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全球通史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2-07-16 15:00:22 阅读数量:

小编推荐:《全球通史》读后感模板汇总五篇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小编推荐:《全球通史》读后感模板汇总五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一】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历史课。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今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不同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起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现在的中东地区,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现在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己的篱笆。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后来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

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他们通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通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大量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由于大量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工业得不到发展。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取代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后来居上。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面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美好的从前。第二种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东西,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恰好是清王朝与日本的写照。

恰如英国趁着欧洲大陆忙于战争,发展壮大。美国趁着英国陷入欧洲大陆的战火,取得独立,获得壮大。美国何以取得世界霸权?不是这只瞎猫碰到了欧洲内战的死耗子这么简单。美国在欧洲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础上形成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他脱胎于欧洲,并战胜了欧洲。

今天的世界,远未到达大同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目前远难谈得上乐观。是躲在传统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还是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答案似乎不难理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二】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生产工具的发展,使人变得膨胀,人类为了领地,为了更多的物质资料,互相斗争,乐此不疲。

在世界上,在国际社会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有可能我们曾经是仇人,但是因为利益我们又可以成为同盟。

从全球通史当中,我同历史课本有了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历史。马克思曾经说过“恶”的工具有时会成为历史前进的工具。以欧洲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它们进行的殖民统治从道义上是残暴的,但从客观方面确实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变革。这让我回忆起祖国的历史,西方列强与日本都对中国进行了侵略,这种侵略是非正义的,同时让我们试想如果不是它们对我们国家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略,把我们国家逼到绝境,可能封建王朝还盲目自大,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这种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使中华民族觉醒了。虽然历史成为过去,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祖国的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祖国。古语云“知耻而后勇”,我们要记住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硬道理。

作者是一个美国人,不乏带有主观色彩,这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数的人的心是向自己国家的。全球通史以欧洲为世界中心谈论整个历史,像近东,远东这类词。

从本书中,我还了解到一些战争的原因是由少部分阴谋家引起的。工业革命并非像历史课全是优点,它也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人类在这个社会上存在着,利用人类的智慧创造着日新月异的世界,可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与和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样的纷争,除了带去文明与冲突,真正的意义在哪呢?

历史具有前进性,不论是战争的形式,还是和平的形式,都给人类带去了社会的变革;历史具有反复性,自由平等主义思想盛行后,封建王朝也有复辟的危险。

当大势所趋时,与趋势相悖的人注定要被历史淘汰。

人类的期盼是相同的,人性的深处也同样是善。违背了这些,必然受到恶果。

每个国家带来变革的人,为世界起到决定意义的人,他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有那样的成就多么伟大。

书的结尾肯定了自人类发展以来的成就以及在开发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触发了人类对目前以及之后的存在的世界的思考,作者的话语中既有悲观的看法,又有乐观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类为了更好的活着,主流思想应该要敢于直面真实的现状,为现状提出解决的措施,利用先进的科技,改善现有的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明天,更好的未来,为了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三】

最近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异常,我也尤为关注,有学者甚至说今天的中国到了200年来最重要的关口,以我自身的感受来说,确实非用寻常,最近发生的时事串起来看,剑指中国。我们今天走出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输的后果就是,财富的大规模贬值,有人会说,我的钱在我手里,我也没花怎么贬值的,贬值就是通过国家间来进行的,十元钱能买一瓶农夫山泉。

之前看吴敬琏先生的金融的力量时,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美国发起一场金融战争,是倾国之力进行的,先是诺贝尔获奖得主造势,国际国币基金组织缩紧放款,国际信用评估机构降级策应,索罗斯等金融大鳄群起攻之,美联储提供资金及政策支持,在美国受教的一些砖家学者在国内摇旗呐喊,唯恐天下不乱的,这样一套走下来,美国至今战无不胜,欧盟,日本,东南亚,俄罗斯,无一幸免。

在放眼今天的时局,美国股市汇市双管双杀。谁都知道中美贸易战杀敌一起自损八百,然而奇怪的是,8月2号美国苹果公司市值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国内当天沪深两市市值第一的茅台跟格力双双大跌,资金外流几十亿,截至6号,一周内中国大蓝筹累计下跌8%,这太明显了,大蓝筹如果不被狙击,8%的浮动空间是一个月时间。汇率也是跌跌不休,央行出手,明天起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零提升20%,金融战,突破口始终都是股市跟汇市,失其一另一则不攻自破,狼子野心可见一斑。我现在觉得特朗普的上台比希拉里要狠,狠多了。

对于李大霄的发声,我始终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我也看不明白,我喜欢郎教授,但是郎教授跟李大霄是一个路子的,这就有点看不准了,我相信的一句话就是风险与收益永远成正比,今天的中国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两种,一种最美好的生活正在过去,一种最美好的生活还未到来,能过那种生活,取决于你。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四】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1)‘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时说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回答尽管简单,但是把一个史家的责任感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

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从上面这段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这段话中,我们所能感到的并不是简单偏见的对一国的情感,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五】

在《全球通史》一书的卷首,作者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编写新的历史,这不是说前人所编写的史书是不正确的,而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进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们都说,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因为每个人、每件事都处在时间的慢慢长河之中,过去了的自然就变为了历史,所以,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我心中,历史本身是有神圣感的,手上拿着史书,就好像能抓住过去时光留下的痕迹。阅读通史类的书籍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其中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庞杂,但是读通史会十分有利于读者形成一种全球的视角。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史学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采用了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方法:分别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区处于孤立时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后西方国家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种划分方法十分有利于我们读者消除自己头脑中有关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时间差和空间差,我现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经常会把同一时期中国和外国的历史进程进行一个联系和比较。因为我们从小生长在中国,一直受到身边文化的熏陶,就好像在还没有系统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以前,在脑海里就已经潜移默化的了解很多历史故事,对中国历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这样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维。书中的这种划分法可能一开始会让我们觉得读起来有些不习惯,但是它很有利于我们把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我能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一种现代感,历史从来就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学科,我很喜欢学历史,因为历史告诉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应的结果,而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历史学这门学科在我看来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就比如说:过去的王朝更迭告诉我们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几次蔓延全球的战火硝烟让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贵,每一次的历史现象必然会反应历史道理,我们只有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本国的历史都是有联系的,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现有国体的形成、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它的社会文化底蕴,这些东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才能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不仅要记住史实,还要学会分析史实,学会举一反三,将历史融入现实,发挥它所独有的价值。

更多精选读后感范文阅读

《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

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终于,希特勒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

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篇二:《世界通史》读后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篇三:《全球通史》读后感作文】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篇四:《全球通史》读后感】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人渣。

先说这些吧,因为《全球通史》还没有读完,希望早点读完,与大家分享。

【篇五:我们不要战争《世界通史》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感悟很深的书《世界通史》。世界通史,字面的意思是记录那些具有重大意义是事情,可是,翻开书,里面却大多是战争!什么马拉松战役温泉关之站红白玫瑰战争

一次战争要死多少人啊!如果有那么多的人力,精力,财力,为什么不拿来建设我们的家园,反而去破坏它呢?我不解。都说战争是富人发起的,死的却是穷人。你们还记得在南京车站痛哭的那个小男孩吗?还记得在核战争中受到伤害的人吗?他们重则死亡,轻则致残,连在肚子里的胎儿都不能幸免。可是,我试问,他们有什么错要遭此灭顶之灾呢?他们都是无辜的啊!

战争对全人民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可为什么还要战争呢?那些被权势冲昏头脑的人啊,清醒吧!

我们渴望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度,那里有鲜花,有欢乐,伴随着幸福

【篇六:《全球通史》读后感】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篇七:《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篇八:《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篇九:《全球通史》读后感】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篇十:《全球通史》读后感】

几个朋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莫过于回忆过往的快乐时光,一个公司的人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莫过于回忆血泪奋斗史,当一个民族的人坐在一起,当一个国家的人坐在一起,当全世界人都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然后自然而然的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在做这件事情。

从易中天和王立群的嘴里,了解到了史学界的第一历史,第二历史的概念,而看了《全球通史》之后,似乎感觉到还有第三历史,那就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

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歪曲或者篡改历史的话,那显然是有点儿过火了,不过在接受了这么多年历史教育之后,翻开《全球通史》再看一下,你会有惊讶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上午刚看了《星语星愿》,下午就看到艳照门的照片一样,这种感觉,大家应该了解吧。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也是第二历史,也带着他个人的观点,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说的,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每一个客观又具有使命感的历史学家的言论都值得尊重,更何况书中许多让我惊讶的史实,在百度一番之后,发现它们不过是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以前都没有被我们看到罢了。

真的,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它比所有八卦杂志都更能爆料,比如:

狗吃屎这种今天让我们厌恶的行为在原始社会,对保持我们祖先居住环境的清洁起了很大作用;

包办婚姻是为了避免青年男女在被爱情冲昏头脑时做出愚蠢的选择,因为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古代,婚姻是唯一也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都认为将科学技术应运于生产是对知识的亵渎;

古希腊人已经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也知道地球是圆的,甚至计算出了接近准确的地球周长,一千多年后的哥伦布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向西航行寻找中国的,但可怜的是,他的计算是基于马可波罗对于东方的描述的,而马可波罗过分高估了从欧洲到中国的距离,这就使得哥伦布以为向西航行只要几天就能到达东方,更加可笑的是,我们这位航海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至死还以为加勒比群岛就是日本;

蒸汽机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就被埃及人发明了,但那个时候只是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

多说无益,透露太多内容就没意思了,真正的乐趣要自己去体验才好,说说我看这本书的几个心得吧。

关于为什么欧洲人今天如此强大?

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吧,了解了世界历史之后,就很清楚了。人类文明首先是在两河流域兴起,中东人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可谓风光无限,小麦、牛马羊、犁、车轮等都是中东人的发明,后来就是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这四个古国在时间上是有错位的,互相之间也缺乏联系,真正领导了第二波崛起的是东边的汉帝国,和西边的神圣罗马帝国,这是西欧人第一次崛起,也是近代之前唯一的一次,再后来的历史就很有趣了,由于汉武帝以及之后的历朝历代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匈奴人、突厥人等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就只好往西跑,他们跑到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于是这些战败者又继续往西,就这样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后倒霉的是西欧人,因为他们再往西就是大西洋了,总不能跳海吧,所以神圣罗马帝国衰落之后,西欧人就不断遭到入侵的游牧民族的蹂躏,今天中亚人和中东人的祖先都曾长期骑在欧洲人头上拉屎,直到近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穆斯林对于陆路的封锁,最终促使西欧人不得不在海上寻找出路,于是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就接连到来了。

总而言之很简单,就是老百姓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欧人被其它民族欺负了两千年,现在是人家翻身的时候了,物极必反,这是我们《易经》中的核心理念,我还是非常相信的。

顺便说说咱们中华民族,说实话其实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民族之一了,东边有太平洋,西边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还有戈壁,北边是鸟不拉屎的西伯利亚,这真算是块儿风水宝地,所以两三千年都一直比较平稳地发展,一般的战乱都属于窝里反,好不容易被蒙古人和满人突破过两次,还是一个被赶跑了,一个被同化了,直到近代被西方入侵,也不过一百多年,现在又开始迎头赶上,所以比起其它民族,华夏族的生活一直算是很优越很幸福的。

关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其实几乎就是传说中的天堂。一个原始社会的男人,每天只需要劳动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对于女人来说,各种家务活和照看小孩子更是十分轻松,所以原始社会的人根本不存在劳动这个概念,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娱乐一样是丰富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们因为食物来源广泛,所以身体非常健康,因为经常迁徙,所以居住环境也十分干净,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预期寿命可以达到60岁,更为让人嫉妒的是,生活当中最重要的部分,竟然是谈恋爱,每天谈恋爱,不停地谈恋爱

之所以后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世界人口的缓慢增长,最终使得生存竞争严峻,光是依靠采集食物已经不足以维持那么多的人口,于是农业发明了,于是有了阶级,有了战争,直到今天。

更多的收获,是隐性的,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此言不虚,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眼光比以前深邃了,胸怀比以前宽广了,思维方式也更趋合理了,这大概就是所谓历史的力量,事实的力量吧。

最后,分享书中引用的一句话,一句让全人类共勉的话:

现在,人类不再有任何伙伴或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我们自己,而这也是忧郁症的来源。

【篇十一:读《全球通史》有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篇十二:《世界通史》读后感】

历史以过去的的光辉照亮现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和诱惑,各种欲望的长鞭时刻在鞭笞者人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走完自己的人生。我很羡慕古时候的人可以悠闲地度过一生,在他们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可以随时的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

很愧疚的说,作为理科生,我对历史了解的并不多,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看了看,获益匪浅。历史在自己的脑中不应该是历史事件的罗列,关键要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有所取舍。历史是过去的现在,而现在又将成为未来的历史。

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其中对耶稣的描写。耶稣是基督教的救世主,一般来说,历史总是与神学分开来研究的,大多数的基督教徒都相信,耶稣就是最初那犹太人的那位世界之神的化身,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所以这本书把他当做了一个人来写。四部福音书是我们了解他的唯一的途径,其实耶稣是一位不名一文的教师,在灰尘遍布,阳光四射的犹太国土上,靠着偶尔的馈赠为生,从研究中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有人情味的、诚恳的、热情的,有时也会发怒的人。

耶稣的教义是最能改变人类思想的革命教义之一,他说上帝是一切生命的慈父,就像天上的日光一样惠施一切,绝不偏心,不论是罪人害死爱子。耶稣想用上帝伟大的深爱,来冲散人们狭隘有限的家族感情。他也强力的谴责贫富差距,反对一切的是有财产和个人利益。耶稣宣传的不只是一种道德的与社会的革命,他的教义也明显的含有政治性质的,他说在他的国家不在这个世界上,而且没有王位,它存在人的心里,他的国家在人的心理里扩展到多远,那么在外面,革命就能进行的多远。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学期拜读了那本著名的经典之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本以为会是一本干涩难啃的世界史著作,读过之后却发现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视野开阔别有韵味,竟有些“爱不释手了”。作者是以全球史观展开对世界史的论述,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就好像站在上帝的视角,带我们俯瞰“地球村”,领略不同地域的文明的兴起、发展或者衰落状况,看世界如何从诸分散、孤立的地区,逐步走向联系紧密的整体。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好像是一个老者讲故事的口吻,有一种吸引你读下去的魔力,书中有不少生动的插图,对一个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相见恨晚。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述1500年前的历史,下册是1500年以后的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是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作者从文明之前的原始人讲到欧亚大陆的古文明,再到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和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这漫长的几千年,历史车轮的滚动给人感觉是缓缓的,各地区的文明各自像流水般缓缓流淌,无论是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还是中国文明,都是较独立、稳定地发展的,尽管各帝国间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比如技术交流,商业联结,文化联结等,但是各帝国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而1500年后的世界给人的感觉是翻天覆地,变化迅速,像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西方资产阶级改革,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等,就那么短短几百年间,世界格局不断变迁,世界逐步走向一个整体。

《全球通史》的编写和内容有几处颇得我心,首先对历史的架构非常清晰,分时间轴和区域轴,每章每小节的题目都明了地概括了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读完之后在脑海里很自然会有对世界史基本框架。比如介绍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作者从文明的起源,类型,结束三个角度展开介绍,清晰明了。其次对不同文明的细节阐述又详实广泛,像介绍希腊文明,作者对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祖先、民主制发展希波战争等等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有强烈的现实感,无不让人对作者渊博的学识感到敬佩。尤其是科技方面作者特别关注,总要花些笔墨介绍各地区科技方面的差异,发展等。另外,每章前都有一段话,或是概括主要内容,或是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如下册开篇就提出了“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1500年开始?为什么是西方人在15世纪后期和十六世纪初叶做出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险?”既激发阅读兴趣,又引发思考,而每编后都有一篇探究文“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引导我们不要将历史束之高阁,避而远之,而是从历史中找寻对当下问题的启示,打通历史与当下情境之间的血脉。最后,书中的图片恰到好处,既缓解阅读疲劳,又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事件或考古发现等,让人更好理解。

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打开了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而是看几千年来整个世界史的进程和世界格局的变迁。几大文明古国打开世界历史文明进程的开端,从最初的文明进入到古典文明时代(即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在古典文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早期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各文明间有侵略也有交流,不过整个古典时代里欧亚大陆的整体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古典时期之后,欧亚大陆进入中世纪文明(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是以各种侵略拉开序幕的,伊斯兰教和蒙古帝国相继出现促进亚欧各地区的交流,中世纪文明是亚欧大陆实现整体化。中世纪后期,欧亚世界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发展,一方面伊斯兰教帝国和中国闭关自守,愈来愈僵化,另一方面,西欧正经历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元1500年-1763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始不断对外扩张,英国人获得他们在印度的他们在印度的第一个殖民地,

荷兰人将葡萄牙人感触东印度群岛,西北欧个强国在非洲海岸设立贸易站,英国人和法国人成为格兰德河上游北美洲的主人,全球统一性开始。1763年~1914年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很快走上对外殖民侵略的道路,欧洲开始成为世界的主角;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欧洲树立了自己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地位,日不落帝国标志着大英帝国全世界霸主的身份。1914年以后西方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经济政治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英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饱受战火摧残,经济中心从英国伦敦转向美国纽约,世界开始演变为美苏争霸的格局。到这,《全球通史》也差不多读完了,然后这本书所带来的价值并没有完结。

《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成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得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地球村”的愿景指日可待,不过,各国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明显,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通史》所揭示的历史问题对当下世界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关于“地球村”建设发展的思考和启示。读史可以明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实在不应错过这本经典之作。

篇二:全球通史读读后感

读《全球通史》有感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历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

纵观全球通史的结构,能让人清楚地了解到阿诺斯把世界史分成两个阶段,以1500年即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史分为两大部分,而其中各历史事件的发展也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展开,但两部分的展开是不同的,由于诸重大事件发展的不平衡性,书的研究也有所侧重,作者显然是以最短的篇幅来论述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漫长的时期,而之所以偏重于人类文明史,大概是人类历史的发展速度一直在不断加快的原因吧。

1500年是个伟大的年代,封建时代森严的社会体系即将崩溃,资本主义胜利的曙光已经到来。新航路开辟前世界还基本是存在在各自独立的地理单元里:西方世界包括乌拉尔山及葱岭、大草原以西的广大世界,这里的文明无疑是繁荣的几乎占据了古代史的大半部分;其次是东亚,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和蒙古草原的腥风血雨;还有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至今都是落后蒙昧难以接近的干旱高原;还有一个就是美洲,1500年以后的世界焦点。欧亚大陆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文明的光芒在大陆的两端照亮了黑暗的蒙昧时代。在阿诺斯看来欧亚大陆之所以比其他大陆有更先进的文明,在于这里的各个文明交流更加便捷,在交流中更加成长壮大,最后放出耀眼的光芒。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对外交流是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的意义就在于此。

这本书中,斯塔夫利阿诺斯不仅是把全球史记述了一番,而且更为独到融合了自己的思想,他以局外人的视角客观的评判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种思想的客观、科学、公正是不同于以往我们审视历史的角度的,并且对于所记述的事件与变革,他不仅可以恰到好处的举例说明,而且对于更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他广阔的视角与缜密的思维不得不叫读者赞赏。

全球通史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观点,那就是东西文明差异及其后果的讨论。从罗马帝国分裂后西方便陷入了长期混乱的时期,从来没有统一过,但是在近代这种混乱却催生了先进的社会形态,也造就了西方世界扩张的民族性格;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一直稳定统一,除了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分裂以外,中国一直在统一稳定的政权下延续,续写着帝国传奇。然而也是这种稳定让中国人失去了开疆拓土的动力,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东方,文人学者士大夫都反对对外扩张。 “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从唐以后华夏人的疆域再也没有扩大过。当乾隆爷在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时基督的信徒们正忙着开疆拓

土,划分势力范围。这也是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区别,前者具有保守性,后者则更有侵略性。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侵略和扩张就还会存在。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科学既能成为潘多拉魔盒,又能成为神灯,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人类社会总有这样的矛盾存在:社会的变革总是难以跟上科技的发展水平,以至于我们似乎从来都不具备控制当前科技的真正资格,这种科技的超前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走向产生担忧,到底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同社会还是日渐走向空前未有的大灾难,我们不得而知,希望科技的迅速发展不是加速我们的灭亡,而更趋向于对我们有利的一面。

读完《全球通史》,一部浩繁的人类发展史历历在目,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时间旅行,惊心动魄,感慨万千。

1402班 李灵凤

篇三: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大到宇宙,小到尘埃,每一个人或事物都需要认同感。就如开头的一句话“每个时代

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读历史其实就是读人类,而这本书就是一部人类进程史,历史的本身就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历史就像一个耄耋老人,经历的沧桑只有他自己知道,当他照镜子的时候也还会自言自语一句:认识你自己,当他看见年轻人匆匆赶路时不忘提醒一句:慢点走啊。

自然的规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几百万年的演化史的开始就是谋求生存。第一章就是,《人类----食物采集者》,“食色性也。”食物,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原始的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通过采集的方式来获得食物的。“团结合作”也是环境使然,所以就有了狩猎团队,一个团队就需要主心骨,而当时的首领是自然而然的产生的,当时也并没有任何制度可以规定有谁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对社会或团队的贡献决定一个的生存地位。在旧石器时代男人主要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类,而女人则主要负责采集营地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浆果、坚果、水果、蔬菜、昆虫、蛇类等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物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女人采集到的食物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因此尽管两性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是这些任务却是同等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旧石器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平

等。

在食物采集者的部落中不但男女平等,而且部落成员之间也有着很亲密的血族关系。每一个都要对他人承担责任,从而享有权利和特权。他们在在寻找躲避风雨和预防敌人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他们共同为生存进行而进行艰苦的斗争。总之,旧石器时代的社会实质是协作。 时代在前进,人在变。如果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如说,是杀害成就了人类。到后来早期的文明出现,像半坡人他们的墓穴的规模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并且可以从里面的陪葬品看出孰贵孰贱这就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个人财产意识了,有了财富是身份的象征这种社会观念了;据传说远古时期的中原选部落首领实行的是禅让制,尧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到了禹时他就想把位传给他儿子,但是他原本的继承人是伯益,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让伯益什么都不干什么事都交给他儿子去办,到了继承大日大家不愿意让伯益当首领都推选禹的儿子就顺理成章的当了首领他就是启,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所以有人说“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段开始的。”这句话真是简单而又形象。

人的劣根性就是自私,而一些自私又不得不去满足。到后来各地形成自己独特文化,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欧洲爱琴海沿岸的希腊文明,东亚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各地域的文明的都在蓬勃发展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希腊的民主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社会则遵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地的人为了财富、土地、权利等不惜发动战争,不

惜去掠夺,不惜去伤害无辜,欲望就像一个旋转门,总会找到一处可以进去。

“全球通史”更像一部人类血泪史,人类发展到了今天谁还会记得受过苦难的人的肤色是什么颜色,又牺牲了多少无辜?人类的历史长河在时间的面前不过是呼吸之间,灾难来了只愿还有处净土可以让我们放心安放灵魂。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囚住的地方真的是离人类学家埃莉诺.利科克所说:“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男女有别的教化,我们仍能看到他们具有集体责任感……具有安乐自治感,这真是件美妙的事情。”的时代离得太远了。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世出的枭雄唐太宗的名言。但问题是:怎样看“古”、看到哪个范围的“古”、看谁写给你的“古”?这或会知道不一样的“兴替”。《全球通史》,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论述范围太广了,100多万字,全是干货,一段话可能就是数十年对世界影响甚大的战争,三五行可能就讲完了推动人类进步数百年的一个牛逼发现,像亚里士多德这种超级猛人也只能占据半页纸而已……。因此锱铢积累的读完了前两篇,从史前文化到中世纪之前,已然觉得获益良多。

1、读这本书首先是扩充知识面。本书享誉世界几十年,据说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就第一、二的部分看,虽然还没讲到中世纪、宗教、十字军东征等,光伯罗奔尼撒战争、迦太基、孔雀王朝、特里克文明等等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模模糊糊的故事,足够帮我们把数千年前发生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大事、牛人串起来了。但是串同时发现脑子“知识越多越混乱”,最后干脆花了一整天时间将公元5世纪之前的全球主要文明的历史做了下图,不枉白读此书(一部分)。

2、除了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更换看世界的、看问题的视角。有句话讲,读过的信息只有结合你的思考才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举个例子,中国史讲王朝兴替,总要归结到上一个王朝腐朽没落,帝王昏庸荒淫,新的王朝缔造者顺应民心,雄才大略,克难奋进,终于救人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谈笑间成就雄图霸业。真如此吗?至少斯塔夫里阿诺斯不完全这么看。

不少时候王朝的更替并不是旧的王朝太腐朽或者新的王朝更文明、更进步。比如历代中国对抗北边游牧民族的冲击,这不单纯是某个些君主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王朝中后期皇帝的能力不足问题,这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数千年冲突,当农耕文明统治较好,战备较强,游牧民族就难冲进来,而一旦稍有不慎,则游牧民族就有机可乘;又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加强了游牧民族的攻击能力,比如驯马技术提高,甚至可能只是马镫的发明方便了骑手解放双手,极大的增强了战斗力。又或者,比如周代商,是因为冶铁技术的进步,边缘的游牧民族获得了更多的攻击能力而已。所以一个近些年已经开始被广大“愚民”重新清楚的是,中国古代那么多亡国之君真的都是那么荒淫无道吗?至少隋炀、崇祯包括光绪(慈禧)都不是完全如此。(也让我们想起诺基亚说的,我们什么也没干,我们投入的科研经费是苹果的数倍,但我们输了;或者是那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3、与大多数中国历史书以政治经济为主线、文化为辅线(或许)、科学技术偶尔出场演个路人甲不同,这本书花了很多篇幅去讲技术对于世界推动的重要性,包括在文明的更替(采集——狩猎——游牧——农耕——工业)中,技术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甚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比如为什么米国不断出现从造轮船、造飞机到现在造spaceX、造alphago这样的技术应用追求狂人;比如《权力的游戏》中的瓦雷利亚钢怎么或隐或现占据那么多戏份。

当然,这本书或许也只是一家之言。传播学上说,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无论如何,多看几个“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才更有可能清楚什么才是“你应该看到的”。

煮酒论史,酒好,史料也要好。我有历史,你有酒吗?作者:量子胡

《全球通史》读后感6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

参考读后感一:

《全球通史》读后感

在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领悟文科课程,更善于领悟理科课程,因此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取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咱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取了理科。事实上,咱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取理科也就应是十分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刻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十分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十分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理解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因此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正因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状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

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礼貌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资料,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礼貌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一样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必须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此刻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正因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正因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主角。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咱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咱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咱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咱们此刻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十分值得骄傲的名族。咱们近代发展落后是正因咱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咱们此刻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领悟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咱们务必持续自我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正因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透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生的臀部瘦小,因此就应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生的臀部肥大,因此就应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生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生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十分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资料,请大家自我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参考读后感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样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礼貌、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归纳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方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礼貌、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构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我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此刻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构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咱们看到此刻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咱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咱们在比较1500年以前的历史个性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向到这天咱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咱们反思自我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咱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咱们对这一理论的明白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说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咱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咱们所称的五千年礼貌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咱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搞笑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咱们屈从地去挖掘咱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我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咱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正因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咱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就应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咱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刻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咱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咱们承认,咱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此刻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我。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咱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我的坟墓吗?咱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咱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性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因此即使咱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咱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忙咱们认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参考读后感三:

《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齐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发奋就一向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咱们能够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礼貌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我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齐。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礼貌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愉悦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明白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状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好处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礼貌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礼貌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礼貌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礼貌。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构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咱们带给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能够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刻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务必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咱们所关注的就应是怎样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我决定的这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资料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因此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正因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联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刻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完美的前景服务。从某种好处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此刻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透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这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咱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咱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咱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咱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领悟并且务必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咱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参考读后感四:

掩卷而思,《全球通史》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的印象:

一、以全球史观统领世界史。咱们的教科书大多数陈述历史事实,说各方的观点,是普及性的读物;而《全球通史》则是史实与理论结合,史实归顺了作者的史观,是专业性的读物,同时又不艰深晦涩,稍加明白即可读懂。我平时上课所讲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有中国史、英国史、美国史、法国史、德国史、俄国史,能够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但在作者笔下,以公元1500年为界统一了起来,就连1500年以前孤立的世界各地,也能够整理出古典礼貌、中世纪礼貌这样的共性,作者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二、中国的地位何其小,不应再自高自大。咱们教科书上从没有说,人类可能发源于非洲,再到中东,从而扩散到全世界。两河流域出现礼貌是约公元前3500年,埃及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约公元前1500年。中国在四大礼貌中是最迟的。作者不承认咱们的夏朝,他把商朝作为开端。是的,咱们要摆的是证据,拿不出证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就算承认咱们是最迟的,也没有什么丢脸的。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总是拿一些没有实际好处的过去的辉煌来炫耀。我一向告诉学生,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要钟爱咱们的国家;殊不知爱国也要理性,敝帚自珍令咱们心灵封闭,承认自我落后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继续向人家领悟,才是理性的爱国。我想起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回顾起来,咱们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大发明这一点外,咱们还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不问历史问现实,中国社会目前的现状,依然有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实问题等着咱们去解答,整天陶醉于并不悠久的历史传统上以前的小辉煌,又有什么好处呢?

三、可叹伊斯兰礼貌以前的辉煌!在中世纪,穆斯林礼貌以前横跨欧亚,控制着以中东为中心的大陆,代表着当时最顶尖的水平,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岛、埃及、奥斯曼帝国,地跨三大洲。大学时期,我的室友阿芳对伊斯兰教突发兴趣,她用了一个学期左右的时刻,专门研究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篇论文,得到老师的嘉奖。当时的我,很佩服她的钻研精神,感觉伊斯兰教就算是三大宗教之一,就算影响挺深远,毕竟离咱们很遥远。看了《全球通史》之后,我也对伊斯兰礼貌心生敬畏和佩服,对礼貌的尊重,对信仰的明白,对历史的反思,将指导咱们更好地去看待这天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做出适宜的反应。

是的,这个暑假对我来说,是收获颇丰的,是好处深刻的,也是宁静深思的。感谢《全球通史》,感谢这难得的精心读书的机会!

参考读后感五:

全球通史读后感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向都有历史课。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但一向以来都未能构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这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能够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不一样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齐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刻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此刻的中东地区,四大礼貌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此刻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我的篱笆。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之后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

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他们透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透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超多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由于超多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因此工业得不到发展。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代替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之后居上。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带给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应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归纳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完美的从前。第二种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东西,向西方领悟,与西方战斗。恰好是清王朝与日本的写照。

恰如英国趁着欧洲大陆忙于战争,发展壮大。美国趁着英国陷入欧洲大陆的战火,取得独立,获得壮大。美国何以取得世界霸权?不是这只瞎猫碰到了欧洲内战的死耗子这么简单。美国在欧洲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础上构成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他脱胎于欧洲,并战胜了欧洲。

这天的世界,远未到达大同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目前远难谈得上乐观。是躲在传统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还是向西方领悟,与西方战斗,答案似乎不难明白,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参考读后感六:

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礼貌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礼貌模式论的方法,以礼貌为历史单位。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齐,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咱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联,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这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它对咱们对咱们如何应对和分析带给了一个视角。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礼貌所代替,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我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超多讲述欧亚礼貌,斯塔夫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整体分析之后对希腊罗马礼貌印度礼貌华夏礼貌进行说明。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礼貌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礼貌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礼貌吧。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礼貌做了阐述。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礼貌和儒家礼貌。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礼貌在向近代化转变。其他礼貌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礼貌的传播伊斯兰教礼貌。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刻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取皈依伊斯兰教。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透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而中国受儒家礼貌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礼貌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

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相对于中国,以前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基督教开辟了1条条新航路。启蒙户外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但是咱们要学习并领悟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斯塔夫意识到此刻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咱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我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此刻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咱们正在走向毁灭。咱们也就应珍惜现有的一切。每个民族都有自我为之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

高下又岂能透过时刻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必须什么时候就灭亡呢?咱们的思想必须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这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的是另类的史学观点,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统一体,再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治:百度百科上的 开篇介绍。我把没用的废话都删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的相当吃力,但是,在读通篇读完以后,我发现,这本历史书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所不同的地方。我们所学习过的历史,都很奇怪,注重细节,例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却没有什么连贯性。历史在我们眼里,跟“洋片”差不多,是割断的、静态的、前后没有关联的。而这部《全球通史》,却展示了我们似乎学习过,却从未真正明白过的历史,即这些片段串成的序列,一部本来完整的历史大戏,一部真正冠以“经典”之名的电影。君王和圣贤,甚至有可能不记录他们的名字,只陈述其作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激起怎样的涟漪。这是何等的眼界,何等的胸襟!

历史,过去的事,不是为了让后人慨叹流泪或者沾沾自喜,而应该让后人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责任必须承担。历史必须是联贯、动态的,否则让人如何把握?既然学校里面要讲历史,那就应该真正讲能给人以启发的历史,而不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且还是对于离散的事件当中,帝王将相的名称的记忆能力。 这部书的威力很大,读之前最好深吸一口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你的世界观也许就此翻天覆地地变化,你的视野将穿透那上古的蛮荒与近代的刀光剑影,看到一个从来就存在,却被大多数人无视的真实世界。(重治:这是我自己写的。。)

我本人对于这本书中的亚洲部分,尤其是对提到中国的部分十分感兴趣,毕竟想看看其它国家人对于自己国家历史的看法。与大多数外国史著一样,斯氏的《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来展开中国文明,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夏朝是中国首个国家是相悖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宣扬的“五千年文明”还持有质疑态度,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国家级计划的出炉和高调且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是一个有趣而有些悲凉的现象,虽然这一计划取得了些成果,但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似乎过于看重他方的态度以至于心浮气躁,甚至歇斯底里地以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潜在着演变为“韩国式心态”的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有时又过于的看重自己,诸如伏尔泰赞扬孔子和推崇儒家文化,我们便如何地强调儒家思想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又如西方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我们便高调地宣扬这种制度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斯氏引用伏尔泰“我们大可不必对中国人的成就念念不忘,以至于承认其帝国体制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 的话,或许就是西方人对中国文明客观普遍的看法。我们感觉似乎缺少的点什么以至于总是左右的摇摆,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一种真实存在的民族自信。( blog.sina.com.cn/s/blog_97502856010175hb.html 第二段)曾有学长教会我一个经验: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看的更清楚,你不仅要置身事件之外,更要有凌驾于事件之上的姿态!这本书正是拥有着比我们传统意义

上的历史书凌驾于事件之上的姿态来看。相对于我们的历史书,依然肤浅的带有一些形容词汇,以及一些主观立场。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如许多评价所说,作为一部史书,相比高中时代所读的许多,能以一种公正客观的又深刻 的辩证史观来讲述人类历史,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给于人们启示和反思,尤其显得伟大。总说“文史哲不分家”,如今看来确实没错。最近静下心来读完了上下两 册,总的想来,哲学中的矛盾观,以及贯穿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依然是历史的精华。倏忽感到,历史带给我们的真的不仅是那些时而冗长时而 惊心动魄的故事,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去纵观整个人类,启发我们自己。

此刻我不想多谈书中的更多内容,大师用毕生的精力已经为我们阐述的很清楚。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感受。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飞跃数千 年数万年,走到了今天的这一步。正如书中所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地球上第一次面对的只有他们自己,他们发现再没有任何其他的伙伴或者敌人。”我们 人类,像是站在历史的山峰上孤独求败的巨人一般,一度傲视着自己生存的整个世界。的确,从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希望的光芒就照耀在了人类的身上。 经历了克里特,中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这几大文明的滋养,我们第一次有了真正属于我们的文明,从古代跨入古典,智慧将我们一步步引向更广阔的世 界。于是,地球上居住的人类,开始走到一起,这最初彼此联系的目的纯粹与否在我看来是那么无关紧要。因为从茫茫的驼队行走在波斯大地上,从西班牙的船只航 行于海上时,人类就已经留下了最重要的脚印。这意味着人类从此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团体,人类开始为了不断发展的各种原由一起去创造属于人类的世界。正如作者 所言,“虽然人类会认为不公正是人类天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贪得无厌和富裕侵略的本性。”人类依然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即便是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人类依旧会俯首反思,转身看看祖先,想想后辈。

历史让我们铭记在心的,也许会是那些真正的伟人,那些真正影响了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人。一个苹果让我们记住了推动工业革命的艾 萨克牛顿,一匹战马让我们想到了那个身材短小智却不穷的那个法国人拿破仑,是他让法国的启蒙精神传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解放黑奴的林肯总统,改革开放的 小平同志,那些无数的留名青史的人们,是他们的卓识,让全人类的历史画卷多彩深刻。但同时,更多的让我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到自己作为人类一份子的自豪。 “当然这不是一个自我欺骗幻想的时代,但也不是一个悲观预言的时代。” 我们理应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整个人类世界,在当今的时代中,思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tp://book.douban.com/review/2041943/ )

篇二: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大到宇宙,小到尘埃,每一个人或事物都需要认同感。就如开头的一句话“每个时代

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读历史其实就是读人类,而这本书就是一部人类进程史,历史的本身就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历史就像一个耄耋老人,经历的沧桑只有他自己知道,当他照镜子的时候也还会自言自语一句:认识你自己,当他看见年轻人匆匆赶路时不忘提醒一句:慢点走啊。

自然的规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几百万年的演化史的开始就是谋求生存。第一章就是,《人类----食物采集者》,“食色性也。”食物,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原始的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通过采集的方式来获得食物的。“团结合作”也是环境使然,所以就有了狩猎团队,一个团队就需要主心骨,而当时的首领是自然而然的产生的,当时也并没有任何制度可以规定有谁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对社会或团队的贡献决定一个的生存地位。在旧石器时代男人主要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类,而女人则主要负责采集营地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浆果、坚果、水果、蔬菜、昆虫、蛇类等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物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女人采集到的食物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因此尽管两性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是这些任务却是同等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旧石器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平

等。

在食物采集者的部落中不但男女平等,而且部落成员之间也有着很亲密的血族关系。每一个都要对他人承担责任,从而享有权利和特权。他们在在寻找躲避风雨和预防敌人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他们共同为生存进行而进行艰苦的斗争。总之,旧石器时代的社会实质是协作。 时代在前进,人在变。如果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如说,是杀害成就了人类。到后来早期的文明出现,像半坡人他们的墓穴的规模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并且可以从里面的陪葬品看出孰贵孰贱这就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个人财产意识了,有了财富是身份的象征这种社会观念了;据传说远古时期的中原选部落首领实行的是禅让制,尧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到了禹时他就想把位传给他儿子,但是他原本的继承人是伯益,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让伯益什么都不干什么事都交给他儿子去办,到了继承大日大家不愿意让伯益当首领都推选禹的儿子就顺理成章的当了首领他就是启,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所以有人说“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段开始的。”这句话真是简单而又形象。

人的劣根性就是自私,而一些自私又不得不去满足。到后来各地形成自己独特文化,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欧洲爱琴海沿岸的希腊文明,东亚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各地域的文明的都在蓬勃发展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希腊的民主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社会则遵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地的人为了财富、土地、权利等不惜发动战争,不

惜去掠夺,不惜去伤害无辜,欲望就像一个旋转门,总会找到一处可以进去。

“全球通史”更像一部人类血泪史,人类发展到了今天谁还会记得受过苦难的人的肤色是什么颜色,又牺牲了多少无辜?人类的历史长河在时间的面前不过是呼吸之间,灾难来了只愿还有处净土可以让我们放心安放灵魂。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囚住的地方真的是离人类学家埃莉诺.利科克所说:“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男女有别的教化,我们仍能看到他们具有集体责任感……具有安乐自治感,这真是件美妙的事情。”的时代离得太远了。

篇三:读《全球通史》心得体会 读后感 感想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关于学习。作者认为,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颇可以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充满竞争,只有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味地闭关自守骄傲自大,最终则是自取灭亡。 第二是关于合作双赢。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损人利己的战争。而在当代,人类进入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时代。目前我们人类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济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社会关系,使充足的物质财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回归到自由和睦的状态之中。 这些便是我泛读《全球通史》,纵览世界后的些许体会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全球通史(读后感大全)


【第1篇】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第2篇】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治通鉴》毛泽东更是一生都在研读。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平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义、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第3篇】

浏览了《全球通史》,对里面关于冷战的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有很多收获,明白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也明白了当今国际关系的许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感想。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深表遗憾,社会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共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逐渐转化为多极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结构。“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是不确定的,大概有俄罗斯、西欧、中国、日本等。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强”系列。我认为多极化有利也有弊,但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谁也阻止不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在国际上发挥重大作用。冷战结束后,世界逐步走向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这个世界还不是天下太平。冷战后,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了,如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严重地威胁世界和平,局部的战争和纠纷不断。如海湾战争、印巴冲突、波黑战争、911事件、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美国想建立一个单极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对手,实现其霸权主义。所以说,实现全世界和平的道路还长远。我们只能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相对和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才实现全世界和平呢?除非是各国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和平的力量远远大于战争的力量。我相信会有全世界和平的一天,那就是共产主义了,因为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满足,战争也就不存在了。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不平等。联合国应该起带头作用,改革联合国的机构和机制,改造国际秩序,使世界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国,世界冲突将会加剧,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历来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印度经常造谣“中国威胁论”。中国强大会不会真的会威胁其他国家呢,我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不会增加战争的因素,因为中国人历来是爱好和平的。中国强大,只能增强世界的和平力量。在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的当今世界,中国应该首先要壮大自己,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适度发展军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确,中国在逐渐强大起来,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应该努力发挥在国际上的作用,参与国际政治,调节国际关系。

我觉得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应该多关心一些时事,了解世界形势,关注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全球通史》名著读后感


篇一:读《全球通史》有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读《全球通史》有感 读《全球通史》有感

在终日沉浸于乏味枯燥的各种数字、公式、代码之余,终于有幸读到一本这样的名著。其实关于名著,只是曾经作为好奇看过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而从没有以一种欣赏艺术的或者了解历史的态度看过一本像样的书。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映入眼帘的是以公元1500年为分界的对世界历史的两个大的划分,而其中各历史的发展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展开的,但两部分的展开是不同的,由于诸重大事件发展的不平衡性,书的研究也有所侧重,作者显然是以最短的篇幅来论述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漫长的时期,而之所以偏重于人类文明史,大概是人类历史的发展速度一直在不断加快的原因吧。

这本书中,斯塔夫利阿诺斯不仅是把全球史记述了一番,而且更为独到融合了自己的思想,他以局外人的视角客观的评判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种思想的客观、科学、公正是不同于以往我们审视历史的角度的,并且对于所记述的事件与变革,他不仅可以恰到好处的举例说明,而且对于他们的阐释更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他广阔的视角与缜密的思维不得不叫读者嗔目。在对中英鸦片战争中他是这样说明19世纪中叶中、西方军事技术方面的奇异差别的: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有位是中国皇帝的亲戚的军事将领想出一个打败西方蛮族的计划。他建议在猴子的背后挂上鞭炮,然后把猴子抛到停泊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甲板上。这个计划被批准后,19只猴子关在笼子里被带到了中国人的司令部,但却找不到一个敢到英国军舰的射程内去抛猴子的人。这样的阐述切实可以叫一个中国人深深地体会到闭关自守的可怕,感觉到落后的耻辱。又如在对那时中国人的英勇作战他是这样说的:他们的守卫队常常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但是,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难道还有比这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中国当时与英国实力的悬殊么,真的,这一切都真真切切叫人咬牙切齿。

《全球通史》在后记中引用伯特兰特?罗素的一句名言:有时候,在恐怖时刻,我总要怀疑是否有理由希望人这样的动物继续生存下去。他也这样写到: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科学既能成为潘多拉魔盒,又能成为神灯,希望中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读《全球通史》有感 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可以断定,这是一个有着重大问题和重大机会的时代,也是一个有着巨大危险和巨大潜力的时代。这不是一种使人安宁和舒适的形势,而是一种令人不安和不舒适的形势。因此,似乎人类社会总有这样的矛盾存在:社会的变革总是难以跟上科技的发展水平,以至于我们似乎从来都不具备控制当前科技的真正资格,这种科技的超前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走向产生担忧,到底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同社会还是日渐走向空前未有的大灾难,我们不得而知,希望科技的迅速发展不是加速我们的灭亡,而更趋向于对我们有利的一面。 合上书,一部浩繁的人类发展史历历在目,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时间旅行,惊心动魄,感慨万千。

篇二: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在东西方世界的表现对比以及影响——《全球通史》读后感

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在东西方世界的表现对比以及影响

——读《全球通史》第7版有感

《全球通史》是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最富盛名的一本著作。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秒各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近年来,在诸多以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文明历史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书写的尝试中,最具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后经作者多次修订增补,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这7个版本的《全球通史》的出现正说明了,此书的宝贵价值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减少。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围绕着15-16世纪的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结合《全球通史》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对该持续百年之久、对后世影响甚大的活动进行概述,并横向对比其在东西方文明中的表现和模式,以及其对后来东西方发展的深远影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撰写《全球通史》的时候,同样将世界文明史划分为两个部分,以1500年为界,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在他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1500年前后,或者让我们更加明确一些,15-16世纪,为什么在众多学者的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在这段时期里,世界上究竟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5-16世纪,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世界性大航海活动,这次大航海以空前的规模和重大的地理大发现而闻名后世。首先,在1405-1433年间,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奉明朝皇帝之命,以弘扬国威为目的(也有寻找建文帝、发展贸易等其他说法),先后七次扬帆远航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开创了当时世界远洋航行的纪录。而后葡萄牙人将目光投到远洋上,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了多次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的航行探险,在马德拉、亚速尔、佛得角等群岛建立了深入大西洋探险的前哨阵地。而在这个世纪末,世界航海史上最具有重大意义的航海活动开始了。1492年到1502年间,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大力支持下,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而与此同时,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往印度的海上新航道。经历过千辛万苦,达·伽马终于成功抵达印度,成功开拓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线。

从这个时间段开始,人类的舞台终于从陆地上扩展到了海洋之上,而各个孤立隔绝的文明也终于开始了相互间的交汇。这其中有友好的贸易和交流,也有流满鲜血的暴力奴役和欲望。从美洲大陆以及其他殖民地源源不断流向欧洲大陆的财富和人力帮助欧洲国家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为它们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遥远的东方,郑和死后,中国人的

身影就消失在远洋上,“片板不许下海”,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将古老中国向外打开的大门慢慢闭上。封建王朝还在享用着最后的荣光与盛世繁华,但是在大洋的另一端新的科学技术文化已经在崛起,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引子就在这时候埋下了。

这次大航海所带来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交流等联系的规模与性质,世界市场的雏形就此形成。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性开拓性的历史突破,标志着人类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最早起步。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历史性的大航海中,东西方——西欧与中国——几乎是同时向大洋迈出了自己探索与征服的步伐,可以说在这个重大历史发展时机的把握上,中国甚至更先走了一步。但是为什么在后来发展中,中国却没有占到上风,或者可以说是与西方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呢?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我们必须先对西欧与中国在该时间段的航海活动发展趋向有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我们需要对欧洲文明以及中国文明的文明性格特点做出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把握。16世纪的法国曾出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热潮,即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如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 J.博丹便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该理论过于夸大了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形成尤其是其文明性格的塑造是有很大作用的。

欧洲大陆位于高纬度近北极的地区,由于濒临大西洋一侧地势过于平坦和低洼,来自极地和西风带的寒流可以大肆侵入,所以在早期,欧洲大陆的自然气候上并不具备大力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再加上欧洲自然地理轮廓破碎,总面积的1以上属于半岛和岛屿,其中半岛面积又占全洲面积的27%。众多的半岛和岛屿把欧洲大陆边缘的海洋分割成许多边缘海、内海和海湾,而欧洲本身的面积又不大,仅有1040万平方公里,这使得欧洲各国距离海洋都极近,加深了欧洲气候的海洋性,也加深了海洋对文明的影响。

欧洲大陆面积有限,资源又不充足,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大多缺乏自给自足自主发展的能力,让它们习惯于用国际贸易以及掠夺的手段来互相取长补短。因此欧洲很早就呈现出一种海洋文明、重商文明的特点。而欧洲众多林立小国与城邦,政权的反复快速更替,海陆贸易的繁荣以及战争的频繁等等让欧洲文明反复地经历动荡和动乱,这让它很早就体现出了一种外向的文明性格。

而位于东亚的中国则与欧洲大大不同。中国位于辽阔的亚洲大陆最东端,外部地理环境上十分安全或者说是易于隔离: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最高海拔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使得中国不像印度文明般长时间受到外族入侵的威胁,让中国文明一直比较有安全感,但是这种地理环境也使得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比较受到限制。而在内部地理环境上,中国拥有着极其辽阔的疆土,资源丰富物产丰盈,能够自给自足自主发展,又有长江、黄河两大河流滋养,两河流域内平原辽阔,没有显著的天然屏障划隔,极其适合农业大发展。而气候上,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有着“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常常能达到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的收获。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使得中国文明拥有一种更为稳定持久,相对内向封闭的文明特点。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之间不同的文明性格注定了在面对相同的历史机遇的时候,两方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更根本一点是,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对待商业上截然不同的态度。欧洲由于地理的限制和发展的需要,商业一直是其重要的社会支柱。所以在欧洲,资产阶级从一

开始就享有相当大的权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增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而在中国,士农工商,由于长期的儒家思想影响,商人阶层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即便他们握有巨大的社会财富,中国商人依然缺少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所以在嘉靖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颁布了禁海令的时候,这项政策立即得到了执行。正如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而为了了解东西方两种不同航海队伍的组织方式与任务,我们可以引用罗荣渠教授的一张图表。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哥伦布与达·伽马等人的航行主要是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品和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东方的香料与金银的需求刺激。随着经济贸易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渴望越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意大利人对于东方贸易的重重阻碍,直接与印度、中国等地直接发生贸易联系。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最直接有力的经济动力。而在政治上,西欧各王室奉行重商主义,以各种方式鼓励和支持人们出海探险是为了增加王室的金银收入以及壮大本国实力。欧洲封建式的领主经济结构大大限制了王室直接获取财富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对于开辟新航路,拓宽财源,发展贸易有着极大的兴趣。再加上那时传教士们对在海外传播基督教有着极其狂热的信仰和追求,这使得欧洲的大航海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而反观东方,郑和的船队受命于皇帝,航行的大笔财物与人力的支出都是依赖于国库,并不具有西欧航海家们的独立性。在中国封建王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中国人并不如西欧人一般有着如此狂热的对外贸易的需求和热情。郑和下西洋的动力与其说是经济上的,更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是为了确保海道畅通,弘扬国威,以期达到当初诸番来朝的盛况。而这样的航行,人力物力所耗之大不说,与当地进行的贸易也较少,多是以“朝贡”的形式来进行,即“厚往薄来”,以宣示大明的富强。所以与获利极大的西方大航海相比,中国的大航海为国库增加了极大的负担而非收益,造成了国库的亏空与大量财富的流失。而在政治上,一方面,明朝对海外持开放态度,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则严禁人员随意出海。试问,这样的政策,又怎么能够发展航海事业呢?

结论

海禁的政策对中国日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短期来看,这项政策能够防止倭寇的入侵,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但长期上,它阻断了中国对外交流贸易的步伐,使得民间兴旺的海上贸易力量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是牺牲了新兴的经济利益来服从传统的政治利益的一个弊大于利的做法。

欧洲的大航海开拓了欧洲人的眼界与认识,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使得他们的眼光从局限的欧洲放宽到了整个世界,从此开始了雄心勃勃向世界迈进的步伐。而中国的大航海,同样也获得了各种珍禽异兽,新奇物品,但是它只增长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满足了中国人的虚荣心,没有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与自傲封闭的心态。中国人依旧在封锁的眼界里去看待全新的辽阔世界。这着实是让人遗憾的一件事情。

在那个时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隔阂已经被打破,世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慢慢出现。在面对历史性的大机遇面前,我们不能退缩,只能迎头而上;不能封闭,只能开放交流。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如果不能跟上,就只能落后。由于原本的虚荣与自大,中国曾经被外面的世界狠狠地打败过。但是曾经的失败并不可怕,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明的大转折,让它涅槃重生,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走向现代文明。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而现代中国,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正如北京奥运会上曾经响起的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参考资料: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

3. 南炳文,《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纪念郑和远航开始600周年》,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篇三:看清时代,认识自己,读经典

看清时代,认识自己,读书!

这是这个民族最大的挑战,但不是没有应对之策,因为这也是有它自身演变的规律的,既然如此,那就有一个轨道支配着这个民族政治演进的进程,我们能够抓住这个规律与轨道,又何谈不在理性中迈向民主、法治、宪政的未来呢?

全民意识不是呼吁觉醒的,而是利益推动的,当这个体制下所推行的市场博弈的利益机制,导致大多数民众的比较利益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侵害时,还会麻木吗? 一、解释读书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这里的所谓读书肯定不是读教科书,因为即使不读书,那几本教科书也是要强迫你读的,至于为何说读教科书不是这里的读书,全在于那是规定动作,与完成任务无异,因此那不叫读书,可以叫做学习,学习那规定的知识与意识形态。然而,进入大学,就靠这完全规划好了的系列教科书,就能够成长为一个人才,尤其是人文社会类的人才?即使那理工科的也是需要人文素养的提升,而那理工科的系列教科书能够供给吗?大学教书也这么多年了,我是一直怀疑甚至不满的,因为它在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上是缺位的,在建立大学生系统、理性认知社会与人的知识体系上是误导的,在训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上是低效的。所以,这里的读书当然是指一个大学生,以上大学培养成自我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的人才为目的,以自我模塑为一个具有系统专业知识且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读书,那个读书就是读除教科书以外的书,

二、怎样读书

这里的读书着重于人文、社会类学生的读书,至于理工科学生的读书也是需要这样读书的,只是耗费的时间与读书的重心有些差别吧!

文科的大学生,总体而论需要在确立自己价值观(这也是读书的产物)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三大能力:认知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是第一位的,如何提高,大量读书,系统读书,多元化读书,是基本途径。无论哪个专业,要想立志有所作为,要想获得其与志向匹配的能力与水平,读书需要融汇贯通,多视角认知世界,应当形成一个历史、经济、政治、法律几大学科的系统读书方法,同时是原理与专著结合的递进。所以,提倡系统阅读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专著,形成个人完善的知识与理论体系,进而认清自己和社会,找到自我定位,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至于怎样读书,还是从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的逻辑逐步递进,只是读史不要像研究那样读,也不能急功近利,祈求几本书就能达到什么水平本身就是那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危害误导之一。这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先看历史才可以加深对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解,读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原理与专著有助于快捷、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与理论。当然,真正需要下功夫的还是阅读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论与知识,包括原理与专著,尤其是是经济学,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在于每个人都是利益主体,市场经济告诉了一个人是如何通过市场创造财富,又如何实现利益的,这个对于你认清今日社会与时代,尔后认清自己太重要了。

读史书形成了问题意识,再看专业教科书与专著,读书就是以运用为目的了,能够学以致用,学起来更有效果。例如,徐中约对于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复杂原因的分析,爆发后引发的后果的分析,这才是读史的要义。我的读史建议中没有要读中国传统史学专著的,多是当代史学大家写的那种历史,这一点大家要非常清楚,因为我是要大家建立历史观,而不是研究历史。不是要做学问的读史,所以不必看那种《史记》、《资治通鉴》之类。因此,那种一上大学就开列一大批经典专著,直接进入专著阅读范畴,我是不赞成的,这样的后果一是读不懂直接受到打击而放弃读书,二是扭曲心态而否定读书的价值。这是一家之言。

读书的效果需要检验,这个检验一是写读书笔记,二是与人交流、讨论,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我称之为积极读书,至于如何讨论与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写作锻炼写作能力,讨论锻炼表达能力。

读书,一般建议大一读史,大二读经济学,大三读政治学,大四读法学。不论你将来做学问还是做实务,都要具备系统而扎实的知识与理论基础,这个就需要系统掌握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论与知识基础,这是成就外王的,至于哲学、文学则主要是练就内圣的,我的书单里没有列。

基于以上思路形成了个书单,列出了基本入门书,这是形成认知系统性的基础工作。史学多些,其他书少些,这些史书读完了,领会了,再开始看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专著。

启蒙与培养人才是一个大学人文社会科教师的基本职责。基于此,自筹资金办了个明志读书会,以“成就天下”为宗旨,以“知行合一”为原则,指导学生系统读书,凡学生写的读书笔记都点评后反馈,每两周一次讨论会,一次讨论时政,一次讨论读书。几年来培养了一些学生,包括不同专业的学生,效果不错。现在,配合引导大学生读书,开了个公共微信平台(hustlms),宗旨:

从这里看清时代,设了几个栏目:周一、二,《醒时梁言》,主要我的文章,理论与政论的;周三,《书海悟道》,推出一篇我点评的学生写的读书笔记;周四,《智者看世》,转载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周五,《专著推荐》,介绍一本经典专著;周六、日,《人生杂感》,一段回忆或一个寄语。

这些年来,在读书的基础上,以现实为对象,不断教学与思考,写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论文60多篇,专著6部,但出版的仅3部,即《政治学》、法治的市场建构》、《梯度民主论》,《法治的市场建构》集中体现了鄙人的思想,一个国家的制度现代化通过产权私有基础上的经济市场化,推动政治民主化,最后达成国家与社会法治化,简称“制度四化”,当然最主要是揭示四化的逻辑运行过程。

三、基本书目

这是一个对于所有大学生都有参考意义的读书单,甚至所有公民也有借鉴意义,全民读书,这些书才是正道,且不是玄而又玄的儒释道或哲学宗教,只要愿意读都可读懂。

(一)史学

1、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2、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4、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5、吕思勉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6、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7、钱穆的《国史大纲》(可看简写本)

8、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美国与中国》

9、徐中约、蒋廷黻两个历史学家的《中国近代史》

10、李剑农的《百年中国政治史》

11、唐德刚的《晚晴七十年》(看简本)、《民国前十年》、《新中国三十年》、《袁氏当国》

12、杨小凯的《百年经济史》

13、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1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5、加亚尔、德尚等《欧洲史》

16、墨菲的《亚洲史》

17、马丁、瓦塞尔曼的《拉丁美洲史》

18、吉尔伯特的《美洲史》

19、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

(二)经济学

1、曼昆的《经济学》

2、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3、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4、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5、张培刚主编的《发展经济学》

6、张卫东的《新制度经济学》

7、科斯的《企业的性质》

8、诺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

8、柯武刚的《制度经济学》

9、科斯、阿尔钦、诺斯的《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10、萨克斯的《贫穷的终结》

(三)政治学

1、罗斯金的《政治科学》

2、海伍德的《政治学》

3、密尔的《代议制政府》、《论自由》

4、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

5、达尔的《民主及其批评者》

6、萨托利的《民主新论》

7、亨廷顿的《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8、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9、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0、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

11、古德若的《政治与行政》

(四)法学

1、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2、黛西的《西宪精义》

3、《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判例》

4、哈特的《法律的概念》

5、德沃金的《认真地看待权利》

6、弗里德曼的《法律制度》

7、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

8、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

9、丹灵的《法律的界碑》、《法律的训诫》、《法律的未来》、《最后的篇章》

10、梁木生的《法治的市场建构》

对于初学者(大一)的一个建议是,大家先看五本书: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吕思勉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吴晓波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都不厚,较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梁木生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一:读全球通史下有感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集大成者,他的《全球通史》自1966年出版以来,赞誉如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成为畅销不衰的全球史经典。此书分为上下两册,作为记述世界近现代史的史书,《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引领读者用全球的视野来打量整个世界。

书中鲜明地体现了他一生研究世界史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不要隔断历史传承一性一,二是必须将世界历史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认为,理解今日社会现象的关键就在于以全球的视角解读人类历史。因此,本书的整体一性一和现实一性一非常突出。整体一性一主要体现在书中所描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和想象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们都被恰如其分地置于一个统一的历史坐标之中进行分析,它们对现今世界的影响都得到了淋一漓尽致的体现。现实一性一则体现在其主张客观的、公正地去记述历史,因此,《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通过公正一性一、平等一性一的视角来探寻历史变迁的足迹。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中以公元1500年为界,将世界史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个是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个是西方崛起时的世界(公元1500--1763年);第三个是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年);第四个是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并在每一编的最后一章加进了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强调了历史的全球统一一性一,以及历史的可借鉴一性一。可见,无论是在编撰体例还是具体内容,作者都能站在一个全球的视野进行描述,克服了描述历史的狭隘一性一、民族一性一。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开篇便指出: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断不同。

通览本书的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从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到从世界历史看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从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到最后总结一性一的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无不彰显着作者的全球一性一、全局一性一视野,在每一章的启示中都能折射一出作者对历史的敬重以及对我们现状或者未来的深深关怀之情。有必要将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思考之花采撷下几朵,它们将有助于当下的人们体味现实与推测未来:事实上,今天的人们仍像旧石器时代最初的人来一样沉迷于对神秘事物的崇拜。他们墨守成规而简单化的解释,即使这种解释与事实不符也仍然如此。现在在第三世界中对所有外来模一式的幻灭感都在增长,这种幻灭导致了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陷入混乱。中国总理周恩来所称的天下大乱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好描述。卡尔马克思认为革命将会首先发生在工业化国家而不是殖民地。然而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恰好与马克思的预言相反。革命首先发生的地方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如今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前殖民地国家。因此可以说历史颠覆了马克思主义。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即使在今天,当科技的更新需要社会文化产生相应的变化时,这种抵抗也同样存在。不过科技变革基本上还是被接受和受欢迎的,因为它们一般都提高了生活水平;然而文化变更则引起了恐慌和抵抗,因为它威胁到了传统的、人们已经习惯的价值和实践。等等的这一些句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问题的思索。不禁联想到张老师所说的问题意识。作者也正是站在一个全人类的角度上,客观的描述了历史,并强调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固然的关系,从而达到透一视过去,关注现实,展望未来的目的。描述过去的事实,为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实为由今知古,以古鉴今也。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人对本书所探讨的更多是作者的全球史观,有人说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播火者,有人说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在面对历史、面对宇宙人生中的一位入戏的观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看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时,能感受到作者的全球史观,但更加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作者在书中传递着对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视之情。正如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评价说:《全球通史》给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沉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一精一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括可能一性一和选择的未来。所有民族的文化中都存在着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机制。文化是从历史发展中逐步产生的,体现了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机制。各种文化的价值观都在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的一团一结和生存服务。历史是根,传统是魂,如果我们不能汲取历史中的传统文化,不能以史明鉴,文化醒今,不能很好的培育民族文化养料,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便将会失去支撑,历史之根会在世界的演化中逐渐枯萎,失去生命力,传统之魂也会在世界的进程中走向分离,失去活力。

在看此书之前,我还看了由黄正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世界通史(现代卷),阅毕,感觉到是像历史教科书的阅读,并没有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的领悟,更没有感受到作者在强调文化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许是作者的写作方式的不同吧。但应该警醒的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文化每个人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任何威胁文化价值的东西都变得像威胁基本生存物质--比如食物和水--一样严重,因此人们极不愿意忍受任何对传统文化的重大更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也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注重文化在历史中的地位。虽然说文化在现实中没有并没有像政治、经济那样备受关注,但切忌不重视并不代表应该被忽视。轻视文化的重要,忽略文化的力量的人是不明智的,特别在现在所提倡的知识一性一社会中,文化是硬根基,只有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精一华,才能更好的早就人才,政治、经济也才能在一个和谐的、传统的社会中稳步发展。

世界现代史无疑使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新篇章。然而,人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历史不会终结。进入新世纪和新千年之际,世界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并未真正消除,旧时期的若干残余,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尚未销声匿迹,并仍然顽固地表现出来,旧的思维方式也仍然在影响着人们。而世纪之交全球化一浪一潮的加速发展,新的问题、新的危机和新的挑战又出现在人类面前。人类仍然需要在应对危机和挑战中除旧布新,不断的开拓前进。为此,人类不能不回顾自身走过的历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明得失。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世界现代史,不只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迎接当今和未来的挑战,开创美好的明天。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二:全球通史下读后感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文明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文明模一式论的方法,以文明为历史单位。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我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它对我们对我们如何应对和分析提一供了一个视角。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文明所取代,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己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大量讲述欧亚文明,斯塔夫先对欧亚大一陆作了整体分析接着对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进行说明。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文明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文明吧。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文明做了阐述。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文明和儒家文明。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文明在向近代化转变。其他文明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文明的传播伊斯兰教文明。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间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择皈依伊斯兰教。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通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而中国受儒家文明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相对于中国,曾经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一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基督教开辟了一条条新航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我们要学会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一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一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然而事物具有两面一性一,斯塔夫意识到现在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一性一,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现在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我们正在走向毁灭。我们也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为之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高下又岂能通过时间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灭亡呢?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三:全球通史读下后感

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一性一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一性一或全球一性一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一性一和全球一性一。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所以,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一精一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四:读全球通史下有感

先前,我对历史毫无兴趣可言,可正是母亲向我推荐了全球通史后,我逐渐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如初生的婴孩对一吮一吸母一乳一般的享受,我也渴求能从书中得到先前无法解答的奥秘。

—―题记

战争,一个充满血腥味的词眼,却在不知不觉中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知道,中国人向来渴望和平的生活,周恩来总理向世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腐败中的清政一府虽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却一次又一次地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一个又一个事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都是为了不挑一起战事,维护世界的和平,从而获得也许只是暂时平静的生活吗?但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为何必世界近代史晚了将近200年的根本原因。没有战争,何谓发展?

也许每一个人都渴望生活在如“世外桃源”版与世俗隔绝的地方,但若世界一直维持和平的状态,现代的人们也许只能过着原始人一般风餐露宿,衣不蔽体的生活了罢。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书中描述的“低生产率的部落社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虽说都是所谓古人脑海中所向往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净土,但是进步却是缓慢、微乎其微的,没有高产的农业知识,没有发达的生产技术,没有与外界交流得到进步的食物采集者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这一切会在战争后发生巨大的改变,战争的侵略会将更多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输入这片贫瘠的土地,滋养着土地上的人民,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但此时曾经所谓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净土已经荡然无存,得以保存的是一个先进的,与发达科技同步前进的高科技社会。所以说,人类需要战争,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和融合。

比起那些野心十足的西方民族,中国对于强抢豪夺似乎并不喜好,所以才有那么多被侵略的屈辱历史。国内的战争产生了朝代的更替,相对于古代人诗中悲怆的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现代人的眼光应该放得更加长远,不正是因为时代的变迁,更加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若没有过人的科技技术和武器技术,秦朝的全国统一从何而来?若不是共产一党一的深得民心,又怎能带领民众获得内战的胜利?由此可见,人们往往只能看见战场上的厮杀,却不知战争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和带给人民的益处。

当然,想要获得沙场中的凯旋也得拥有许多优势。

首先是国家的强盛,依靠国家中的人才发明出高科技的武器与他国作战,若他国所发明的武器强于你的国家,则他国的武器和技术强于你的国家,从而得到沿用,直到有更加强盛的国家凭借更加先进的武器和技术来取代。而这与动物世界中时代的变迁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一些鲁莽的匈奴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领土,满足了他们强盛的占有欲一望,但最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由于匈奴长期过着草牧民的生活,虽说没有先进的技术,却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并且凭借着地广人多而占领了我国的一部分土地,但对于我国当时的人民来说,草牧民的生活早已落后,却又不得不遵从新领主的发落,有些人就不甘心的从商人阶级退步为农民阶级,这一变化违背了社会的不断进步,所以在被占领后很短的时间内,这片土地便重新回到了故土。由此可见,战争的资本需要国力强盛,而不是仅仅凭借强健的体魄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

其次,虽说仅仅拥有强健的体魄无法治理好国家,但这也是在战争中得以存活下去的必要。战争不仅仅是对强身国力的一个筛选,更是对拥有强健体魄的人的筛选,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所要告诉人们的一样。而战争恰好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战争过后,只有抗战能力强的,体魄强健的人得以生存下来,而他们的后裔便会拥有良好的基因,使这个国家第一长时间的留存。

中华民族向来是追求和平的社会,但从诸多历史文献中所体现出能够维持领土统一的民族往往是拥有实力和人力的,而在中国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闭关自守无疑是将国家与其他国家阻断,使一些帝国主义国家认为有机可乘,便收买海关,以危害人民的低廉的鸦片来换取高昂的丝绸与茶叶,而在这大量损失财物和人民健康的双重蹂一躏背后,到底是什么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在“东亚病夫”的屈辱,国土被占领的残酷现实下,我们到底应该觉悟什么?是一味的去指责清政一府的腐败抑或是帝国侵略者的可恶?而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出发去思考,具体地说,就是闭关自守的策略上所产生的问题,人们只是在想着避免引起战争或事实人民丰衣足食的办法,殊不知早应取消闭关自守融入高科技的国家获得先进的知识来充实人民的生活,使其得到改善。而战争却是改变着的一种方法罢了,就像曾金被发达国家所占领的香港、台湾、澳门,现在的生活难道会比国家其他地区差吗?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战争的曲解,对于战争的恐惧和逃避,是对社会进步的累赘,而我们在学习中所得的体会应该也是相通的,我们不可能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的同时奢求取得进步,正所谓没有付出,哪有收获可言。人生有数不胜数的“战潮,而每当我们面对挑战时,不应有畏惧的心理,而是勇敢的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一次次的“战争”中完善自我,改掉以往不足之处,而这,便是战争的意义吧。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历史课。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着《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该书把世界历史分为

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今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不同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起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现在的中东地区,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现在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己的篱笆。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后来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

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他们通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通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大量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由于大量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工业得不到发展。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取代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后来居上。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面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美好的从前”。第二种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东西,“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恰好是清王朝与日本的写照。

恰如英国趁着欧洲大陆忙于战争,发展壮大。美国趁着英国陷入欧洲大陆的战火,取得独立,获得壮大。美国何以取得世界霸权?不是这只瞎猫碰到了欧洲内战的死耗子这么简单。美国在欧洲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础上形成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他脱胎于欧洲,并战胜了欧洲。

今天的世界,远未到达大同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目前远难谈得上乐观。是躲在传统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还是“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答案似乎不难理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读后感《小编推荐:《全球通史》读后感模板汇总五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全球通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关于《高中全球通史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高中全球通史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中全球通史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高考作文素材 New

        高考历届一百分优秀作文范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了解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

  • 端午节由来作文

        小学三年级端午节的由来作文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一晃眼,又是一个端午节来临,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

  • 狼国女王的读后感

        读狼国女王的收获和启发精选五篇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在阅读了狼国女王后,心中感慨万千,...

  • 高考作文素材

        时事热点事件素材大全高考作文三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


  • 狂人日记读后感

        关于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小学生读后感(5篇)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阅读《狂人日记》后受益匪浅...

  •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

        麦琪的礼物好词好句及感悟汇编(5篇)读后感是写阅读《麦琪的礼物》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麦琪的礼物》讲了...

  • 观守护解放西心得

        2022范文:观《守护解放西》的心得体会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

  • 暑假作文

        关于有趣的暑假作文300字小学三年级在炎热的暑假当中,相信有不少的趣事,有很多事情,在暑假当中,在遇到有趣的事情...


  • 小王子读后感100初中 Hot

        读后感精选:小王子读后感初中实用版(5篇)初中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仍然需要大人的细心引导。一日读书...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读后感 Hot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六篇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

  • 老人与海读后感 Hot

        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作文优秀汇编六篇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老人与海的阅...

  • 格林童话读后感 Hot

        读格林童话的心得和感悟二年级《格林童话》这一本书应该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吧?有一句话说的好,“在风雨中做个大...


  • 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Hot

        最新精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5篇)初中生就像笼中之鸟,只有放飞才能提供其广阔的天空。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书...

  • 幼师课外书读后感 Hot

        范文合集:课外书读后感模板合集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

  • 理想国读后感 Hot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通用8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我想您...

  • 天龙八部读后感 Hot

        小说天龙八部个人读书心得体会500字作文推荐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