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3-05-03 21:31:25 阅读数量: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10篇。

籍是智慧的矿藏,给我们强壮的营养,让我们领悟更多做人的道理,读完一本书后,总是会对里面的故事清洁,人物有各自的想法。此时不妨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撰写成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1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文/柳树下的童年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2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丰富,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教师资源网 722331.cOM)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3

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里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展开的。记载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裸露身体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特别耐人寻味,他们的性格变化得非常快。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和社交界的宠儿。获得遗产后的彼埃尔一开始贪图享受,后来献身于慈善事业,最后又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欢保尔康斯基的儿子——英勇善战的安德烈,后来又爱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得幸福!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4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笔耕不断,曾著有多部佳作,但就知名度而言,《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脱颖而出的鸿篇巨著,它被誉为“一部史诗级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战争与和平深刻关系。

这本书一方面以虚构的瓦西里、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博尓孔斯基四个家族的生活为主要线索,恢弘地反映了19世纪初期的俄国生活,构成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作者歌颂了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英勇的气概,并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放置于战争这一特殊阶段,塑造出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小说中出现的四大家族以及和四大家族相关的贵族人物,被作者有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趋炎附势、投机取巧为代表的瓦西里家族,他们不顾祖国的安危,在国难之时仍沉湎于享乐之中;另一类则是以国家为重、勇于在危难关头为国家排忧解难,甚至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祖国献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东西。作者在赞美这一类贵族人物的同时,也不忘描写普通人物中的杰出代表,这些普通士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不畏牺牲、英勇果敢的高贵品质和那些身处高位却卑鄙胆小的贵族统治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战争”与“和平”这两个词则生动地展示了战争前后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我读过许多的书,可从未读过以两个主题交织而成的作品,伟大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让我开了眼界。《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真是名副其实!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5

今天终于拜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欢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

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写、战争场面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玛丽亚的育儿日记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样对她的那种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惊异!

娜塔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跨跃很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写到多情美丽的少女、又写到完全献身家庭——丈夫与儿女而完全抛弃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爱好和女人的修饰等等,整个小说中人物娜塔莎的变化是最大的。

对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后的描写是我非常喜欢的,奈何拙笔不能表达深意,准备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当然还有安德来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发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亚……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为大家手笔、神来之笔!

托翁在描写环境和心理相结合的水平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如罗斯托夫第一次参加战争”他对死亡和担架的恐惧、对太阳和生命的爱惜,写得太传神了!安德来公爵第一次“死”:“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感谢上帝……”太让人感动了!

托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来:“他和道黑图罗夫一样是一个不受人注意的齿轮,虽然这些齿轮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却是机器的最主要部分;全军的情形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的情形,它感觉到它自己的灭亡,却不知道它在做什么;他就好像一只被犬包围的兔子,缩着耳朵,在敌人面前继续躺着一样……

经过一个半月的《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启迪,灵魂上获得一次深刻的净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对这本书,我真是有些爱不释手。读过一遍后,又详细读了里面的精彩片断,并做了部分摘抄,从思想意识中竞有些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

在此,我希望喜欢读书的人千万莫错过这本好书,不读《战争与和平》,枉称读书人!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6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长篇小说《战役与和平》。读完后,我思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战役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他的这一本书中以“战役”与“和平”两条线索为主线,讲述了一八二二年俄法大战时,一个名叫安德烈。保尔康斯的青年,在战争中身受重伤,最后死亡。彼尔在刺杀拿破仑时不幸被俘,几经奋战后,俄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后来,彼尔和娜达莎结为夫妇。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作者的亲人找到原型,正由于作者有原型,才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真实可托。

《战役与和平》作者描写的场面磅礴,人物众多,以独特的视角及其不同于常人的见解生动地再现了俄法大战的起因、经由以及结果,可以说是整个时代的记实本,难怪被称为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史诗,被罗曼·罗兰称作《伊利亚特》。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贵族在战役中的作用以及熟悉到了老庶民的气力,也感触感染到了作者创作时的心情,那种像是激动而又略含哀伤的感情,给人巨大的震撼。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7

对于《战争与和平》我设想这样一个结局;娜塔莎因为与阿纳托利私奔弄得身败名裂,罗斯托夫家面临破产,玛丽娅与尼古拉结合可财产却给了她的侄子,小尼古拉公爵。最后玛丽娅因患重病,在丈夫的怀抱里安详的去世了。皮埃尔将自己的钱财施给农民,将土地归于农民,与海伦离婚,最后,跟娜塔莎,与她结合。在上层社会看来,这是一对堕落人的结合,事实上却是两位天使的结合。索尼娅因怕再给这家庭添麻烦,便离去了,在某一庄园做家庭教师。安德烈公爵去世了,他所留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妈妈说这个结局悲惨,对我说;你为什么都希望他们不好呢?我认为妈妈这次错了。在我看来这是十分美好的结局。娜塔莎与皮埃尔,他们将会幸福(虽然以后说不准,说不定他们抵抗不了社会的偏见)。玛丽娅虽然去世,但她已经得到家庭的温暖,在丈夫的怀抱中去世,她将十分幸福,她可以不再去经受全家的贫困和饥寒。索尼娅的结局完全是依照我的意愿。我同情她,她身无分文又无父母兄弟。母亲同情娜塔莎,玛丽娅,可我觉得索尼娅更可怜,从来没得到片刻的温暖,其余两位有财产,有地位,可她什么也没有。索尼娅是那么高尚,那么温顺(我最恨这一点),我希望她能独立,可我明知道她不可能离开罗斯托夫家的。对于尼古拉,姥姥说他是个本本分分,忠于职守的青年,妈妈说他有责任心,我也同样这么想,可是我觉得他缺乏勇气和胆量。他与娜塔莎都是蜜水里长大的,我对他们有财产与地位的人是十分怨恨的,正如妈妈所说的,我拿钱财来衡量一个人,我是有点,这我承认。

下面再谈我所喜爱的唯一人物(是暂时的),多洛霍夫,他聪明,勇敢,活泼,具有一颗高尚的心(我认为),可就有一点,太浪荡。说实在的,他若是不浪荡,那还叫什么多洛霍夫?他岂不和尼古拉一样了吗?在上层正派社会,容不得他的这些高贵品质,他对她母亲,姐姐那么好,孝顺,他鄙视一切,除了那些他认为高尚的人外。他若是和索尼娅结婚,那该多么美妙呀!可索尼娅拒绝了他。其实他们并不配,可我始终相信多洛霍夫结婚后会对索尼娅非常好,因为索尼娅具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另外我一直不理解娜塔莎,并不喜欢她。大概是因为她的结局太好,但更重要的是她是女主人公,我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当娜塔莎上当受骗以后,她觉得她的美好的青春生活已经过去,她的大好年华在虚度,她的精神好似进一步升华,对上帝的诚意,对她的仇敌祷告,这又似乎与玛丽娅公爵小姐相似。我十分不清楚,娜塔莎怎么会觉得美妙的青春生活远去了呢?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已经让她失望了,应该万分悲痛才是嘛!我曾经问过妈妈,她说是因为我的年龄还小不能理解,等我再大一点的。可我已经13岁了,也不过比娜塔莎小3岁而已。妈妈说一个年龄一个想法,以后你会理解的。但愿如此,我现在暂时不去想。原先我以为娜塔莎对安德烈,完全是一个少女初开情怀,不甘寂寞,对外界充满好奇而成的。当安德烈离开她时,她便因此失去了所有乐趣,为他空守感情而苦恼。而后遇到了阿纳托利,自然便为他着迷,当阿纳托利使她失望时,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几点让我理解了点。但后来便使我有些迷茫了。

再谈多洛霍夫,妈妈说,他像叔叔,样样好,就是不能有家。我听了有些气愤,但表面还是笑了笑。妈妈的这几句话使我对他的好感减了大半,似乎觉得妈妈是对的,我好像对整本书都失去了兴趣,我不再指望看下去会使我有何高兴的。现在我是在勉强的看,唯一想看的只是关于战事方面的,这确实是全书的精华,它比另一部分有意思多了,至少在看了托尔斯泰关于战事的介绍和描写后,我脑子里便出现一幅作战图;“左翼……右翼……散兵线……”使我脑子里有些可想的东西,实在是件好事。

在我写这篇读感的时候,有同学以为我在写歌词,我也并没有告诉他们我在写什么,以后我不将这些告诉任何人,这是我的想法。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8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地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两伤一亡。"军官无所谓的耸耸肩。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有这样把生命当做是儿戏一样吗?但是转念又想,这不就是战争吗?死伤是肯定要有的,可是,这种将生命当做儿戏,漠不关心他人死活的事情,不就是只有军官阶级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么?今日,在战场上,你冲锋陷阵,明天的今时,你就有可能沉睡在这个洒满了鲜血的修罗场。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

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9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篇10

我春节期间就翻了这一本书。这本是一个在美国两房工作过的华人写的,是一本颇难定位的书,至少经济学家不认为它是经济学著作,小说家也可能不接受它,因为里面的人名都是真实的。我想把它归为经济类演义比较合适。这本书面世2年多来,一直位居销售排行榜高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我为人迟钝,还只是最近才买,算是未能免俗吧。这本书在两年的畅销期间一直备受争议,很多人在各大网站把它贬得比狗屎还臭,好像看了立即就会变成弱智。我看了这些人的反驳文章,发现他们没驳出什么名堂,总是在支末细节大作文章,进而大搞人生攻击。我有个观点,真正的滥书是没人批驳的,有人成批地反复批驳,说明它有它的价值,点到了某些人的痛处。

这本书的惊人之处在于:它点出了现在发达国家,也就是最富有的那7-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美元是经过巧妙包装的私有机构美联储发行的美联储卷。这一点所有反驳文章都无法推翻。在美国不涉及这个残酷的事实是政治正确的要求。从滑铁卢战争开始,一个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犹太人银行家集团就逐步控制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成立了各个发达国家的私有中央银行。老罗斯柴尔德有句名言:只要让我控制货币发行,我才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这些人控制货币发行的手段就是挑动战争,让各国政府向这些银行家借债,鼓励所在国寅吃卯粮,然后由他们用今后的国民税收为抵押发行货币。这样就明白为啥美国经济和科技那么发达,可为啥国债越来越多,还增长速度在加快!他们的挣钱招数有:

1、通过先通货膨胀再通货紧缩来不知不觉地夺取国民的财产。

2、制造那些国际化国家的金融危机,当这些受害国家金融破产时再用及其低廉的价格来收购受害国的优质企业。

当然,不是没有人看透这些人把戏,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就指出让私人发行货币是对国民犯罪。美国总统分三类,一类是国际银行家集团捧上去的,比如汉密尔顿;一类是与他们不合作不反抗的;一类是坚决抵抗的。第三类很多都被暗杀了,有些被暗杀却没有死掉的,有些变成了第二类,比如里根。第三类以林肯和肯尼迪为代表。有人统计过美国总统的被暗杀死亡率比美军诺曼底登陆的死亡率还高!

在欧美著名大学都有一些秘密精英社团,它们吸收一些出身高贵的,注定以后会崭露头角的精英入会。这些人聚会时就讨论如果通过各种手段统治世界,他们和国际银行家密切勾结,罗斯柴尔德的嫡孙就是会员,凯恩斯也是这样一个精英。由于他们认定自己不同于大众,所以可以不受现有道德的约束,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集团的目标。他们对普罗大众没有丝毫的悲悯之心,通过控制股市等让大众,甚至一些没有进入他们圈子的亿万富翁家破人亡,也没有丝毫的内疚。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美国废除金本位制后立即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银行家支助--巨额金钱,并且在大战中英美和德国日本的银行家还定期聚会合作,非常亲热!

这些不爱自己的民族,不爱自己的宗教(犹太人为主的银行家集团支助的二战死了多少犹太人!),不可能是上帝的选民,因为天国不需要私人中央银行!看来---新教的预订论是多么冷酷,多么邪恶!

中国的那些从国外名校毕业的精英们呢?我在清华的一个小教室听过当时刚从牛津大学学成归来的张维迎的讲座,虽然我听不懂他的长篇理论和推导,但结论我是懂的,那就是财富掌握在少数有能力的'人手中是更道德的。

的确,过去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想不起来了,尽管它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谁来提醒,也许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把它记起。是现实生活里的残酷,还是理想生活中的无奈,从身边经过的人和事,竟让我们眼前的景色,成为了一种最为熟悉不过的陌生?

人最伤痛的莫过于回忆,明知道当初的那份纯洁是最美的记忆,却不能将往事重新拾起。相知相识也好,单相思也罢,那压在心底的秘密,是我们维持感情世界的最好的武器。是秘密让我们旧曾相识,又是秘密让我们行如陌路。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道出了现实生存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奈,“我”的身边美女如云,而“她”苦守于真挚的一见钟情,由于每个人对性情的幻想不同,因此以我心度你情的结局,难免让其中一个人背负着感情孤寂的沉重。压在心里的秘密不为他人所知,到头来,多情总被无情伤害。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只想凭借一个人的努力来获取生存,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维持下去的。但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过份地依赖于别人,也是一种沉重的伤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奉劝“我”,人既不可以无情,也不可以滥情,在情感上的漠然或虚伪,都是对生活不负责任的表现。

人都为理想而活,但并不是只为理想而活着,现实中的纷纷扰扰,每个人所拥有的各个群体,有其不同的姿态,所谓的理想,无不是在构思着群体的和谐。然而,不为世事转移的理想,终归毁灭于自己的执着。当理想不容于现实时,即便你找到了一个替代品,也将是你孤老终身的象征。《陌生女人的来信》应该说是一份遗书,而临死之前才说出来的秘密,也就是情感压碎了最后的坚持。

情感寄于现实而存在,没有任何思想能摆脱物质的束缚,不建立在生命载体之上的感情,是无法想像的。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些闪光点,而当生活中充满了阳光,确是让我们很难记住这些感动的点点滴滴。也只有黑暗时,才让我们拨亮了曾经被遗忘的真实。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团结在情感身边的人们,总得有部分人被生活的向心力给抛在了边缘,吸引如果不是相互,那么生活就不能很好地融合。虽说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沟通,而一旦两个人的境界不同时,沟通并不能解决相互之间的差异,那我们就会学着怎样去放弃。

放弃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放弃的同时,却不知道该怎样去遗忘。如果过去不能遗忘,就根本谈不上放弃,我们最终还是念念不忘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10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小王子读后感 New

        小王子读后感参考范文精选即使是一本再简单的书籍,不同的人在读完之后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作者写的作品是最能引起...

  • 林海雪原读后感

        有关林海雪原读后感系列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林海雪原读后感”。现在你是否对作品读后感一筹莫展呢?尤其是作者写...

  •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读后感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合集。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

  •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模板6篇。下面的“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作品这部作品作者文笔细...


  • 怀念父亲读后感丁肇中

        热门读书心得:丁肇中怀念读后感300(900字)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

  • 绝笔有感

        最新看《绝笔》有感通用每一个文档的完成都凝结了自己的心血,范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非常常见的,范文可以解决我们...

  • 《夏洛的网》优秀读后感

        《夏洛的网》优秀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

  • 《白杨礼赞》读后感

        《白杨礼赞》读后感(精选11篇)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白杨礼赞》读后感”。读一读作者的作品,我们不仅能收获知识...


  • 《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 Hot

        [精品]《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500字3篇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一起长大的玩具》的读后感”。《一起长大的玩具》的...

  • 牧童三娃 Hot

        「必备」牧童三娃读后感汇总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

  • 纸牌读后感 Hot

        纸牌国的读后感受900字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品后,...

  • 三年级下册小虾读后感 Hot

        读书心得收藏:小虾课文三年级下册读后感五篇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


  • 秋收起义读后感 Hot

        最新秋收起义读后感读完名著作品之后,相信大家都流连忘返,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

  • 牧童三娃的故事读后感 Hot

        [收藏]《牧童三娃》的读后感怎么写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 Hot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合集12篇)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在作品这本书当中对于情节的描述相信感动了很多...

  • 语文课文小虾读后感 Hot

        推荐!小虾课文读后感受怎么写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