻字生僻词太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最后全部能认识,并且能流利通顺地阅读下来。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开始了对这篇文章的细致学习。

刚开始是让我们翻译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觉便是诸葛亮那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因为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想着北伐,平定中原,从而完成统一的大业,实现鲜丽的梦想,这才是他终生的志向。

他还有满怀感激地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仅仅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在南阳那片地方种地,但是先帝他不计前嫌,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顾茅庐请我出山,这样才使我有了建军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着刘备,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古代的人们是多么的诚实善良,他们受点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诚实了吧!

其实诸葛亮他的考虑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仅考虑到了宫内的事情,而且就连宫外的事情,他越考虑的很恰当得当。他不仅考虑到宫内有许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虑到战场上也有许多立志要报效国家的人,所以从这点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羽扇纶巾,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他的政治家风范!

细细品读此文,更能决出其中的味道。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蜀汉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烧起来。

关于《出师表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出师表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师表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大人国和小人国的读后感 New

        大人国和小人国的读后感精选读书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渠道,那么读后感则是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的,我们...

  • 猫的故事梁实秋读后感

        猫的故事梁实秋读后感700字3篇大学的毕业论文一定离不开文档,当今人们越来越喜欢借鉴范文来写作,通过好的范文,我们...

  • 努力的读后感

        努力的读后感模板5篇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

  • 读后感我们班狗仔队

        读后感我们班的狗仔队700字精选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初写读后感可以将所读作品的内容简...


  • 最后一天的感悟

        最后一天的感悟集锦5篇。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

  • 一间自己的屋子读后感1000字

        必备!《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简单六篇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

  •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读后感分享(5篇)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读完三顾茅庐,我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写读后...

  • 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最好的自己读后感900字精选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作品,为我们找寻出许多利于学习的方法。经...


  • 《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 Hot

        [精品]《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500字3篇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一起长大的玩具》的...

  • 牧童三娃 Hot

        「必备」牧童三娃读后感汇总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

  • 纸牌读后感 Hot

        纸牌国的读后感受900字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品后,...

  • 三年级下册小虾读后感 Hot

        读书心得收藏:小虾课文三年级下册读后感五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


  • 秋收起义读后感 Hot

        最新秋收起义读后感读完名著作品之后,相信大家都流连忘返,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

  • 牧童三娃的故事读后感 Hot

        [收藏]《牧童三娃》的读后感怎么写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 Hot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合集12篇)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在作品这本书当中对于情节的描述相信感动了很多...

  • 语文课文小虾读后感 Hot

        推荐!小虾课文读后感受怎么写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