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3-04-21 21:30:44 阅读数量: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后感大全专题“《资治通鉴》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时候你就可以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来和更多的人分享你的读书感悟,下面,我们为你推荐《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 篇1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 篇2

公元408年,《通鉴》记录了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

“南燕主超尊其母段氏为皇太后,妻呼延氏为皇后。超祀南郊,有兽如鼠而赤,大如马,来至坛侧。须臾,大风,昼晦,羽仪帷幄皆毁裂。超惧,以问太史令成公绥,对曰:“陛下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敛繁多、事役殷重之所致也。”超乃大赦,黜公孙五楼等。俄而复用之。”

这段话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南燕国主慕容超尊奉他的母亲段氏为皇太后,封他的妻子呼延氏为皇后。有一天,慕容超到南郊祭祀上天,突然有一种样子像老鼠的野兽,红毛,像马一般大,自己来到祭坛的旁边。一会儿,狂风骤起,天色昏暗,王室仪仗的羽饰帘帐全部被吹毁。慕容超非常恐惧,问太史令成公绥这是怎么回事,成公绥回答说:“这是陛下宠信重用奸佞的小人,诛杀屠戮俊贤良才,赋税繁重,过分劳役百姓所导致。”慕容超于是下令大赦,罢免了公孙五楼等人,但不久又再次任用了他。

是的,人家太史令都已经解释得这么明白了,但这位南燕国主就是不听(难道他觉得这都是忽悠他的?)。不管他相不相信,现实的结果就是,两年后。

也就是公元410年,南燕国就gg(灭亡)了。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 篇3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教师范文大全 www.jK251.coM]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更多读后感范文小编推荐

精选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9篇)


常言道:“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书,多数老师会让我们记录下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想,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优秀的读后感模板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选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9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1

“《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毛泽东

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涑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2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有关历史的书,作者是宋代的司马光。这本书记录了16个朝代,从东周开始,到宋代结束。

------题记

在生日那天,妈妈送我了一本《资治通鉴》。把第一遍读完后,让我赞叹不已,历史犯的错误,提醒我们不能再犯,历史虽然残酷,有许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热之中,但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呀!它能提醒后人不在范相同的错误。

秦朝,中国从春秋到战国,最后被秦王嬴政统一,这是从春秋算起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国。秦王把百姓带到首都修建长城,长城就是用百姓的生命换来的。因为秦王太残暴了,各地出现了许多判军,而实力最大的就属刘邦和项羽这两支队伍。在这两只队伍中最终刘邦获胜,他打败了项羽,项羽便在乌江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去。

汉朝,由刘邦建立的国家,刘邦定下了白马之约,不许不姓刘的人当皇帝。飞将军李广英勇杀敌,他机智勇敢。霍去病也是汉朝的一大名将,令人敬佩。汉朝的王昭君是一个大美女哦,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排在第二位,而这位美人可是有落雁的本领。

三国时期,一个战争不断的朝代,由曹操,刘备、孙权建立的魏国、吴国和蜀国,这个时代里面有很多著名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最后三国被魏国的司马懿的后代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所代替。

唐朝,是中国最繁荣昌盛的一个朝代,中国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来着这个朝代,其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这个朝代也有一位四大美女之一,她排在最后就是闭月羞花的羞花---杨玉环。

整个故事里我最喜欢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以,他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敢于担当,做人要宽宏大量,做什么事都要有巧妙的安排。只有做事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贴贴。总之,我们要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谋事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做一个高尚品学兼优的人。

这就是资治通鉴,真的值得推荐。大家快去买一本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4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5

慎言是一种美德——《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小时候我妈跟我说,如果迫不得己,宁可做过分的事儿,也绝不要说过头的话。我一直不理解,总觉得事情带来的结果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言语只是说说而已,并不起决定作用。

后来长大一些,知道了伤人的语言就像尖刀,说的人风轻云淡,听的人遍体鳞伤。但也只是停留在言语伤人的层面。从来没想到言语会伤害到自己,直到最近读《资治通鉴》,才发现真的有人因为言语不当致命。分享几个例子,很是耐人寻味。

第一个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刘邦去世,惠帝即位,吕后做了皇太后,下令将戚夫人幽禁在永巷,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儿子为王,母亲为奴,一天到晚舂着米,常与死亡相伴!相隔三千里,谁能告诉你?”吕后听后大怒,不仅毒杀了戚夫人的儿子如意,还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剜掉眼珠,熏聋耳朵,喝下哑药,扔在厕所里,成为“人彘”。

听起来毛骨悚然,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吕后太狠,但事情的前因后果很复杂,有空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分析一下吕雉这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这里单说戚夫人,如果能像后来汉文帝的母亲薄氏一样内敛低调,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不要乱说话,等多年后吕雉怨气消了,也许儿子如意不会死,自己也未必会到如此惨绝人寰的境地。

第二个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汉灵帝死后,董太后和儿媳妇何太后争权,忿忿不平骂儿媳妇:“你现在这么嚣张,还不是依靠你哥何进!我让董将军砍了你哥的头,简直易如反掌!”何太后听了害怕,告诉哥哥何进,何进设计杀了董将军,顺便逼死了董太后。

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我妈的那句话,董太后如果够聪明,过头的话绝对不会说,宫廷内斗,成王败寇,不如直接想办法让董将军先杀了何进,又何必多此一举,说些气话呢?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

写到这,因失言而丧命的还都是女人,免不得有人说,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其实未必,第三个例子是个皇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读后感·这个皇帝并不是昏君,反而在治国理政上颇有建树,是个不错的好皇帝。有一次司马曜和张贵妃喝酒,喝到一半,张贵妃说:“皇上啊,我喝多了,真不能再喝了!”司马曜生气了:“什么?喝一半你不喝了?太扫兴了!你年老色衰,我跟你喝酒是给你面子,我早就想废掉你,另立新妃了!”

这本是一句酒话,张贵妃却当真了,一不做二不休,趁司马曜酒后昏睡之时用被子将其捂死。堂堂皇帝,竟因为酒后失言丧命,实在让人唏嘘!孔子说:“不能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意思就是跟错误的人说了错误的话,就是失言。失言的后果很严重,轻则伤人自尊,重则伤己性命。

突然觉得很多事情是相通的,比如最近我在减肥,一直牢记要管住嘴,迈开腿。历史上很多真实的故事也告诉我,做人要少说话多做事。所以我决定,把嘴巴涂上口红美美的就够了,平时尽量少用。慎言,深思,笃行。作者:逄哲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6

公元408年,《通鉴》记录了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

“南燕主超尊其母段氏为皇太后,妻呼延氏为皇后。超祀南郊,有兽如鼠而赤,大如马,来至坛侧。须臾,大风,昼晦,羽仪帷幄皆毁裂。超惧,以问太史令成公绥,对曰:“陛下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敛繁多、事役殷重之所致也。”超乃大赦,黜公孙五楼等。俄而复用之。”

这段话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南燕国主慕容超尊奉他的母亲段氏为皇太后,封他的妻子呼延氏为皇后。有一天,慕容超到南郊祭祀上天,突然有一种样子像老鼠的野兽,红毛,像马一般大,自己来到祭坛的旁边。一会儿,狂风骤起,天色昏暗,王室仪仗的羽饰帘帐全部被吹毁。慕容超非常恐惧,问太史令成公绥这是怎么回事,成公绥回答说:“这是陛下宠信重用奸佞的小人,诛杀屠戮俊贤良才,赋税繁重,过分劳役百姓所导致。”慕容超于是下令大赦,罢免了公孙五楼等人,但不久又再次任用了他。

是的,人家太史令都已经解释得这么明白了,但这位南燕国主就是不听(难道他觉得这都是忽悠他的?)。不管他相不相信,现实的结果就是,两年后。

也就是公元410年,南燕国就gg(灭亡)了。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7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当然不是说,书写历史的人,写的都是当下的事。那就不叫历史了。我想,这话所言,是指史书里对人物的评点与书写,往往都体现出作者所处当世的价值观念。书写人物,免不了有所臧否,即使作者力求公正、客观,也免不了在行文间,流露出自己的态度。

更何况,中国的史书往往承载着道德教化的责任。修史的士大夫自谓为四民之首,总以教化人心为己任,写起书来,喜欢选取那些能教化人心或警惕世人的故事。经常还跳出来,对人物进行直接的点评。在这些点评里,有时候,就能看出时代变迁后,价值观又发生了什么改变。最近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就很有这种感觉。

公元前二三三年,在韩国郁郁不得志的韩非子被做为使者派遣到秦国。他入见秦王,表示自己愿意为秦国出力,并且许下豪言壮语:“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简单来说:我给您办事,事办不成,您办了我!

然而韩非子还没来得及开始办事,就被李斯陷害,毒死在了监狱中。司马光在书中说: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意思就是说,韩非这个人,身为韩国人,为秦国出谋划策,竟然想要覆灭自己的宗主国韩国(韩不亡

对于身处于大一统帝国,从小接受儒学教化,满腔爱国爱君主义的司马光来说,韩非子这样子的人,岂止“乌足愍哉”,简直应该千刀万剐才是。毕竟大一统帝国,讲求的是对皇帝和国家的绝对忠诚,一个人应该无限地臣服于自己的国君,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才是臣节所在,大义所在。

而韩非子呢,因为在韩国,得不到重用(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又见到韩国朝政日非(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就开始写文章传播负能量(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最后还因为秦王欣赏自己,就跑到秦国去献策。

对于司马光来说,这大概就好像说王安石上书变法,不被大宋准许,就跑到契丹去搞改革一样,不可思议,难以置信。虽然秦国不是胡虏,但为了个人抱负的施展,而弃家国大义于不顾,委身事敌,韩非于司马光来说,大概不免被视为“贰臣”。

但仔细看一看春秋战国的历史,这样的“贰臣”并不鲜见。伍子胥由楚入吴,还可说是有毁家之恨、杀父之仇,魏国的公孙鞅,跑到秦国当商鞅搞变法,可就不是因为遇到什么危险了,明明魏王都不想杀他,可他帮着秦国富强,可是把魏国打惨了。

即使看看儒家的祖宗们,亚圣孟夫子,也是“不远千里”地来回奔波于魏、齐之间,孔夫子他老人家也没有乖乖待在鲁国,而是到处周游列国,想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哪个人能当伯乐,识得他这匹千里马,他也是愿意供其驱使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话,跟阮氏三雄拍着脖子说“这腔热血,只卖给识货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归结起来,与大一统帝国下,对人臣必须绝对忠诚的要求相比,春秋战国的士大夫效忠君王,都是有条件的,你得是能欣赏能重用的“贾者”,而不是单纯因为我生长于某国某地,便可以要求我无限地效忠。

礼贤下士,不仅是君王们的美德,更是士人服务的必要条件。古人常叹世道浇漓,是人心不古。现在看来,人心太古了,对统治者来说,作文未必是好事。所以朱元璋要删改《孟子》,像什么“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讲条件的言论,对君王保持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大大地不利,自然不能留存。

也不知道这些故事和言论,在没删改前,怎么没把后世的腐儒们吓掉脑袋。即使到了今天,如果有人说,“爱国”和对国家“忠诚”是要讲条件的,而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一个人换国家可以像换公司一样,要看福利、看条件、看企业文化符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看企业主是不是足够尊重自己,让自己在这里能有尊严地发挥自己,估计也会触犯到很多人那颗敏感而脆弱的爱国心。

可两千多年前的那个乱世里,中国的士人们曾经这么生活过,他们面对着纷乱扰攘的诸侯纷争,也想为自己所出身的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当自己的国家无法欣赏自己、重用自己、尊重自己,感到生命和才华被浪费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选择毫不留情地离开,去寻找那个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得到舒展的所在。

对于他们来说,那个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才能成为自己服务的对象,那个给自己尊严的所在,才是自己的祖国。到了大一统帝国的时代,四海宾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地理上几乎消除了士人们选择的可能。同时,统治者们还要从思想上消除掉选择的想法,要告诉人们,“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一个政权即使腐败无能,对自己不公与迫害,自己能做的也只是“文死谏”。《弟子规》里说子辈对父辈应该“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寻常父亲,尚且要如此对待,更何况面对君父?

梁漱溟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乱世里,士人们还能站在统治者面前,说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而到了六百多年前的明朝,皇权发展到了极端,廷杖成为了一种制度,皇帝可以因为自己不爽,当庭折辱大臣,而且要求对方必须嘴啃泥。无数大臣被当场拉下裤子打屁股,这样的场景,有明一代,不绝如缕。作为帝国的臣子,被打屁股意味着他们直言敢谏,所以才触怒皇帝,是朝廷的直臣,皇帝的忠臣。所以,作为一个人越被折辱,则作为一个大臣越有尊严。如王小波在《个人尊严》一文中所说: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

那些先秦士人所坚持的个人尊严,在那些大臣们被扒下裤子的时候,早已被剥夺殆尽。只剩下作为臣子身份的尊严。我很怀疑,今天很多人口中的“爱国”,也不过是这种被打屁股还觉得与有荣焉的爱国,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也是一种觉得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的忠诚。

公元前二二七年,荆轲来到秦国,向秦王献上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图穷匕见,功败垂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太子丹和荆轲的评价都不高,太子丹是“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的罪人,荆轲是“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的愚夫。不仅如此,要离、聂政等人,在他眼中,“皆不可谓之义”。

可千百年来,依然有许多人在称许像聂政那样因为“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而感动,最后为了严的私仇而献出生命的侠客。

大概是,在个人尊严一直被漠视、被践踏的社会,那些“豢养之私”式的敬重,就足以让人们萌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所以先秦时代,总是充斥着这样的故事,豫让杀身,专诸刺僚,荆轲刺秦而被戗,候赢窃符而自杀。这些一直被广泛传颂的先秦侠客们,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也许不懂得什么国家大义,只是因为一点“豢养之私”,就敢于为敬重自己的统治者献出生命。

我们自古以来,从不缺那些敢于献身的人。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缺失的,往往是值得人们为之献身的,能够给予人们足够尊严的政权。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8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自杀、创造了四百年汉朝。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9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巨著,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了xx时间编成的。前后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涉及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战争,人才轶事和重大改革等。其中,战国时期的吴起给我留下来极深的印象。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著有《吴子》一书。他喜好用兵,一心想要成名,并拜了曾参为师,在鲁国为丞,但由于妻子为齐国人,鲁国的帝王不愿过分相信他,于是,他便杀了妻子以表忠心,但鲁国的皇帝听了大臣的话,认为他会影响鲁国和齐国的关系,于是,便将他赶出了鲁国,他又去了魏国,魏国任用了他,为西河的守将,以抗拒秦国和韩国,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的阳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军,击败十倍于几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但魏武侯怕吴起不效忠于他,便准备将公主许配给他,但吴起看见公主轻漫,便拒绝了,吴起怕武侯降罪,便又去了楚国。

最终,他因触犯贵族的利益被乱箭射死了,因为他被诸九族的人也有70家之多。我认为他是一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但是他太残暴了,为了权利放弃了母亲,杀害了妻子,这是我无法认可的。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里,我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将立志图新,发愤图强,勤奋学习。

《资治通鉴》读后感700字精选5篇


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作品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而写一份读后感可以把自己获得的知识有效的回顾并且整理下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资治通鉴》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1

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2

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可是,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这本书呢?我带着问题来到网上寻找答案,原来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一定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3

当历史的烟云被时间带走,风尘中依稀有缕缕壮士的哀叹、孀妇的遗憾、忠臣的决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了,司马光微微挥袖,提笔写道……

兔死狗烹

夜凉如水,月光如华,值此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依然跳动着。往事如云烟,挥之不去地回荡在他脑海里。幼时,他忍胯下之辱。彼时,心中的壮志开始燃烧,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他投奔刘邦,协助他打下如画江山。他是乱世之中的英雄,只有腥风血雨的战场,才是他一展宏图之地!奈何江山稳固,帝王多疑善变,他再也坐不住安宁。他看破君心,大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或许没有那一腔热血,就不会是今天的结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龙威下,容不得他驰骋沙场。若不是重情义,他也可以平分天下。即使是最后的造反,他也只能无奈地叹息……窗外寒风凛冽,提着他最后一口气息。

谁,看到了壮士的哀叹?

吕后专治

不论她是否倾国倾城,只是从风华正茂之时,被项羽掳获起,就是错的开始。她是刘邦的妻子,的人质。她与刘邦并肩奔行在动摇的江山中。刀枪干戈,冷冷的兵器,残酷的战争成就了他的帝王业,也悄然在她美艳的容貌下埋下罂粟之籽。她吃尽妃嫔的醋,用尽心机,甚至想一改江山。狠毒利用了她的利欲熏心,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儿子变作傀儡,囚死孙子,只为她的专治,她吕家的天下!谁怜漫漫长夜,梦回之时,想起一个个挚亲的人离开自己,一个个对手相继倒下,高处不胜寒,流尽多少美人泪?未央,沉浮……人至暮年,还有多少心智?从一开始便是个错,结局,更是个无法扭转的错!若是野心少一些,又怎会让天下吕姓为她陪葬?

谁,看到了孀妇的遗憾?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4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5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孟母觉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不要去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资治通鉴》读后感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 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叛乱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

资治通鉴读后感700字范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700字范文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6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 篇1

博通古今,鉴为借镜。一天4篇,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两个月就能读完。

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读资治通鉴,就像看高人下棋。历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个棋谱。我们看多了,自会下棋了。

相赠好友、长辈,或是自藏,都展现出你与众不同的的智慧。从此打开更高的思想高度,人生见识大不同。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即所谓“穷物之理、执圣之权”。一本书能讲清楚道理已经难得了,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懂得讲操作,这当然是了不得。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阅读通鉴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读书笔记)传世。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 篇2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书名的由来,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

《资治通鉴》是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另将历史君主按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作为后世定国安邦的学习借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考异》、《目录》各十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北宋初期,结束了中唐以来长期混战,实现了国家统一,急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但当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多在考虑和寻找治国安邦的办法。作为当时的历史学家,司马光、范祖禹等,企图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更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矛盾,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于是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 篇3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 篇4

“《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毛泽东

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涑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 篇5

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学历史,必读此书也。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送书时间是XX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 篇6

资治通鉴介绍了从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极其厚重,这是我的第一印象。书中一页,承载历史中几十上百年的波澜进程;书中一语,浓缩一代帝王的兴衰荣辱。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尔虞我诈、进退维谷,皆化为了沉甸甸的文字,功过毁誉留待后人评述。千载世事浮沉,只感自身的渺小。唐朝历经289年才灭亡,289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数字,但是这样你往上推敲,你祖宗10代朝拜的是李家的天子,先知李家后知天,忠诚与服从就像刻进了骨髓,这就该思考这是为什么,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传输不到位。盛唐衰败的原因,我也不多在此处评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还有的感受就是残酷,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要为人上人,就要承受相应的风险。各种将军、大臣、宰相,说死就死,毫不迟疑。尤其皇帝,史上最高危的职业,没有之一,善终者寥寥。不要满脑子礼仪道德,一封圣旨卸兵权,这是在做梦,枪杆子里出政权,谁力量大听谁的,不然皇帝只是傀儡,由曹操开创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事分两面看,皇帝可以下旨,而大臣们遵旨不呢?古代的忠诚也是让我心惊,赵高李斯假传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那他们还真的就自杀了。古代人信奉,各为其主,主上隆恩盛重,只有以死谢恩。这映射到当前社会契约精神的减退,忠诚的缺失,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呢?忠诚要有的,但是愚忠可不行。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模板精选


这个读后感要记录哪些方面呢?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他的思想给简要记录下来。而选择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从书中获取的知识,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模板,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模板【篇1】

得闲,阅《资治通鑑》数页,不究其他,单就人才和命运而言,有感楚汉之争一二。其一,楚项之争是人才之争。刘邦能力不及项羽,但他属下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和樊哙,可谓尽拥“三杰”。他知人善任,终得天下。其二,楚汉之争也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楚霸王,自傲自大,难进忠言。如范增举荐韩信,项羽不屑一顾,因而错失天下第一将;范增多次献计献策,项羽未予采纳,导致一败再败。反观汉高祖则胸怀若谷,广纳贤言。如萧何推举韩信,刘邦则委以重任,由此,韩信为其夺城掠地,成就大业。另有张良,先投项羽,但因项羽难以容人而改投刘邦,刘邦拜张良为第一谋士,张良为其排兵布局,力助刘邦平定天下。

从项羽的由強到弱,直至乌江自刎、刘邦的由弱到强,最终赢得天下的全过程来看,人才的把控和性格的缺陷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张良计、韩信兵”这两人原本是愿意服务于项羽的,但最终为刘邦夺取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决定性的因数,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家庭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乔楠)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模板【篇2】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

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这294卷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周纪》》5卷。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终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

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

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还让我明白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必须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梦想,我要为这个梦想而学习。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模板【篇3】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资料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经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日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经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我,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所以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我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当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我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模板【篇4】

“《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毛泽东

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涑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模板【篇5】

此时的中国历史已进入后三国时代,蜀汉已经灭亡两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禅位于晋,十五年之后,东吴也将一统于晋,江山还是那个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这次轮到了司马氏。

如果花费一些笔墨来评价一下三国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实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蜀汉的阿斗,本质上两个字:“苟安”。蜀汉灭亡之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司马昭对刘禅不太放心,经常试探刘禅,根据《汉晋春秋》记载:

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对于这样的一段记载,后人对于刘禅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刘禅大智大慧,深通韬晦之道,国灭之后,能活到善终的国君实在是不多见,更多的人说刘禅是一个天良丧尽的不肖子孙,厚颜无耻之极。其实,到底该如何评价刘禅,我想这和生命的意义有关系,这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什么是生活,所谓“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刘禅是一个成功者,因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义,真的是生下来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实都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大权旁落,主少国疑,又怎么能不灭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马氏太强大了,从司马懿历经司马师、司马昭到晋武帝司马炎,都是善于权谋,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抚天下人心,整顿兵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归司马氏,也奈何不了司马氏,更何况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得意满之时,不知可曾想到,这样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历史的策划者,有时候可以打瞌睡,但是历史的结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东吴的孙皓,本质上也是两个字“残暴”,孙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恶于一体的末帝。后来,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所建的刘汉俘虏,押到首都平阳,皇帝刘聪问:你们司马家自己杀来杀去,是为什么啊?司马炽回答:我们家不互相残杀,为您扫平道路,您老再天纵英明,能有机会做皇帝吗?孙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兴土木,强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兴建昭明宫。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选美女充入后宫。大臣们的女儿必须每年报一次,年纪到了十五六岁的要先让他检阅,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宫女、内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杀死扔进水里漂走,或者剥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断双脚。

孙皓喜欢狂饮便经常招群臣饮酒,每次都要强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发他人的过失。大臣无奈,互相攻讦,只要有说过孙皓的闲话的,必死无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个个胆战心惊,赴宴前都要与妻子儿女洒泪相别。大臣们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总之杀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孙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会死掉的,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有一年会稽郡发生旱灾,车浚上表请求赈灾。孙皓说“这老儿分明是想树立自己的私恩啊,别让他活了,杀了吧。”尚书熊睦见孙皓酷虐,便婉转劝谏,孙皓嫌直接杀了不解气,派人用刀背敲击他的脑袋,敲得血肉模糊,体无完肤。(写到这里真想说一个字“惨”啊。)

由此看来,在孙皓手下拿一份工资,真的不容易,的确是卖命钱,说实话,孙皓这样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计孙皓是这样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来,人人大惧,就连东吴宗亲都吓得胆战心惊,纷纷逃往晋朝避难。

东吴国灭之后,孙皓也到了洛阳,做了晋朝的官,其为人处世和西蜀刘禅完全一样,真正是一对活宝。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宴会上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好作《尔汝歌》你能作一首让我听听么?”孙皓不假思索,举起酒杯就口占一绝:“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孙皓已经没有心肝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忍着吧。

总之,三国归晋,是历史的选择,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一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大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看似锦绣繁华的天下,究竟会走向何方呢?知道后来历史的人们,想必已是“双泪坠清波”了,因为这段繁华的时间太过短暂,汉族的祖先注定要经受一次更大的洗礼,差一点亡国灭种啊。当然这是后话了,先放下暂且不提。

司马炎终于作了名正言顺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称作晋武帝的这位皇帝,在当今社会的名声不是很大,几乎没有人称他是明君,但是这位仁兄可的确是千古一帝。客观地说在中国帝王明君排行榜中,进不了前十,但是也绝不会跌出十五名之后。一个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说,选美啊。当然,美是要选的,不过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说,安抚天下啊。这就不必你说了,其实一直在安抚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请注意后面的一句话,并领有藩地,开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这太简单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实不然啊,其实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语气),写到这里就引出了一篇绝大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王朝历史几千年,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

晋武帝急于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是因为他总结历史发现,曹操当年篡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东汉的宗亲在地方没有实权,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权之外,在地方并没有强有力的奥援,而司马氏篡曹魏则同出一辙,假如曹魏宗亲,在几个重要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那么天下就不会被司马氏轻易篡夺。想到这里,篡权出身的司马炎浑身一激灵,可怕啊。还等什么,马上封王,让司马氏宗亲,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来拱卫朝廷,但是司马炎没有想到,这正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患,的确,别人是没有实力来争夺你的江山了,但是你们司马家就真的铁板一块么?其实历史不是没有给晋武帝机会,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就充分说明了,地方实力过于强大,是会造反的,只可惜从晋武帝的出身来看,他当然是不容易想到这一层的。

就此我们可以再深入的讨论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奴隶、封建王朝没有找到正确解决办法的难题。

首先,大多数人是赞同中央集权的,但是中央过度集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地方上毕竟是会发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处理事情的权限毕竟要请示中央,过去的通信也不发达,这样一来,耽搁的时间长了,极易酿成民变和边患,历代的农民起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张角、黄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这样的一个便宜,另外中央集权也容易造成军队战斗力弱化的问题,如东汉,赵宋,大明(永乐之后),权力在中央,将领的频繁调动,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就无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异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其次,把权力大幅的下放给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问题解决了,民变和边患消除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悍,边陲无患,地方绥靖。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随着地方实力的逐渐膨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腾出手来,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见了。总之地方权力过大,到了最后是总要造反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初期的永乐靖难,清初期的三藩之乱和清末期的各省独立,民国的军阀等等。

因此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实在是历代中国王朝,最为头痛的问题。晋武帝分封司马氏宗亲为王,看起来好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却是如此的深刻,这也是西晋王朝迅速衰落和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还是个人,必须懂得权力该如何分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当然身处公元265年的晋武帝司马炎,不会想到这么多的问题,属于他的历史舞台,还有相当的一段时间,暴风雨终究回来,但是至少暴风雨现在还没有到来,西晋王朝的欣欣向荣,大臣们的励精图治仍将继续。

“资治通鉴”读后感


  当一个时代面临不尽隐忧的时候,历史学家往往为了有资于当下治国安邦,为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借鉴,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此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意识增强的表现。

  本书同样还是全世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管理典籍》。她是一部集用人、治理、领导、决策者的思想、行为于一身的典籍名录;她以思想、以事例来感化每一层面的人来如何界定自己的内心及应遵循的职责,她是所有管理书籍的鼻祖,是如《哈佛学不到》《卡耐基丛书》等等从气势,到胸襟都无法比拟的。在中国,这部经典的管理典籍却未被重视,建议教育部应将其纳为“管理”专业的必读,MBA、EBA更应该成为必修课。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陕州夏县乡人[俺的老乡,荣幸!],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所以俺孩子的名字,也叫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谋,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至神宗元丰七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他在洛阴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司马相公,而司马君实这个名字,妇孺皆知。神宗逝世时,司马光赴丧,卫士望见他,都说:“这就是司马相公。”他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以至于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对司马光说:“您不要返回洛阳,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救百姓吧。”

  司马光对于朝廷可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带病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元祐元年,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赐碑“忠清粹德”。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

  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在洛阳时,司马光每回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

  司马光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自己时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司马光的品格德行、修学治史,一直受到人们高度评价。但对他的政绩,人们却时褒时贬。

  而改革派当政时,司马光不仅漫有政绩可言,而且被列人奸相之列。宋绍圣年间,御史周铁首论 "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朝廷不仅夺去了所有封号,而且还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王安石的学生蔡京主政时,为报复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的做法,将其与三百零九名朝臣列入“元祐奸党”,并要在朝堂和各州郡立 "奸党碑"。 但是在立碑肘,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对蔡京说:"小人是愚民,不知道立碑的意图。但司马相公,海内都称道他为人正直,现在却要列人奸党,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之下便要处罚他,吓得安民一面求饶,一面哭诉:"大人的命令,小人不敢违抗。只是小人有一个请求:碑上刻匠人名字时,不要把小人安民的名字署上,以免留下千载骂名。"蔡京仔细一想,司马光虽然有错,但毕竟为人正直,享有威望,于是改变了主意,将司马光排除在奸人之外。

  时至今日,人们仍记得历史上有一"涑水先生",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当一个时代面临不尽隐忧的时候,历史学家往往为了有资于当下治国安邦,为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借鉴,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此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一:资治通鉴读后感】

我最喜欢《资治通鉴》这本书,里面内容丰富,记载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赞扬了许多风流人物,读了这本事,让我受益非浅。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不少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历时19年。宋神宗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便命名为《资治通鉴》,这就是《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生动记载了136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文化,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其中《将相和》令我深有感触,讲了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还给赵国,赵王很器重他,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要找机会给相如一点颜色看看,相如出门办事,总躲着廉颇,人们问蔺相如:你为什么怕一个老头子?。相如说:秦王比廉颇厉害,我还怕他,我是为了国家利益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赵国,是因为文将有我,武将有廉颇。这句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很感动,背着荆条到相如那里请罪。这则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先为国家利益,后为私人用情。

【篇二:《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

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篇三: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

《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宋朝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编写,历时十九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而把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于周世宗六年,贯穿一千三百二十六年所发生的历时典故。书中编写的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兼顾经济、文化方面史料。塑造了鲜明生动的历史人物和震惊天下的历史事件,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资治通鉴的世界里,有无数的历史典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史之乱安禄山的所作所为。这一则历史典故活灵活现的展现了虽然深受一国之君的宠信,却因一己私利危害国家臣民,搅得天下大乱。这种卑鄙无耻的小人外表憨厚,其实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让我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多多听取别人的善意的意见。安禄山就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外表胖胖的,很招人喜爱,说起话来天真无邪,而内心却是邪念满堂。他那天真无邪的话语迷惑了唐玄宗,获得唐玄宗的信任,把军队都交给他来管,竟然造成了空前的历史巨变。这一事变惨不忍睹,整个国家被搅得不得安宁,生灵涂炭,连唐玄宗也被迫加入逃亡的队伍。

唐玄宗一直到了逃亡的日子才真正意识到了安禄山的卑鄙无耻、心狠手辣,也正是那时,他才觉悟到曾经处死了充满正义感的大臣是多么昏庸。他后悔了,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历史不能重演。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做一个多多听取别人的善意意见的人!

【篇四:资治通鉴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篇五: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篇六: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啊!《资治通鉴》这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民看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历史人物的记载,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我还喜欢李时珍,因为他的《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中看不到的知识,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养尊处优,尽享其成。想想古代人民,再想想我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说:历史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强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奋发图强。

《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强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航灯

【篇七:资治通鉴读后感】

历史无时无刻不展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可以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鉴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最近我阅读了宋朝司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编的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仍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吧。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强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读了这本书更让我感悟到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学习,遇到挫折不要轻易放弃,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篇八:资治通鉴读后感】

那是一片广漠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中国,遍野都是狼烟,我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只听得远远近近,人的悲号和兵刃撞击缠绕在一起,偶尔还夹杂着野兽的嚎叫,迷蒙的烟雾中,显现出几个巨大的名字:尧、纣、汉高祖、唐太宗烟雾渐渐散去,这些名字不见了,代之以遍地征人的鲜血,倾倒的旗帜,焚烧着的画作、诗稿,以及倒塌的宫殿与茅草房一束束竹简从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数千年积聚的尘埃里,每一片都有同样的红光在闪烁,那是鲜血写就的两个字历史。

是的,历史。硝烟、鲜血和民众的苦难,这是历史在我脑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说,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书之前,我对于历史的了解,还毫无例外地局限于历史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三皇五帝,文学艺术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东西的话,那么解读真正的历史,无疑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一种残酷的精神上的折磨。厚厚的史书那蝇头小字里,几乎每一页都有战争、都有阴谋、都有杀戮,都有着民众苦难的呼喊与挣扎。文学、艺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要么为乱世所毁灭,要么在暂时的平静里苟延残喘。后世的人看到了它们得以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欢呼、雀跃,为文明谱写赞歌,很少有人翻开沉重的故纸堆,去看一眼历史的真实。

因为,真实往往意味着残酷,而我们总乐于接受快乐和幸福,然而,历史从不因我们的好恶而改变一丝一毫。当我们豪迈地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处在外夷杀掠下的百姓正在那个时代奔逃,陈尸荒野;当杜甫含泪写下《卖炭翁》的时候,他胸中对于苦难的同情远远高于我们今天对于诗的艺术本身的注意力,骆宾王一代才子,却因为文人的不谙世事而卷入封建朝廷的权力之争,最后落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就连我们从小熟悉的那个让梨的孔融,也因为得罪权贵,同全家人一起被无幸杀害

对于历史,我们有什么可以值得炫炔的呢?秦始皇穷兵牍武,希望能够统一中原,甚至发动几十万人去,修那座万里长城。在这座今天让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誉的建筑物里,埋藏的是千千万万秦朝百姓的血与尸骨,萦绕的是孟姜女们家破人亡的哭号,即便时间将这一切都冲淡了,遮掩了,几千年后你站在长城上时,看到的仅仅是雄伟壮观,胸怀的仅仅是自豪吗?

五千年的文明史啊!这五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明呢?

历史,字字行行都是残酷。残酷的统治,残酷的文化,残酷的道德。一个犯了大罪,不仅他的家人、他的邻舍、他的朋友要与他同罪,就连妻子、祖母、母亲的宗族以及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都要受到诛连。一案既发,成百上千的人无辜被杀,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祸从天降。而这种诛连九族的手法,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漫长的历史中源源不断地重演。就是这些封建帝王死后,仍不放弃鱼肉人民的机会,他往往将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们,和他生前的嫔妃婢仆,一齐或杀死或活埋在陵墓里,美其名曰守陵。《资治通鉴》里就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武士们用刀枪将帝王的陴妾们逼进陵墓,然后用石头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开始还能在静夜听到隐隐的哭喊,三五天之后就声息全无。

这样悲剧几乎充斥了每个朝代。我们熟悉的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还有成吉思汗都做过类似的决定。不同的是太宗的遗命因为一个武则天而改为出家感业寺,总算保全了一群女人的性命。而这样的行径,在那个时代很少遭到人们的质询。不公正的事情经历了年年月月,人们的感觉也仿佛麻木了起来,因此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辟如缠足、辟如文字狱,辟如女性的极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为老百姓所默认和遵循,连那些所谓有知识有见解的士大夫阶层也深以为然。于是,无以计数的人们,不是死于战乱流离,就是受害于那个黑暗的社会,难怪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狂人,频频翻动历史,却从头到尾只看见两个字吃人。

面对历史我感到惊愕,我从不曾知晓那些灿烂辉煌的背后有着如此苦难深重的隐情。我们赞美着五帝三皇的非凡业绩。却看不到盖世功勋背后的遍野枯骨;我们欣赏着古往今来的佳诗妙句,却体会不到这些诗句中隐含的悲惨现实;我们炫耀着四大发明的成就,却无视它们被应用于杀戮和掠夺的不光彩历史,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与灿烂,却忽视了作为任何一个社会之主体的老百姓的痛苦与悲哀。

解读历史,才渐渐明白,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任何在对历史的无知基础上的自豪与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们的潮讽。只有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走进历史。你才会发现,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不是文学,不是艺术,也不是伟人,而是和平与秩序的宝贵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学、艺术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够展其所长,社会生活才繁荣稳定,才有了真正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所以,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缄默;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至少不对那些英雄伟人们作一知半解、津津乐道的评说;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看到过去的苦难,未来的希望,那就看看现在吧:

打开电视机,听一听伊拉克的枪声,看一看非洲难民的眼泪,望一望世界动荡的股市,你就知道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你读与不读,它都永远存在,而且,只要贪欲与战争存在于这个世界一天,真善美的东西便没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人类的悲剧也将源源不断地重演。

历史永远不仅仅是历史。

【篇九:《资治通鉴》读后感】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篇十:《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

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篇十一:《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篇十二:《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搜集整理的内容。读后感,在于我们去“读”,通过读,抓住原文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晚上一个人观看作者写的作品后,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见解。 把所体验到的用语言呈现出来。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篇1)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看完了《资治通鉴》一书,仿佛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饱览着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在《资治通鉴》中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汉文帝了。

汉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在我看来,汉文帝之所以能够能够成为守成之君时应为三种原因:一.不扰法。二.不扰民。三.克服享乐主意。由于这三点汉文帝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了一位守成之君

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中国历史上,不乏优秀的开国皇帝,然而却鲜有杰出的守成之君。《资治通鉴》记载了王朝兴衰,各种各样的君主多达数百人,其中失败的远远多于成功的。绝大多数守业之君,不仅无法守住祖业,反而有这种那种的弊病,导致国家衰亡。在《资治通鉴》所载的众多君主中,西汉时代的汉文帝堪称守成之君的典范,那么汉文帝的守成,究竟“成在哪里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汉文帝拒奢尚俭,非无欲,乃不敢放任也。其时,国家刚刚摆脱兵祸,神州满目疮痍,犹如废墟,库徒四壁,财力贫弱,皇帝出巡时竟连一辆有派的马车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计艰难,一遇灾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鬻妻卖子,颠沛流离。 经济状况的恶化,迫使汉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诸如减轻赋税,抑商养农,募民还乡等,很快使濒临崩溃的国家经济有了些许生机。与此同时,另有一股不健康风气在悄然增长,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骄奢淫逸。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私欲,不惜以增加封国内百姓的负担为代价,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坠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为解决此弊,汉文帝决然推行节俭之风,以抵制奢靡的.侵害,并且身体力行以影响官风、乃至民风。

这也是汉文帝能够成为守成之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汉文帝爱民如子的特点。又体现了汉文帝克服享乐主义的优良品质。

如今我们的社会风气为何不好,正是因为社会上缺少像汉文帝一样的守成之君。正是因为这社会中没有这样一位像汉文帝一样的领导者。所以导致如今的社会,如果要是社会中有这样一位领导者的话,为我们做出榜样,全中国人民都可以做自己国家的守成之君。家强则国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汉文帝那样,做一个守成之君,中国必将会越来越强大。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篇2)

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司马光指出了礼是纪纲,分是君臣,等级之分,名则是他们各自的称呼。抱朴小先生这里认为,对于天子来说,比他自身职责来说更重要的是礼,比礼更重要的是名。

人是一个个体,抱朴小先生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考,思考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思考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是什么。而人也是社会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弄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还要遵守这个社会的“契约”,这不仅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所以,一个人做好自己,应该要多学习古人的智慧,读一些名著,开阔自己的眼界!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篇3)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篇4)

当历史的烟云被时间带走,风尘中依稀有缕缕壮士的哀叹、孀妇的遗憾、忠臣的决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了,司马光微微挥袖,提笔写道

兔死狗烹

夜凉如水,月光如华,值此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依然跳动着。往事如云烟,挥之不去地回荡在他脑海里。幼时,他忍胯下之辱。彼时,心中的壮志开始燃烧,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他投奔刘邦,协助他打下如画江山。他是乱世之中的英雄,只有腥风血雨的战场,才是他一展宏图之地!奈何江山稳固,帝王多疑善变,他再也坐不住安宁。他看破君心,大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或许没有那一腔热血,就不会是今天的结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龙威下,容不得他驰骋沙场。若不是重情义,他也可以平分天下。即使是最后的造反,他也只能无奈地叹息窗外寒风凛冽,提着他最后一口气息。

谁,看到了壮士的哀叹?

吕后专治

不论她是否倾国倾城,只是从风华正茂之时,被项羽掳获起,就是错的开始。她是刘邦的妻子,最好的人质。她与刘邦并肩奔行在动摇的江山中。刀枪干戈,冷冷的兵器,残酷的战争成就了他的帝王业,也悄然在她美艳的容貌下埋下罂粟之籽。她吃尽妃嫔的醋,用尽心机,甚至想一改江山。狠毒利用了她的利欲熏心,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儿子变作傀儡,囚死孙子,只为她的专治,她吕家的天下!谁怜漫漫长夜,梦回之时,想起一个个挚亲的人离开自己,一个个对手相继倒下,高处不胜寒,流尽多少美人泪?未央,沉浮人至暮年,还有多少心智?从一开始便是个错,结局,更是个无法扭转的错!若是野心少一些,又怎会让天下吕姓为她陪葬?

谁,看到了孀妇的遗憾?

西域之行

沉郁的驼铃声在漫漫黄沙中悦耳动听。张骞和他的随从们行走在无边的丝绸之路上,年轻的壮士眉眼中透出凌气,只要能为皇帝平定匈奴,即使是杳无人烟的黄沙路,他都无怨无悔。当他得知大月氏人早已忘了昔日之辱时,心中可有一丝动摇?当他被囚匈奴时,心中可想过放弃?可是我看到他想方设法逃了出去,我明白,这十几年的黄沙路穿梭不断,也走不灭这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诚,一世荣华富贵绸缎罗衣也留不住他的决心!一次次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他把青春献给了君王,把忠诚留给了丹青。驼铃声中,他又踏上迢迢之路,渐行渐远岁月蹉跎,磨平了他眉眼的凌气,化作婆娑,盈盈欲滴。

谁,看到了忠臣的决心?

司马光缓缓放下笔,传世着作已成。我心中感慨万千,蓦然抬头,历史的烟云又聚在一起。在另一个时空,这朝朝暮暮,还在上演

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篇5)

历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史上还是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通过“安史之乱”,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飞和三国时期的赵云。岳飞不顾生死,在前线英勇抗击金军,但是却因朝廷奸臣当道,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他明知回去后定难逃一劫,却还是回到了朝廷忠于君王的命令,最后岳飞死在了秦桧的手里。而赵云在一场混战中和刘备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阵后又杀回阵中,从曹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刘备的老婆和儿子。与赵云、岳飞这种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禄山为了不死于杨国忠之手而反叛的行为,简直猪狗不如。我想: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起兵反唐是为了当皇帝的利益,因为他反叛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建立燕国。但其实不然,刚开始奸臣杨国忠想杀死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反叛,在反叛的过程中,安禄山开始为利益所诱惑,才会在洛阳称帝。如果没有奸臣当道,也许安禄山也不会反叛吧!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仅能记载过去,还能像一面明镜一样,让人们从中学到好品质,舍弃坏习惯,可真是不同凡响!

有关资治通鉴心得


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上产生了很深的体会时,此时最好能编写一篇简单明了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将我们大脑内的想法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更有利于我们学习,如何写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心得(篇1)

得闲,阅《资治通鑑》数页,不究其他,单就人才和命运而言,有感楚汉之争一二。其一,楚项之争是人才之争。刘邦能力不及项羽,但他属下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和樊哙,可谓尽拥“三杰”。他知人善任,终得天下。其二,楚汉之争也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楚霸王,自傲自大,难进忠言。如范增举荐韩信,项羽不屑一顾,因而错失天下第一将;范增多次献计献策,项羽未予采纳,导致一败再败。反观汉高祖则胸怀若谷,广纳贤言。如萧何推举韩信,刘邦则委以重任,由此,韩信为其夺城掠地,成就大业。另有张良,先投项羽,但因项羽难以容人而改投刘邦,刘邦拜张良为第一谋士,张良为其排兵布局,力助刘邦平定天下。

从项羽的由強到弱,直至乌江自刎、刘邦的由弱到强,最终赢得天下的全过程来看,人才的把控和性格的缺陷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张良计、韩信兵”这两人原本是愿意服务于项羽的,但最终为刘邦夺取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决定性的因数,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家庭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乔楠)

资治通鉴心得(篇2)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资料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经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日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经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我,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所以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我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当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我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心得(篇3)

《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为求官爵富贵,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当权者想搞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犯没犯错,总是会有其他人当枪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常常会想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会怎么样,我羡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样。历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这个人不行,而另外一个人就能干成。

历史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人明知是死也会坚持正直,恪于值守,让人心向往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但是古人的观点并非如此,因为社会的道德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会生产力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特别是我们中国很早就在各种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会的进步。而是有时候由和平转向了战争,由人民安居乐业转向了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是单纯的马尔萨斯陷井吗?还是也有执政者的错误,某些阴谋家的预谋,人性的阴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会的大环境终究会影响每一个人,我辈当自强,不能让某些人的私利而使历史再次走入阴暗的泥潭。

资治通鉴心得(篇4)

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心得(篇5)

悠悠中华史,上下五千年。——题记

轻轻地,你来了,混着淡淡的墨香,于笔尖流连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资治通鉴》,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六度春秋。

《资治通鉴》,我的良师。初次邂逅,依稀是六年前的风花雪月,从“秦王扫六合”的壮丽,到“大江东去”的豪迈,越发深入探究,越发不可捉摸。六年前,初次在书店遇到你,便被你精美的文字插图给吸引住了。当时,仅一年级的我被你动人的情节牢牢地“禁锢”住了。司马光笔下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仿佛穿越到了现代,饰演了一场场“千年大戏”。从此,我对你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拾。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过了你的不同版本,可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坚守六年的心。从三家分晋到大唐消逝,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被描写得栩栩如生。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热爱历史的人对古人的过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混着一丝轻狂,嬴政,你来了。你有着非凡的魄力,大秦在你的统领下,打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帝国。你说以后嬴氏子孙会被尊为万世,可你没想到,阿房宫、长城为秦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导致秦二世亡国。在司马光的笔下,你是一代霸;在后人的心中,你是一介枭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你来了。你年少成才,入朝为相,打造了曹魏帝国。你虽有赤壁之战不辉煌的过往,但也有官渡之战的赫赫战功。曹操,我敬你是一个有着超人头脑的强者,如果没有司马氏,我相信,你的曹魏帝国一定非常强大。在司马光笔下,你是“东临碣石”的多愁善感之人;在人们心中,你是“烈士暮年”的英雄。

《资治通鉴》,你带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路上,我仿佛在这上下五千年的烟世红尘中摸爬滚打。在你的带领下,我学到的东西不计其数:忠、义、礼、信、廉耻、国恨……

今天,步入初中的我,重新素手捧起你,翻阅一段段过往,好像又一次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游离。我想,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读懂了你——《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心得(篇6)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思是说老人经历得多,经验丰富,他们的话对我们是种警告或是启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淘沙,沉淀下来的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书,就是一个个不开口却满腹经论的老人,不但教育影响着我们的祖辈,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题记

提起《资治通鉴》,很多人都以为它神秘莫测,当我走进它,才知它是如此亲切。当然我看的不是原著,是臧瀚之译的现代版的。

这本书是宋朝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写的一本编年体通史。把从周朝到隋、唐、宋发生的重大历史故事都写了出来,在《资治通鉴》中,各个故事都很吸引人。里面的好多人物让我束然起敬,如勇士荆柯,求贤若渴的刘备、聪明机智的诸葛亮、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等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读着读着,我就不禁想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市里举办了一个“豪成杯新概念作文比赛”,每个班要上交两篇作文去参加比赛,我们班是刚刚重组的,老师对我们不很了解,怎么也选不出两个人,看到老师一筹莫展的样子,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试试吧!”老师听了,高兴极了,就同意了。于是,我不懈努力,多次修改作文,顺利通过预赛,在现场赛的决赛中,沉着冷静的写作,取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不仅为自己、为班级争了光,还令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原然我的这种行为就是毛遂自荐,不禁有点得意,呵呵!以后如果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伯乐”相中我的话,那我就不妨多来几次“毛遂自荐”!

资治通鉴心得(篇7)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

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这294卷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周纪》》5卷。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终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

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

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还让我明白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必须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梦想,我要为这个梦想而学习。

资治通鉴心得(篇8)

早上坐公交

车上班,偷空读点书,翻到情僧苏曼殊对刘半农说的一句话:半农,这个时候,你还讲什么诗,求什么学问!唬得我一愣: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史,柔日读经,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很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 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

,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

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书这个东西上瘾很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资治通鉴心得(篇9)

这几天,我利用暑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杀伤力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

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


生命在时光中消长。唯有读历史的人,活得达观通透,不易迷失。读史明鉴,必少不了《资治通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最权威齐全。中国上下几千年,都历经了哪些朝代兴衰,出现过哪些历史事件。要系统理清中国历史,则一定要读它。

毛泽东生前,曾读过17遍,每一遍都仔细批注。与史记为帝王家著史不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写书是为了专门写给后人借鉴,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

它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出自于它。

1、最权威的史书,更是古人智慧的宝藏

有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更是讲做人、处世智慧。难怪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史书,涵盖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

讲唐太宗如何运用人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要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讲处事智慧,从故事中剖析出: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即为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解决了难点,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讲做人处事,需掌握势态和度:物极则反,器满则倾,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极端必会走向反面。

只是读资治通鉴原著,古文生涩难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读它最佳方式是先读通精品白话版。全书4册,涵盖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历史。

2、27位教授精心合译

读来生动有趣,令你轻松博通古今历史。由台湾学者黄锦鋐教授,集台湾27位著名史学教授之力,花时3年,忠于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将巨著译成白话,版本权威珍贵,甚至能跟孩子一起读,寓教于乐。

虽为编年史,但白话本笔法比我们想象的有趣生动得多。白话译本语言优雅凝练,小说的笔法,精细趣读历史,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术、为人处世

如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千古传颂,无书能及。又如讲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时,提出千古名句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认为仁德第一,才能第二;并衍生谈到管理者的核心,应是方向、目标、愿景、价值。就连金庸都说: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此版书中有珍贵插画,制度和时间脉络,融会于白话译文之中,便于理清脉络,这是市面所罕见的。

梁启超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这很了不得。明清著名学者顾炎武评述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3、读它就像看高人下棋

博通古今,鉴为借镜。一天4篇,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两个月就能读完。

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读资治通鉴,就像看高人下棋。历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个棋谱。我们看多了,自会下棋了。

相赠好友、长辈,或是自藏,都展现出你与众不同的的智慧。从此打开更高的思想高度,人生见识大不同。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即所谓穷物之理、执圣之权。一本书能讲清楚道理已经难得了,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懂得讲操作,这当然是了不得。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阅读通鉴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读书笔记)传世。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精选”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资治通鉴》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

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New

        [荐]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我想您读了作品之后,受书中...

  • 骆驼祥子读后感读后感

        [读后感模板]《骆驼祥子》读后感模板汇总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

  • 《罗密欧与朱丽叶》最新读后感

        [热门]《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本汇集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

  • 一滴水经过丽江读后感100字

        编辑精选:一滴水经过丽江读后感万能版(7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


  • 借东西的小人读后感200字

        [推荐读书心得]借东西的小人读后感(830字)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

  • 天蓝色的彼岸读后感范文

        阅读天蓝色的彼岸后的收获与感想范文合集6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艾利克斯·希尔在...

  •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三打白骨精的感想与启迪收获精选五篇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三打白骨精后,相信...

  •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

        挪威的森林欣赏心得与感受汇总五篇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阅读...


  • 《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 Hot

        [精品]《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500字3篇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一起长大的玩具》的...

  • 牧童三娃 Hot

        「必备」牧童三娃读后感汇总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

  • 三年级下册小虾读后感 Hot

        读书心得收藏:小虾课文三年级下册读后感五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

  • 牧童三娃读后感 Hot

        三年级牧童三娃读后感200字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每个人对于《牧童三娃...


  • 狗的友谊读后感 Hot

        狗的友谊读后感简短700字(通用3篇)古人有云,立学以读书为本。读完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读后感要抓住...

  • 吴伯箫灯笼读后感200字 Hot

        [热搜读后感]吴伯箫的灯笼读后感(810字)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

  • 语文课文小虾读后感 Hot

        推荐!小虾课文读后感受怎么写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 Hot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合集12篇)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在作品这本书当中对于情节的描述相信感动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