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3-04-23 21:31:18 阅读数量:

崩溃读后感集合。

从哪些方面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读一读作者的作品,我们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能得到关于人生的启示。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受,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向您推荐崩溃读后感相信您一定不会失望,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崩溃读后感(篇1)

对于鸦片战争,我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不陌生的。对于鸦片战争,我只有从课本上得来的浅显地认知,只知道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其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但由于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我阅读了《天朝的奔溃》这本书,让我对鸦片战争有了新的认知,收获颇深。

《天朝的崩溃》是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先生所著,其又称为“鸦片战争再研究”。当今社会人们关注更多的是鸦片战争的意义,而不是战败的原因。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书中对于清军战败的原因分别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兵力上清军人数虽然占有优势,但由于驻防分散,难以集中,因而调动起来难度很大,除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而且当时的清军战斗能力很是差劲。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清军中的很多人是从各地、各省抽调而来,其战斗力显然不如整体编制的对手,因而两军在实力上差距很大。

武器上,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由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很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的式样也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由于铸造技术也十分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很多士兵还在使用大刀弓箭,自然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

从战果上看,英军每次取胜都只需付出极少的代价,损失最大的一次是在镇江,也仅有三十多人阵亡,而清军不论人力物力都损失惨重。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自杀,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战死,江南陆路提督余步云被斩首等,这些都是最能征惯战的将领。历次战斗中清军的指挥者都是王朝的精英人物,像林则徐历来勤勉能干、琦善在封疆大吏中政绩最为出色、伊里布善于处理民族事务、裕谦是主战派中态度最坚决的,杨芳在嘉庆年间镇压起义屡立战功,可算当朝第一名将,差一点的奕山、奕经也是宗室亲贵中的翘楚。但结果是无一例外的惨败。

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如果仅仅只是指挥者实力不凡,而在兵力,武器等方面与对手相距甚远,结果也只能差强人意。在兵力,武器,战术上清军都远不如英军,实在无法与对手相抗衡,因此鸦片战争清军战败是必然的。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打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对于远来的“夷人”,“天朝”只知其“船坚炮利”。如果能从战败中分析原因,并且对英军的战术进行研究,适当改变战术,与此同时在武器上进行改进,对军队进行整治,加强训练,我想结果必然不会这般悲惨。

说到鸦片战争会很自然的想到著名的虎门销烟事件,名族英雄林则徐,而琦善、奕山、是著名的卖国贼。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天朝的崩溃》中,我得知称林则徐为名族英雄,琦善、奕山为卖国贼,实则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在我看来,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里,没有哪个人物不在乎自己的声名,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是每个人的愿望。因此琦善、奕山等一批“投降派”,其主观上绝对是维护道光皇帝的正统地位,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臣子的本份所在。因此依照当时的标准都是符合臣子之道的忠臣。

爱国派其实是主战派,投降派其实是主和派,虽然各自的主张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清王朝的统治。爱国派的立场未必是爱国,投降派的背景并非是卖国,如若真照爱国派的主张打下去,可能全璧江山都将失与敌手,如果上至皇帝、下至朝臣能对主和派的处境多一点了解,也许和解并不那么罪不可恕。总之,战争的失利并非因为大家爱国心不够炽热,更多似乎是安稳现世输给了船坚炮利。因此对近代史的重新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我们要以史为鉴,对历史的真相有着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经验,而后有所作为,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天朝的崩溃》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落后就要挨打,适者生存,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军事国防上的建设。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崩溃读后感(篇2)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14岁的德国女孩安雅险象环生的中国之行:飞机坠毁之后,她掉落在中国历史的中央。安娅来到了公元前的世纪,来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和鲁国。她的金发让那里的人将她当成了神兽麒麟。当秦国统治者将这个生物视作他的所有物时,安娅不得不逃跑了。可怎么逃呢?要不是遇上春秋先生或者黄骑士她就完了,前者让她接触到了儒学,后者让她认识了道教……阅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是一场紧张的冒险,也是一场中国经典哲学的盛宴。如果你怀疑这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书,你错得太离谱了——如果你的年龄在9岁到90岁之间,又想懂一些经济学知识,它一定适合你阅读。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本书其实就是用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讲了当下经济危机的困境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渔民打渔赚钱怎么就搞得通货膨胀、鱼本位、服务行业崛起的,一连串的经济逻辑都有讲到。你要是想了解经济迷局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真的是首选,非常实用,非常有意思,而且很简单,听一个故事你就明白了经济危机是怎么回事。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中讲述的一些基本道理,帮助我们回归常识。无论是大规模经济还是小规模经济,所遵循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样的。比如,投资建设,“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时,这种投资才有效果。反之,这些项目就是在浪费资源并会阻碍经济增长”。但很多人似乎只看到了投资建设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虚幻的GDP数字,却没有看到这种高投资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结果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损耗。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为什么会崩溃》讲述的故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倾听了这些故事,明白了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逻辑脉络,对于很多的经济现象,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或许正是《经济为什么会崩溃》的价值所在吧。

崩溃读后感(篇3)

今年是甲午年,一提到这个年份,我想华夏儿女想到的一定会是100多年的甲午战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在读完这本厚达600多页的书之后,我同作者写完书的感受似乎有几分相似,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反而更加的沉重。这是一本记录那段晦暗历史的战争回顾,它承载着国人耻辱的记忆。甲午战争的意义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日渐减少,反而更加的厚重。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让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悲惨记忆。这本书真正的给我揭开了战争的这一段历史,用严谨的史学作风阐述了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中国的路究竟该如何走。

在学生时代,老师讲到过这段历史,当时年少轻狂年纪的我恨那些反对禁烟、反对抵抗的人,恨他们的丧权辱国,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突然觉得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那个朝代、甚至是整个古代封建帝国的问题。那是整个封建帝国“一言堂”的悲剧。那个时代在皇帝的思维里,中国傲视“四夷”,甚至对英国的印象只是船坚炮利,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崛起引起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人一直处于麻木之中,一直在“天朝”的旧梦中难以醒来。之所以中国会被侵略,其实真的不应该去怪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朝代。那是时代造就的悲剧,那是多年延续皇帝“一言堂”的悲剧。古代社会一直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皇帝有才学、想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明、昌盛的,但如果皇帝是昏庸、荒唐的,那么这个朝代最终会走向极端的衰败。历史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一言堂”的悲剧,而在当下,在这个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刻,我们更要以史为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扎紧“一把手”在人、财、物权力管理制度的篱笆,杜绝“一支笔”、“一言堂”。

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拒绝“一言堂”,约束自身行为,善用手中的权力,不断自律、自省、自励,真正做到慎独、慎己、慎微。

第一,民主决策,群策群力。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我们应该主动拒绝“一言堂”。实行民主决策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由大家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个人的独断专行,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力,不做“土皇帝”。

第二,慎思谨言,一心为政。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领导干部应当慎言、慎行、理性地考虑得失,要做到诚信而不失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领导干部必须在需要面前要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要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要学会坚守,才能突显其公道正派、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优良品德。领导干部自身良好的品德就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面镜子,更是大力弘扬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思想。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人民给的权力造福于民,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良好习惯。

第三,以民为本,全心为民。人民群众永远是为政的基础和根本,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需要明确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要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工作中才能时时刻刻有为人民谋利之心、为人民造福之意。

历史的教训至今还深深地烙在那古老的铁炮炮身上,波涛拍打着炮台,其石壁上也会清晰地刻着这段惨痛的历史。历史在用他独有的方式去书写。记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要真正能够走出历史阴影,实现社会和解与和谐,要做到的是“不计前嫌”,绝非“不记前嫌”。“不计”是种选择后的宽恕,“不记”是对历史的谋杀。

“当历史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又是一个甲午年,我国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我们要真正吸取甲午战争的教训,真正的做到杜绝“一言堂”,还百姓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崩溃读后感(篇4)

人文性学科研究的一个问题在于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同立场的人往往能够从同一样事物当中得到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而使得历史本来的面目变得更加模糊。鸦片战争,就是这样一个被涂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而变得面目全非的事物。

读《天朝的崩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茅海建先生在全书结尾时的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里,先生将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了一番简单的对比,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其意义却是极为深刻。1853年7月,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过去11年之后,日本的横须贺港迎来了美国的黑船,这一不速之客的到来,在当时意味着欧美列强全面侵占东亚地区的开始,然而任谁也不会想到,就在美国黑船迎着风浪驶入日本之时,这一浪潮掀起了日本的剧烈变化。

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长期沉沦相比,日本的崛起让人大为惊叹。尤其是在黑船事件过去40多年之后,曾经被日本人奉为师长的中国遭到了近邻的强硬入侵,中日甲午海战因此爆发。这一剧烈的颠覆,让中国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然而即便是到了此时,我们仍然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依然纠结于在战争失败的后果中寻找替罪羊,将清政府视为万恶之源,将慈禧太后视为巨奸大憝。而在过去的40多年当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却丝毫不觉。

这显然与现实相违背。大量对当时中国现实力量的考证,和身处其境当中的人物们的反应已经告诉我们:鸦片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中国不可能获胜的战争。这种不可获胜,从政治上而言是制度上的落后,从军事而言,是古老战争模式面对现代化战争的全面失败。然而国人长久以来积累的优越感,使得我们不愿相信地大物博、人才辈出的大国,对付不了欧美的蛮夷。长久的闭关锁国锁住了国人的眼界,也造成了之后天朝在这场战争中错误频出、荒唐连连的现象。

单是对这场战争的定义,已经可见一斑。直到今天中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虎门销烟的民族自豪感上,因此我们将这场战争称之为“鸦片战争”,潜台词是假如没有鸦片的进入,没有中英贸易的逆差,便不会有战争的到来。这种荒唐的认知一直蔓延至今,“落后即要挨打”的背后,骨子里却是中国人自负的情感。

这种自负,从其时龙椅上坐着的道光皇帝而下,蔓延至整个中国。没有人相信“蕞尔蛮夷”会是泱泱中华大国的对手,尽管从知己知彼的角度来说,国人对于英国的认知少之又少。因此道光皇帝轻率地为战争定下了基调,在一种惩敌以扬威的思想之下,他坐在紫禁城里连下圣旨,指挥着千里之外的战争。甚至直到战争结束之时,他连广州城的地形如何都没有亲自考察过,就在上谕之中言辞激烈地批评琦善“被人恐吓,奏报粤省情形,妄称地利无要可扼”,“不知是何肺腑?”这番表达了皇帝强烈不满的上谕,成为了琦善一生的转折点。他不但在此后被革职抄家,更是背上了卖国的骂名。事实如何?顶替琦善的杨芳等人为了安抚皇帝,谎话连连,整个广东战场不再是清军和英军的战斗场所,反而变成了杨芳和奕山等人哄骗皇帝,以辞锋交战的瞒骗地。甚至就连“三元里抗英”的民间故事,都是夸大出来的。中英两国的战争,变成了清王朝上下的交锋,岂不是荒唐?

正因为如此,当事实已然瞒不住,清军一败涂地,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时,道光皇帝悲从中来,在圣旨中郁闷地写道:“朕自愧自恨,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呢?”他显然弄不明白,以我天朝上国的实力,到底为什么竟然被这群“蕞尔夷民”逼迫到如此地步?

其实这件事原本也很好明白,道理就在清政府本身。首先是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中提出的大量事实证明,道光皇帝的剿匪灭英,根本就是纸上谈兵,胡吹大气。不要说是知彼,就是连知己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单从广东战场一隅的变化就可知。他痛斥琦善卖国,不知道是什么居心,但偏偏顶替琦善的杨芳、奕山、伊里布没有一个不是和琦善抱着一样的想法。相反恰恰是因为琦善的直言让他们揣摩到了上意,所以才会有道光皇帝接连受骗而不自知的局面出现。最后到任的伊里布更是完全忤逆了上意,不但不和英国人打,反而一到广州就开始求和。难道真的是因为清王朝的官员们腐败堕落,天良泯灭,到了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了吗?

不是。一个琦善的出现,勉强可以算做是“卖国”,但连续几任都是一样的态度,只能说明伊里布们和琦善一样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场战争根本就打不赢。打不赢的战争还要打,只能是自寻死路,所以从琦善到伊里布,都主张求和,区别只在于琦善直言进谏,伊里布等人阳奉阴违而已。既然如此,问题自然就出在了道光皇帝的身上。因为他是这荒诞一幕的总导演。是他痛斥琦善“卖国”,勒令奕山“战(英军)而胜之,务使该夷片帆不返”,又让杨芳等人痛剿英匪。他在下发的上谕当中轻蔑地称英国人为“蛮夷”、“滑虏”、“性等犬羊”,可见高坐龙椅上的道光皇帝,根本就对事实的情况一无所知,一点不把英国人放在眼里。初到广州的杨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给道光的奏折当中大谈自己在广州何处何处布防,因为知道皇帝看不懂广东的地理,所以胡吹海吹,不怕被戳破。结果果然不错,一篇奏折看得道光皇帝一头雾水,只能安慰性地称赞杨芳说“看了你的奏章,朕心里的烦闷稍解。”事实上他压根就不知道杨芳提到的地名都在何处,只能在遥远的北京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操纵这场战争,把军事斗争变成了行为艺术。这样的仗能打得赢,那才是怪事。

事实上在整个鸦片战争的过程当中,道光皇帝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无知和颟顸。他本身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子,也缺乏分辨思考的能力。英国人的鸦片来了,他安然享受,甚至是颇为恋栈,给全国的臣民们开了个坏头;等到林则徐力主禁烟,以现实的分析来让他清醒的时候,他又力主禁烟,并且给予林则徐极大的信任;英国人的船舰来了,一路开到了天津,他又觉得大事不妙,又推翻了林则徐的理论,把他革职查问,让琦善去谈判;等到琦善谈判不成,他又觉得有失国统,于是下令开战。如此反反复复朝令夕改,如何能够让大臣们能够一心一意地为国家办事,为皇帝办事呢?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根结底其实是帝国皇权走到了尽头的标志。帝国的一个问题是:皇帝不灵光,大臣们就只能跟着不灵光,这叫“顺应上意”。大臣们一旦不灵光了,国家机器也就自然而然要出问题。所以战争的失败,其实就是皇权的失败、制度的失败。如果不是中国的地方大,池子深,外国人不知道怎么趟过,再加上各国之间彼此如何分配没有定论,需要一个代理人暂且管理住地方,大清帝国怕是早就要完了。

当然道光的问题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因为他缺乏实际经验。这种实际经验的缺乏,是制度的原因,与他本身的智商无关。帝国的皇帝们连出趟紫禁城都难,更何况是考察其他省份?所以他不知道广州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军队是什么情况,更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情况。他的所有认知,都来自下面的臣子。偏偏这样一个缺乏视野、缺乏实践的人物,正是帝国一切事务的最终定夺者。皇权制度的荒诞,注定了帝国不能长久。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贤君,大多来自开国的前几代皇帝的原因。因为他们见识过现实,了解现实,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有励精图治的想法,也有治国平乱的经验和本事。但一代代再往下,就只能是坐井观天,胡思乱想了。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在于中国的全面落后。在这种落后的局面下,失败不可避免。清政府的无能是毋庸置疑的,闭关锁国的现实让国人完全不知英吉利,不知道世界已经运行到了工业时代。这种无能来自于封建制度的累积,也不能全盘算到清政府的身上。以清政府的无能来做道德上的批判是苍白无力的,战争的结果本就是国力的比拼,既然没有任何赢的可能,求和就是最好的出路。鸦片战争之后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没有对此进行深刻的总结,换而言之没能全面推翻清政府,彻底将封建君主制打入到历史的角落。于是就有了日本在之后全面超越。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中飘摇不定,又撑了70多年的时间。这70多年的时间,在今天看来是一段极为黑暗的时光。有意思的是,当日本社会的中下层武士们积极地组织力量推翻幕府推动日本维新之际,中国的义和团却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勉力地支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这并不是民众的错,而是知识界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背后,依旧是守旧的力量在作祟,将清政府将塌的危墙扛在自己肩上。由此来看,孙中山先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假如没有他的出现,中国的黑暗,还不知道要存在几许。

崩溃读后感(篇5)

读完了《天朝的崩溃》,我感触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个时期的腐败与黑暗。历史学家茅海建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后期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导火索。

在《天朝的崩溃》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天朝”是怎样崩溃的,但书中对多个问题的解释与论述,我终结出了“天朝”崩溃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国晚清时期,军事武器还是鸟枪等落后的武器,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而侵略中国的英军的武器炮弹、长枪等,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从兵器上来说,中国就已经输了。

第二个原因是士兵与军官的问题。晚清时期,军队人数很多,在人数上占据很大优势,但清军驻防懒散,难以集中,调度非常困难,并且,大部分的军队都是用来维护治安,保护皇城的,没有较强的作战能力。晚清士兵与军官腐败,没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同时,军队也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了军队懒散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个原因是“天朝”在对待鸦片腐蚀民族的问题上认识不清楚,开始一直认为禁烟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败无能,没有把这个问题与英国商人联系起来。并且,在初期,没有禁烟的打算,直到皇室内部出现烟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烟,这就反映出清政府没有一点危机意思,依据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还未清醒。

晚清时期的中国还是封建王朝,专制,黑暗,而此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无论是在军事,经济上,都远远的超过中国,正在走向巅峰,这就决定了,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必败。

天朝的崩溃是必然的,无论有没有鸦片,有没有英军侵略,这种传统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变,中国永远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强大。从这一角度来说,天朝崩溃帮助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现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的对待每一段历史,从那些错误的,荒谬的事件中获得信息,以便更好的发展。

崩溃读后感(篇6)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1000字:

当读完本书后,我对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发生于“天朝上国”的耻辱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无疑在这段历史中应当有很多的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无数后人的唾弃与辱骂,但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在天朝体制下,这种于制度,器物,士兵上面的差距,又岂是一两个人可以弥补的。”

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主要从鸦片战争出发,以历史人物的变化为主线,又从各种角度上分析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最终完整的论述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我对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他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可观的角度上去冷静的分析整个事件和活跃在这个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感到钦佩。不论是主和派的琦善、伊布里或者主战派的林则徐、奕经,作者都能从人物的性格、经历等出发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纵观本书,作者对各个名词以及历史事件的注解是最令我钦佩的,这是我看过注释最多的一本书,相信作者肯定在上面花了不小的功夫。而且本书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到了晚清的一个官场环境,从京城到地方,一个七品甚至八品的小吏到了地方甚至比一省督抚还要厉害,主政一方的总督巡抚之间粉饰之风盛行,说之为胡编乱造都不为过。

就拿奉旨剿匪的“靖逆将军”奕山来说,在道光帝不低于六道圣旨的催促下,这位深受皇恩的康熙帝的五世孙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广东,而后手握数万大兵的奕山在对英的作战中被打的落花流水,英军一直逼到广州城下,开出了数条条约。最终交出了六百万的“赎城费”后英军才撤去。但是他是怎么汇报的呢?完全颠倒了历史舞台上的正反角色,英军反而成了祈和的一方,还借段永福之口说出一段自我表白的话“大将军奉命而来,唯知有战,”一何壮哉!再说整个战争的决策者——道光帝,这位以勤俭而著称的皇帝光是其自身对战争的态度就已经令人难以琢磨了。在英军已经进驻长江时他还不了解“英吉利”到底为何物,且其本身又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没有丝毫的坚决性。读后感·在这样的皇帝与大臣之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大清王朝的余晖,而道光帝自己如果知道仅仅在十四年之后他的儿媳慈喜将带着一家老小匆匆逃出紫禁城奔向热河,不知又将作何感想。

在读完本书后,我不禁也要有同作者一样的问题: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一百五十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我相信时间终会给我们答案。

关于《崩溃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崩溃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崩溃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理想国读后感 New

        理想国最新读后感分享5篇阅读如品一杯好茶,需要静静的去品。读完理想国之后,我们获取到很多人生的道理。最好的了解...

  • 非洲历险记读后感范文

        [最新]非洲历险记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您知道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怎样写吗?当我们对作者写的作品有不一样的看法时...

  • 柳林风声读后感

        陪孩子亲子共读柳林风声心得体会收藏(5篇)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阅读肯尼斯·格雷...

  •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书笔记摘抄汇编(5篇)读书是知识的源泉。作者所写的作品让读者们感受颇深,写读后感是更透彻学习书中知识的一...


  • 柳林风声读后感

        柳林风声中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推荐(5篇)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肯尼斯·格雷厄姆在柳林风声中用流畅的语言,叙...

  • 空的窗读后感

        [荐]《窗》读后感(780字)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

  • 读英雄故事读后感

        读英雄故事读后感模板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读英雄故事读后感”。职场生活总需要汇报工作的各种文章,参考范文的写...

  • 《柳林风声》的读后感

        《柳林风声》的读后感700字集锦投入到图书是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在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深深被阅读的魅力所折...


  • 《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 Hot

        [精品]《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500字3篇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一起长大的玩具》的...

  • 牧童三娃 Hot

        「必备」牧童三娃读后感汇总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

  • 三年级下册小虾读后感 Hot

        读书心得收藏:小虾课文三年级下册读后感五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

  • 牧童三娃读后感 Hot

        三年级牧童三娃读后感200字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每个人对于《牧童三娃...


  •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 Hot

        热门读后感:纸牌国的读后感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

  • 吴伯箫灯笼读后感200字 Hot

        [热搜读后感]吴伯箫的灯笼读后感(810字)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 Hot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合集12篇)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在作品这本书当中对于情节的描述相信感动了很多...

  • 语文课文小虾读后感 Hot

        推荐!小虾课文读后感受怎么写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