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学生读后感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2-07-09 00:00:06 阅读数量:

读后感参考:我们仨读后感模板合集五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我们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读后感参考:我们仨读后感模板合集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我们仨》,此书是杨绛女士在2003年发表,那时杨绛女士的先生钱钟书先生离开已五年时间,爱女离开六年时间。杨绛女士将他们三人的平淡生活通过这本书,以快进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里行间里表达了杨绛女士对于丈夫于女儿的思念,对于他们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怀念。另一方面,通过写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生活唯有简简单单才是真,有了亲人的陪伴,才是幸福。

对于杨绛女士与钱钟书先生的崇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当时的乱世时代,他们博学多才,为我国文学界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对于我个人一直以来,我的文学功底特别不好。本就是个理科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文学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进步。所以,对于他们文学的写作我是不能从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阅读了《我们仨》,我深深的被他们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动。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两老爱女圆圆的博学多才,对父母的关心与体贴照顾。让我觉得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子能够拥有这样的才华,不愧是钱杨二老的爱女。此书值得多次阅读,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文学功底的人来说,阅读一遍,根本体会不到杨绛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义。

对于阅读后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只是通过书中内容知道,他们一家在面对生活痛苦的平静淡然,面对荣誉的低调。为人处世是那么的真诚,只求问心无愧,事实将就跟着自己的内心去走,在那个乱世中,他们的思想不被现实生活的残酷所左右。

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平凡的生活,体现出了他们生活的高贵。这种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羡慕的生活吧。对于一个文学作家,文学研究家用这样简单而朴白的文字写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进一步的说明杨绛他老的用心。既而,我们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出她老人家本要表达的本意。那让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吧。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先生希望能够拥有平静的生活,但是随着钱钟书的出名,这种平静的生活总是被打扰。她感叹: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三个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后只剩下作者一个人。杨绛先生感慨:世间万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要有多么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够有这样的领悟呢?语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于言表!

“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仨读后感【篇三】

《我们仨》是杨绛在晚年写成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朴实无华,读起来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而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这本书的附言了。家的意义在杨绛先生的徐徐倾诉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看附言,其后的文字有如一盘散沙。

附言只是讲了杨绛和女儿之间对钱锺书出行的种种看法,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语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这句话不错,我们身边有许多爱去等着去发现,考试时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大雨中,坚守在校门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顿早餐,这何尝不是亲情的体现呢?不要说我站在制高点评论,我承认我也有所偏颇,因为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浓的亲情,不需要任何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一个发现它的眼睛。我们最缺少的,正是发现它的眼睛。没有一个发现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给瞎子看有什么区别?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来读一读吧,让人世间多一双发现爱的眼睛。无论你是什么人,谁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因为只有你发现了爱,你才能感受到爱,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爱,无论什么形式。

亲情,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治愈一切伤痛的力量,没人知道它为什么有如此力量,但它确实有。所以,去感受亲情吧。

我们仨读后感【篇四】

近年,随着杨绛先生的离世,她作为钱钟书先生背后的女人,也渐渐为人所知,她写的书也成为了大家追捧的对像。这两天粗粗看完了她写的《我们仨》,总体感受就是这个家“温暖有趣”。家庭氛围的营造与女主人密不可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杨绛先生的大女人智慧和小女人情怀。她内心住着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一个男人,非常的丰富有趣。

一是注重生活的仪式感,有着少女心态,让生活变得有趣。这其实源于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书中描绘的大作家钱钟书一家的生活其实也是清贫的,辗转搬家、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常有,但他们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仍坚持早上和晚上饭后的“探险”——去走走没走过的`路,捡捡不同的石头;虽然清贫,但他们坚持养猫,和每一只猫都合影。尤其是他们全家参观动物园,杨先生描绘的“河马怕丑、远远地朝游客射尿”等场景,分别就是一个少女灵动的笔态,杨先生的灵魂该是多么的有趣呀!

二是对家人知冷知热,有着母爱情怀,让生活变得温暖。比如,书中描绘钱先生系鞋带左右不分,她就帮他系;女儿和先生分别住在北京城的两大医院,她就拖着八十多岁的身躯送汤汤水水,把一家人团在一起、装在心里,毫无怨言。字里行间都是她对这个家的爱意与柔情。

三是与丈夫共同进步,热爱学习,有着男人的独立与追求,让自身成为孩子的榜样。书中写道她家中有两张书桌,早饭过后两人便一人一张,伏案读书。这等举案齐眉的场景是给女儿最好的爱与学习的熏陶。

四是懂得示弱,注重仪表,让男人有一种存在感,让感情变得甜蜜。比如她怕走夜路,先生就让女儿在他不在的日子里照顾好妈妈;比如她喜欢睡懒觉,每天早饭先生都会做好。其实她很能干,但她一定会在某些方面留一些缺角,让先生补齐,让先生有存在感,这是一种女人的智慧。男人需要通过付出行动让女人满足来获得成就感,女人一定不能太能干,把男人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剥夺掉。再看她出现的照片,都是收拾得整洁优雅,美丽的外表永远是女人的武器。

另外,她也有着一些普通人的小心机,让我多次会心一笑。比如为了逃过开会这等无聊的事情,她不想做编内员工,只为清闲;比如为了省自己留学的钱,她以陪读的身份进行出国,吃穿用都和先生一起,省了一笔开支,开心得不得了。

大师其实也是普通人,有着人性的优点与弱点。只是她坚持不断向上向善,再加上大于常人的格局,所以才能让她在人生低谷时更坚强,在人生高潮时更冷静;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读过的书、经过的事、见过的人,以及自我的反思、沉淀和升华。

我们仨读后感【篇五】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已逝,只剩105岁的杨绛。她提笔写曾经、写来时的路,同时,也在寻觅归途。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她和钱钟书在相遇前,都未恋过他者。初遇,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婚后一起留学英、法两国。杨绛笔下的钱钟书有缺点有优点,但她一并接纳,他的优点到她那儿变得很可爱。比如,杨绛产女坐月子期间,钱钟书弄坏门锁等,不会修很着急,杨绛却没有想过这种事情应该男子去做,而是说:“我会修。”杨绛是位有大智慧的女子,她爱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去爱,没有任何计较。

书中,她提到自己与钱钟书有过争执,两人觉得争执也争不出什么来,就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己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男女关系中,不少人认为,要有一方妥协才会有“和谐”。但杨绛与钱钟书,他们认为彼此是平等的,无论是精神上、性别上还是物质上。

这种平等观念,在他们家,不仅体现在夫妻关系上,还体现在父女、母女关系上。《我们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对待女儿钱媛,杨绛和钱钟书从未把自己放在父母这一高位上,他们仨亦师、亦友、亦亲人。钱媛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杨绛说:“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而钱钟书出门前会嘱咐女儿照顾妈妈,而不是妈妈照顾女儿。

如今,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家,杨绛说:“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一百岁感言》里,杨绛说过:“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是的,杨绛在等,等他们仨重聚的那一天。

更多读后感范文扩展阅读

我们仨和《我们仨》


我们仨和《我们仨》
薄暮黄昏中,翻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如入芷兰之室。一件件别致温暖的平凡小事,一个个单纯温馨的生活点滴,让我的心充盈着一股莫名的感动、温暖与淡淡的忧伤。
这是一个让人仰止的精英家庭。爸爸钱钟书是 “博学鸿儒“,妈妈杨绛是戏剧家、翻译家、小说家,女儿钱媛是开创了英语“文体学“的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这也是个朴素干净、与世无争的家庭。靠着妈妈杨绛的精心主持,这个家充满了温情。房间总是干干净净,毛巾折得有棱有角。生活中的钱钟书总是“做错事”,这时,柔弱的杨先生就会像个女汉子似的对他说:“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

为了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学问,杨先生挑起全部的负累;在丈夫病重和女儿住院期间,她每天都去探望;丈夫不能进食,她就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丈夫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又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整理、发表丈夫的作品,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
然而,“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一九九七年,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钱钟书去世;“他们仨”从此失散了,只剩下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这真让人心疼,让人落寞,让人叹息……

“绮颖,吃饭啦!”妈在厨房里呼唤。出来只见爸已光着膀子坐在饭桌前喝汤。哈,我们仨!忽然想起钱媛的那句趣话“yeseat”,竟傻傻地笑了。又想起那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纵然世界冰冷,但只要有家,我们依然能淡定自然地迈过风尘雨雪,在平淡柔和的日子中尝到生活本该有的甜美与幸福。
此刻,夜微凉,屋外,华灯已上。屋里,我们仨在默默地喝汤。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五篇(精选)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1

多年以前我曾读过《杨绛文集》,当时很为杨绛先生的才情所折服。这次再次拜读《我们仨》,因为多了几年生活的经历,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悟。钱钟书曾夸夫人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两个“最”给我的触动颇深。“最才的女”,这个可以理解,杨绛先生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确实当得起才女之名。“最贤的妻”这个评价到底如何,就如同脚上穿的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穿的人最清楚。能得到相伴经年的丈夫如此评价,可见杨绛先生在家庭生活中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m./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杨绛先生讲了她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一家人几十年来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乖巧听话,体贴孝顺父母的阿瑗;看到了温柔细腻、一身才华的钱钟书;还看到了善良温柔、贤惠宽容的杨绛自己;更看到了一个温暖有爱、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这样一种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是如何营造和维持的呢?答案就是四个字:“求同存异”,即有共同的爱好,同时又能用大度包容彼此的不同。

杨绛先生一家三口都喜欢读书,这是他们共同的爱好。钱钟书自然不必说,他学贯中西,仅是读书笔记就有几个麻袋。钱钟书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管锥编》里面更是汇集了诸多文化的精髓。钱媛小时候被祖父称赞为“读书种子”。杨绛先生到晚年时还读书写作。所以,他们一家三口,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研究学问上。全家人寄情于书海,专注于学问。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这种朴素、单纯的生活方式,让无数人心生羡慕!

而“存异”最要紧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尊重上。杨绛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她给予钱钟书的生活态度,一直像是朋友一样:彼此欣赏,相互信任;亲切自然,让人如沐春风。别的不说,光是对丈夫的宽容体贴,就很值得世人学习。她爱钱锺书,也包容他的缺点,从不试图去改变他。后来相伴的63年岁月,她也是如此,从未拿任何家务事去烦过他。即便有麻烦,只要自己能解决掉的,都不会告诉他。她的爱促使她只分享幸福于他,烦恼尽交付自己,因为深知幸福分享会获得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两个人一起分担而变得更少。反之,常常会徒增焦虑和争执。这样的睿智和深情,是他们这个家庭最好的粘合剂。反观现在很多动不动就“离散”的家庭,缺的就是相互之间的宽容和尊重。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没有什么所谓一帆风顺的生活,只是需要我们学会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彼此欣赏和尊重,在苦痛中找到幸福。

从常人的角度看,杨绛先生晚年的经历,实际也是不幸。她先后遇到女儿与丈夫离世。这两位都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那么多值得回忆的幸福时光。“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人生总是在遇见和告别中循环,但告别后成长不期而遇,下一次将是更美好的遇见。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2

那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

终于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曾多次开始,又无数次放弃。不是内容无聊乏味,只是那繁体字一个比一个难认。终在下定决心,慢慢品读后,才有幸欣赏到所有内容。

杨绛,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事业,而她的丈夫钱钟书更是一代大文豪,无数佳作流传于世。我以为,这样一对伟大夫妻的生活注定是不平凡的,是轰轰烈烈的,每天都应该经历着平凡人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我错了,原来再辉煌的人生也是由点滴小事拼凑而成。

《我们仨》本是由先生一家三口共同创作的,可没等内容完成,世间就只留下了杨绛先生一人。都说夫妻间后离世的人是不幸的,因为要承受巨大的悲伤,但杨绛先生不仅经历了丧夫之痛,更感受到了丧子之疼。钟书走了,媛媛走了,只有先生一人了。但杨绛没有因此倒下,也没有固执地埋怨命运不公,而是拿起笔,用另一种方式思念着他们仨。

我羡慕先生一生快乐顺遂,遇到良人一辈子幸福,家境殷实不需要为生计操劳,名誉双收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笔浓墨重彩。初读文字,我惊叹于钟书杨绛的爱情,原来世间最动听的情话不是至死不渝,而是“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放心地做一个孩子。携手“探险”,一起遛弯,竟是两人最常干的事情。在彼此面前,他们褪下了文豪的光环,只是两个具体的人,即使没有昂贵的礼物,娇艳的鲜花,却有最纯粹真挚的感情。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女性,一辈子不会做饭,不会识路。某种意义上,她是何等的幸运,又何等的幸福。

先生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前的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功成名就,是流芳百世,是得到所有人的赞誉和肯定。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就有了新的感悟,其实平淡从不是贬义词,或许有人注定平凡,又或许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谛。越长大越喜欢祝福人平安顺遂。生活啊,都是自己的。与眼前人一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柴米油盐中感受时光的流淌,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直以来我都害怕离别,害怕再见,就再也不见。可世间哪有那么多永恒,如先生所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没有人能躲得过离别的苦楚,唯有学会接纳,才得以成长。生命会消逝,但回忆却可以永远停留,愿世间人在美好回忆里沉醉,而不深陷悲痛缅怀中无法自拔。

媛媛和钟书都走了,这世间只有杨绛先生一人了,他们仨走散了,他们的家没了,她一个人怀念他们仨。先生写道:“亡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3

第一次接触杨绛先生的文作,从翻开书页起,便是沉重的疼痛。

这是她的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享受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杨绛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失去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之所以羡慕,是因为感动,感动平凡的夫妻和女儿在一起过的闪闪发光的日子;之所以难过,是因为共鸣,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相互扶持着走过好远的路,最终要接受分离。

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全文的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那时钱锺书先生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躺在船上,睁开眼睛的时间越来越少;杨绛先生住在客栈,白天小心走过桥去看望丈夫;女儿钱媛此时也是一位老人了,奔波于学校和父母之间,体力慢慢不支,也病倒了。后来成了杨绛先生拖着年迈的身躯在女儿和丈夫之间照顾,最后回忆了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催人泪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己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生活,在牛津喜得爱女,直到199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去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这一部分记录了杨绛先生大半人生的故事,读来既有生活的乐趣,又有离别的哀痛。

90多岁的高龄,回忆离世的丈夫和女儿,杨绛先生并没有在书里写痛彻心扉的悲伤,反而是因为一些生活的细节而忍俊不禁,可正是这隐忍的克制,让我心痛不已。“陪他走的愈远,愈怕此生不见”。

杨绛先生对女儿钱媛的回忆,最让我动容的是这样一句:“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肠挂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寥寥数语说尽了一位母亲对女儿一生的爱与呵护,既是担心牵挂又是欢喜热闹,可如今,想再牵挂时人已不再,白发人送黑发人,隐隐作痛,言语难以表达。写到这,突然很想念自己的母亲。自从离开家乡赴渝读书,母亲的牵挂就没断过,白天询问天气,夜间担心睡眠,虽是难以见面,视频电话从未间断。隔着屏幕,隔着万水千山,总能看见母亲脸上隐隐的担忧,当然也有喜笑颜开的时候,那是看着自家女儿一切安好!

一家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化颠沛流离起起伏伏,钱锺书先生在沦陷区的上海发愿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是发愿之后仍然免不了时时的分离,直到后来让人肝肠寸断的死别。在杨绛先生笔下,那些生活中的各种艰难都化作了苦中作乐的快乐和感动。如今三人已在天堂相聚,希望天堂仍旧有一家人喜乐融融的笑声。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4

竟然像小学生一样开始写读后感大全了,零零散散的花了两天的时间,将杨绛的《我们仨》看完了。

以前也听过这本书,看见书名叫我们仨,总能想到些别的,比如大学时候的我们东北仨妞,电视剧中的很多以三姐妹为题材的电视剧。在图书馆看见这本书,就立马借来了,看了才知道,原来讲的是杨绛,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他们一家三口的一生的经过。

书分为三部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这一部就一页纸,作者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和钟书一同散步,钟书不见了,她很焦急的找,就醒来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讲真,看完了第二部仍没懂讲的是什么。杨绛说她做了一个梦,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一部中,钟书和女儿都已经离世,只剩下自己,写三个人一生的事迹;

刚开始的一部分里说:”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上边这几句是能总结全文的,但是最能总结全文的还是下面这一段: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的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才二十四岁的时候,和钟书结了婚就一起去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开始讲他们在牛津的点滴,吃住的细节,学习读书上的事情;后来去了法国巴黎大学求学;当时我就感慨,那些很厉害的人物,哪个不是年轻的时候去这学习,去那留学的,学成归来,多牛。

后来他们回国后,他们的女儿也一岁多了,当时是1938年,战乱时期,和家人一起生活,辗转于苏州、上海、无锡这些地方,讲述了在战争下他们的生活,后来,他们也有了些成就,但是也赶上了当时的各种运动,三反运动,五四运动还有许多政治运动,在那个背景下,他们的生活贫苦,日子过的也很艰难,后来又赶上“下乡”、文化大革命;他们在那样的背景下生活,日子过的确实艰难;然后后来文章就侧重的讲钱瑗的事情,他们一家学问都很深,三个人都很厉害;但是一生却也坎坷、艰难。

我现在的读书速度很快,有一些地方完全可以跳着读,这本书严格的算起来一天的时间不到,所以领悟的也不是很深刻,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很多厉害的人物都是喜欢读书的,嗜书如命,但是他们的一生也很波折坎坷,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就是好的坏的并存着。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5

记得看过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感觉百岁老人脑筋那么清楚,对人生的感悟确值得我们学习和体悟。这次在图书馆偶遇杨先生的《我们仨》,仍旧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拜读的。

这是一本小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人老了,爱做梦,担心心爱的人突然离开,杨先生把它叫做“长达万里的梦”。在丈夫和女儿弥留之际,杨老在女儿的搀扶下坚持每天去看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驿道。后来,女儿也病了,杨老每天在梦中惦记着女儿。“我每晚都做梦,每晚都在阿圆的病房里。”“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失去女儿的痛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无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当丈夫也离开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杨老说,“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如果前面两部给我们显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么从第三部开始,杨老开始回忆,以回忆来怀念。“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同到牛津大学求学。钱先生是一个一心钻研学问的人,按能力杨先生是不输钱先生的,但杨先生为了能和丈夫一起,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奖学金,钱先生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省吃俭用。求学期间,生下爱女钱媛。用钱先生评价杨先生的话“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做女博士……”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先生的语言十分精炼,是我所读白话文中少有的精致,很多平平常常的表述,却绝无一丝的拖泥带水。我不敢妄评杨先生是否绝代佳人,但杨先生的文章真的可以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来形容。读这样的书,哪怕叙述的是家长里短,也是一种享受,值得像品茶一样细细玩味。

“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这便是杨绛先生一家子。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m.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两位身处乱世的学者,是我国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研究家之一,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在这些名誉后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是如何对待生活,感受到了他们一家人朴实真挚的感情。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相继去世后,于96岁高龄之际写下的。全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以朴素的文字叙述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它的魅力不在于杨先生的学术底蕴,而在于其文字里透露出的家人间最真的爱,和最深的情。

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相爱至深,他们所铸造的爱情让人明白什么才是对的婚姻。两人趣味相投,一起读书探险,一起在假期远游,一起研究如何做饭做菜……他们互相讨论,各持异议,但从不求同。他们没有活跃的涉世心,少有聚会和外出,但在他们最普通的生活里,却藏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幸福,再因有书本相伴,他们的内心便变得丰盈。正如杨绛先生所言:“那段时间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

女儿钱媛的降生,更是给这个家庭带来无限的新乐趣。女儿自幼便是一个聪慧惹人爱的孩子,不仅聪明机灵,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经常语出惊人。平时大家都在玩耍,小女孩则醉心读书,因而也被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是钱钟书父亲心目中的“吾家读书种子”。一家三口抱成一团,像个温暖的小孤岛。没什么比他们这一家子更温馨自在了,三人亲密无间,如师如友。父母和女儿之间没什么矛盾和冲突,“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父亲和女儿自幼是“哥们”,一起玩闹,联合搞恶作剧跟妈妈开玩笑。母女也经常连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四种颜色。他们一家三人,最喜看书写字,出去吃个饭是在馆子里“看戏”,饭后出门散步是“探险”。

其实“我们仨”是一个家庭最基础的状态,原有夫妻二人,再添个孩子,无非如此。因此杨先生的家庭便是真的很平凡了,他们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甚至家中环境简陋到再多两三个客人就挤不下。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唯有一书一居足矣,只求有自己自足的精神世界。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仨”让人感动的原因之一。我们缺的从来都不是“三人世界”,而是“我们仨”这种纯粹、简单、朴素、和谐的日子,缺的是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生活态度。

读《我们仨》这本书,就犹如在树荫底下听杨绛先生将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生离死别的悲哀,却不见她撕心裂肺地描写。明明是深入心扉的的苦痛,却只看到她的克制。她的文字越是平实朴素,越是让人心疼,越是让人体会到弥漫在字里行间里的最真的爱与最深的怀念——妻子对丈夫的,和父母对女儿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在时间的洪流里,记住的会被遗忘,得到的会失去,铸造起来的可以被毁坏。然而却确实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比如爱与信念。

人会老、会死,功名利禄转眼成空,过往的一切如飞而去,即是握住了什么也不过是指间沙也不断地在流逝。唯有人类那些美好的感情、所坚守的信念,在与时间的对抗里,沧海遗珠。杨绛先生自然是痛的,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我们除了远望他们离去,让泪水反复将伤口磨砺成痂,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不如将记忆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光里,始终带着一颗细腻而懂得感恩的心,将悲伤平息,继续前行。(曹静雯)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

冲着这句话,和杨绛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早些年就买了这本《我们仨》,因为疫情不能出门走动,闲着也是闲着,读起了这本书。

买书时,想着杨绛写下这本随笔散文时,她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都已不再人世,内心同情这位孤寡老人。在这段将近二十年的时光里,她是怎么生活的?依靠曾经一家三口的美好回忆?依靠不停的看书,写作?我不知道。这一切也只是我的猜测。

现下,我当了母亲,我的宝宝刚好满一周岁,我也有了“我们仨”,读起这本书感慨竟多了起来。看着“他们仨”相聚相离,快乐又艰难的这一生的经历,不经意间,我也会想“我们仨”会是怎么样?

我的仔仔,未来,他会像圆圆一样爱看书吗?未来,他会调皮的让我气得牙痒痒吗?未来,他会是一个要强,努力工作的人吗?未来,他会求取一个怎样的女子共度一生?未来,他也扛着压力,负重前行吗?未来,还挺远的。但~未来~请走在我后面。

从小到大,看到的是奶奶、外婆比爷爷、外公活的长,听到的乡里乡外亦是女子比丈夫活的久,好似女子都更长寿,更幸运。可我却想活下来的才是最可怜的。活着不是更需要勇气吗?当我们都步入老年,颐养天年的时候,想,能不能让我先走。毕竟我知道自己不是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个看电视电影就会哭,泪点很低的人,到那时候我不得整日以泪洗面,委屈的要死要活了。

曾经,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只是一句古话。甚至大言不惭,年少轻狂,会觉得生命不过如此,若我发生意外,我会写封遗书,愿父母忘记了我,日后能开开心心的继续生活下去。可现在,我连想都不敢想,若自己是那个白发人。怕死,惜命,这是中年人的标配吧。

我想杨绛先生的内心一定很强大吧。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仔仔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想他会怎样度过他的一生?若是他不是读书的料,成绩不好,我会强迫他读书上进吗?若他并不想娶妻生子,过婚姻生活,我会天天催婚吗?若他并不能取得一番成就事业,我会心生怨愤吗?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此时此刻,这些都是假想的问题,现在如旁观者一样想的答案,未来会被啪啪打脸吧。当时当刻,我想我的仔仔不爱上学就不上学呗,但是我要告诉他学历的重要性,告诉他我曾幻想他能考去北大清华,不上学可以,但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得有一技之长,有立命之本。不想娶妻就不娶呗,但我要告诉他,另一半可遇而不可求,遇见的时候要勇敢追求,没有也没关系,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并想好未来养老的问题。有无成就那更是他自己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只希望他有一份养活他自己的工作,能够独立生活,现在的人,饿不死,冻不着,愿他还有能力追求他自己的梦想。既然我已知道一切都未必如愿以偿,只求我的仔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我的“我们仨”才开始一年。未来也愿如此吧。

最后再附上另一个最喜欢的句子。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麦穗)

我们仨读后感5篇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1)

潘虹

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仔仔细细读完后,我心里触动不止。书中从第一部我们两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都表达了杨绛女士对钱锺书先生和钱瑗女士的回忆,在这本书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说实话,刚看这本书我有点看不太懂。因为第一部分就是以杨绛先生做的梦开始,亦幻亦真、亦梦亦实,但是越往后看越能感动人。尤其是第三部,它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细细的回忆。从她和钱锺书先生新婚到去牛津的生活,再到女儿出生长大到最后女儿和先生的相继去世,娓娓道来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子。在书中也有他们的困苦生活,但是杨绛先生并没有在书中写那些让人悲痛的词句,和激烈的言语。整本书杨先生的笔触都是平缓的、温暖的、平静而柔和的表述。

整本书处处洋溢着对丈夫女儿的思念,即使她已经形单影只,和丈夫女儿阴阳相隔,但依旧能感受到杨绛先生即使生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甜美。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杨绛女士和丈夫钱锺书先生之间的感情,几十年的风雨路程相濡以沫。除了锺书有病的时候,早饭总是锺书做给我吃、怀孕后锺书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甚至插画里也有在他们年老时锺书和我我相互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的照片,等等。让人深深的体会到杨绛先生一家的幸福。

这样温情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是我们现在人们生活的追求。从古至今,爱情、亲情都是我们不变的话题。我们珍惜亲情,更向往爱情。尤其是对于现在刚步入结婚的我,更是向往他们这种生活中的爱情。它给予我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对于现在大多数年轻夫妻来说,喜欢轰轰烈烈,或者因为一些小事就不断争吵,来一决高低,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纵然有烦恼和忧虑但是我们要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对待。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坎坷,但是在我们老病相催,人到暮年时有一个家,有最亲近的人陪伴我们才是最幸福的。不管这幸福快乐是短是长、不管我们遇到的事是好的或者坏的,我们都要学会珍惜和感恩。正是因为有它们我们在年暮时才有可回忆的东西,是我们的一生。

珍惜身边人,感恩身边事。

我们仨读后感(2)

作者:陈晓雨

陈晓雨锦州市实验学校

读先生的《我们仨》,在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百般滋味。想必很多人都听过钱钟书的这句话,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说的就是我们的先生杨绛。

《我们仨》是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先生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原本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先生孑然一身,先生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无以言说。可是先生却总是乐观的,她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短短三个字,凝成一个家,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与故事。所以对先生来说,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文中精彩的句子实在太多,可是我最喜欢的却是三个字:不要紧。先生生圆圆的时候住在医院里,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很是愁苦,可是先生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就放心回家了。可是又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先生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深信不疑,可又把门轴弄坏了,先生还是说:不要紧,我会修。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先生对钟书的爱、包容,一句不要紧就成了钟书的定心丸,细细读来,竟是无限温情美好。

实在笨拙,说不出心里的话,唯有感谢,感谢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感谢先生,让我明白世间最温情的不过一个家字!谢谢先生!

我们仨读后感(3)

伍佑中学高二(6)班刘玲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炉旁打盹时,请翻开这本书《我们仨》。或许当初不能完全明白叶芝所作《当你年老时》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们仨》的最后一页,我明白了何做当你老了。

纵使老了,头发白了,翻开这本书,那是我们仨共同畅游在脑海里的回忆:幸福、充实、美满、和谐。

如今的杨绛只剩下只身一人,丈夫和女儿已离她远去。对于别人来说,或许他们是离开了,但对于杨绛来说,她一直在思念着我们仨,我们仨不过只是一时的别离。

我赞赏于杨绛夫妇间的相待如宾,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见,谁也不把谁的想法强加于人;我羡慕于杨绛夫妇对女儿的尊重,报考大学、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钱瑗个人的意愿;我向往于杨绛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钱瑗知道自己将离世时,也不忘叮嘱母亲照顾好身体。

而事实上,杨绛也的确做到了照顾好身体这一点。现已过百岁的杨绛依旧健康的独自生活着。我想,这与她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剩下一个人,她也曾感慨过自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她却认为她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充实,也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杨绛一家很朴素,朴素到让人羡慕不已。我们仨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夫妇共同面对,困难就不复困难;同时又有着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涩艰难的事似乎都可变得甜润。

杨绛一家何尝不是现如今各家各户的写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寻常的遇合。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眼前似乎又出现双鬓花白的杨绛正打开书回忆着我们仨的故事

我们仨读后感(4)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这句话杨绛先生写在书的末尾,也是全书中最让人动情的地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我们仨》这本书的,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我翻开这本书,一下子被杨绛先生那简单而朴白的文字吸引,杨老用很浅显的文字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把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以爱做线串起来,串成了一条项链,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

杨绛先生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仿佛世上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先生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我这里却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世入了人生的化境,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我喜欢杨绛先生同钱老相处的云淡风轻,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读完之后,让我久久不能放下,更是想起了我的家人。我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小镇,在那个不发达的小镇里,物质方面并不是很富裕,但我承载了家里父母全部的爱。我的父母都是普通而又平凡的工薪阶层,喜欢读书的妈妈因为家中传统观念,只读到了中专毕业。因此,我是妈妈全部的理想。而爸爸则坚持中庸之道,所以我是幸运的。我有一个唱黑脸的妈妈,更有一个唱红脸的爸爸。小学时,因为粗心大意算错题时,因为顽皮成绩没考好时,因为贪玩忘记背诵课文时,总是偷偷找爸爸签字,爸爸只会说下次要注意千万不要再让妈妈生气了。

我的爸爸是我小时候最有力的臂膀,每天上学我们父女两都会在楼下吃一碗豆腐脑,然后爸爸用他那辆老式的二八自行车载着我去学校,到现在脑子里还有自行车咯吱咯吱的响声,每逢下雨,爸爸就会用一个军用的雨衣盖住我,等到学校时,爸爸的全身都湿透了。那时的爸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仿佛世上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他,每每爸爸对一件事侃侃而谈时,我都用崇拜的眼神看着爸爸,我想,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像爸爸那样。

伴随着长大,和父亲的交流越来越少。后来,我考到了西安,在这个古老而喧闹的城市一待就是十年,我慢慢地适应了新的生活,慢慢地在这座城市扎了根,却开始愈发的想念那个静谧的小镇和那个在我眼中无所不能的爸爸。

直到去年结婚,父亲搀着我走向婚姻的殿堂,忽然发现原来所向无敌的父亲不知何时已弯了腰,头发也开始变少,在陌生的地方会紧张,会不知所措,会依赖我。父母老了,岁月流逝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未来是无法预知的,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所以要从现在开始,能爱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爱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电话,一顿饭,一次按摩。因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拥有就是珍惜,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

书中的杨绛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是,他们仨的意义,我想也是一个家庭的意义。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至而立之年,再看《我们仨》,杨绛先生的文字朴实中透着温暖,就像一股热流缓缓冲撞在心上,看着别人家的日子,想着自己家的生活,许多已经忘记了的小细节会重新想起来。这是我心向往的。读完《我们仨》,改变了我对待家人、朋友的态度,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生活,用更积极更坦然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生活是为了遇见美好,有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左右,那就只能对上天赐予我们的一切欣然的照单全收,并用心好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杨绛先生让我学会了要学会用心生活,要学会付出爱,这样也才能感受爱。

我们仨读后感(5)

闲来无事,便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都快有一个月了吧,才想写一篇读后感,我发现我有个很有趣的特点,每次看完一本书都会放下,带有时间回味的时候,才会试着拿起笔,将自己的所得写下来,但整本书的内容能够记住的已经不多了,别有趣味,也算一种不求甚解吧。

很喜欢《我们仨》,从分离开始说起,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去,前文看的有些不太懂,但到了后面的记叙部分便自然明白了。

这也是我一度的向往的生活,一辈子,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不必为那名利奔波所累,简单的小生活,简单的一家人,不必富贵显达,只求平平淡淡的一生,守着自己的小幸福,当然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文学成就注定不会一辈子的平凡,但他追求的便是简单、平凡、幸福的生活,我想到了陶渊明先生。

他们便全市了我理想中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生离死别的峰回路转,只有相伴一生,钱钟书说,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于是他们做到了,没有一次的吵闹,哪怕相隔两地心中的牵挂从曾断过,现在或许快餐文化比较盛行吧,爱情哪有电视剧中的海誓山盟,往往平平淡淡才是真,而我也在等愿意陪伴我一生的那个人。

对于家的思考,曾经搬过一次家,搬出了破旧的老平房,有了一幢新的农村里的小洋房却总是有些不习惯,不知道少了什么,后来引发了对家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家和房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家一个字带有一种体温,房子只在纸面上没有任何温度,我觉得有心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所在的地方便是家,或许有一天会有一个人走过我的生活,我们也会有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我会又多一个家,多一个归宿。

从此要往平淡生活里去,往幸福岁月里去

《我们仨》读后感


这个月读的东西很凌乱,想描述这个过程,权当交上作业。我总不在步调,2月份轮值主席推荐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因为已经读过,所以当月果断放弃。当年读的时候我父母刚过世,却能读之泰然。记得其中冗长的开篇,是一个压仰的梦魇,暗合着末亡人陪伴至亲走向死亡的过程,而述说又极为冷静和克制,没有煽情点,刚丧失双亲的我,正在潜心炼就心如止水无风无浪无涟漪的境界,不想用什么轻易打动自己。

无论对这本书有怎样的热评,深不以为然,认为无非是书商在拿着杨先生一家的生世说事。后来读到读书群中赵丹当月的书评,目光曾为之停留。一个周末的晚上,走进了不二书咖的读书会,读的正是《我们仨》,不二群主山妮和慢读群主慢慢为大家倾情推荐。无矫情、不文艺!至此,线上有不忘初心读书群,线下有慢慢读原著读书会,一帮现实中的人,脱掉媚俗的身份,努力呆在一起,线上或线下附弄风雅,缔造文青心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桃花源。

于是,有了机会再读《我们仨》,此时,父母已过世8年,杨先生105岁,我已年过不惑而知天命,唏嘘时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恰好验证自己是否真练就了坐看云起宠辱不惊的金刚之身。在刻意地客观理性的阅读中,却突然读出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潜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感觉杨先生是在用文字和追忆做自我疗愈,而我不也是在用对现实的逃避和拒绝在做创伤疗愈,始终不肯承认生与死的距离,内在的小孩不愿成长,坚守地停留在过去,在那个记忆中完整的家里,我的角色分工只是父母最小的女儿,仅此而已。杨绛先生也如此,更愿意沉溺在她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里。能找到感同身受的点,我如释重负地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伪装,重新读懂她,像晚辈陪伴着一个老人,听她指指点点地唠叨过往,比如,从前的日子如何如何,生活是这样那样,还有曾经的那些人......老人虽然神色安祥,但仍会压抑地数度哽咽、恍恍惚惚中疲惫而悲凉,一旦激起美好的回忆,就会一心调动所有的感观沉缅在过去,而她提到的无数人和事早已是可怜河定无边骨,我默默地依偎着她,不时点头欢喜、低头啜泣、摇头叹息,保持了同频,哪怕明知道她是在躲闪着作选择性的遗忘,同时,对文中欲言又止的事件、一笔带过的人物,来了考据的兴趣,于是读书会成了民国八卦会。话题杂碎,比如,文中只提了一次的赵萝蕤,先比较一下作为校花,她、林徽因和杨绛谁更漂亮,再八卦钱钟书是否暗恋过她,又引申到太太客厅事件后林徽因和冰心的反目,还有赵萝蕤的丈夫陈梦家和钱钟书之间,两大才子互相的不服和调侃,刚感叹好一个江南才子钱钟书、上虞诗人陈梦家,又从陈梦家历经几次政治运动难逃命运的劫数最后惨烈而死,谈到钱和杨还算是侥幸和他们行为处事的风格,以及有所争议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试图从一些文章和史实中找到因果,杨绛说过,回国前读的书很杂,也读过很多苏联的书,这话就此打住,不再多说,背后的深意是什么?而文中在另一处提到的盛澄华,只描述了和他家交往的密切,如果单从字面上的描述来理解,只是一些家长里短的过往,略作考证,盛澄华早在回国前已经在国际上极有份量,是研究纪德的专家(法国人纪德和罗曼.罗兰,曾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高度礼遇,应邀到苏联访问,斯大林亲自接待,回国后根据所见所闻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了《从苏联归来》,被视为背叛),同在异国他乡,又是推心置腹的朋友,一起揣想回国后的生活和个人角色的定位,想来,思想上会互相有所影响。而杨先生在她96岁写就的另一

本书《走到人生边上》,更直白地阐述她的三观,由此可见,决意回国只是不想在外仰人鼻息,早就知道苏联体制中有一种存在感叫坐冷板凳,无疑成为最明智的人生选择。我们传统文化中向来倡导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儒家思想,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而钱和杨宁愿躲进小屋成一统,更像是闲云野鹤般的道家,哪怕是钱进入了毛泽东思想编译组,被喻为南书房行走,内心仍处之淡然,不以为喜,并更加离群索居。这是他们的选择,从结果上来看,无疑相对合理!

重读《我们仨》战线拉的很长,仅举此一例,是因为别样的阅读体验,相比感情上的同频,有了一点点考证和索引,在小事件中寻找历史的大背景,虽然只是皮毛。还有,这个月受群主强大气场的影响,上半个月读了《蒋勋说红楼》1-3册,下半个月读了《阿弥陀佛么么哒》(群主书评在先,不敢拾人牙慧),提前读了4月份的《皮囊》(以此支持自己,不剧透),在读的有《民国纪事》,着手要读的钱钟书文集《写在人生边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还参加了一次木心作品研讨会,在一片集体沉默中,我举起了单薄的手,虽然仅读过一本《温莎墓园日记》。絮絮叨叨地说了那么多,想起群主的感叹,没想到一个纯文艺的装B群,竟然能走到这一天,甚至还没解散!想起不二书咖的每个周末,一本书、几个人,只是想做点喜欢的事,取悦自己!想起以朝圣般的心情去赴木心之约,书友用欣喜的眼神,默默地传递,看,我们的城市也有了木心!想起曾经策划的芝罘湾畔.一城书香,600多老人、孩子、学生、行人,虔诚地举起了手中的书,在镜头前定格!慢慢地、慢慢地发现,很多梦原来都可以实现。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三篇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的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三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我们仨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我们仨读后感2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仨读后感3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在古驿道上失散,离别,如文中描写:“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而文中一段对爱国的理解:“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爱国的我,被文字中所迸发的力量震撼,那种出自灵魂的震撼,这就是真正的爱国。

人间没有永远,钱氏夫妇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了。只是他们让很多人羡慕,一生相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遥想?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杨绛、钱锺书和钱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个梦开头,第二部分是一个亦真亦假的梦,钱先生生病,圆圆生病,杨绛奔波在老伴和爱女之间,最后圆圆先走了,钱先生也走了,“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实的故事,讲述了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工作,爱女出生直至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世的人生历程。

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到英国留学,后又回国,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把平淡的生活当作是“探险“,在”探险“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没有主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交流什么,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夫妻。

爱女圆圆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圆圆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生活很乐观,喜欢“格物致知“的观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袄,重病期间,都不忘叮嘱妈妈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声笑语,有趣味。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句平实的话语,却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现在的人们都太忙碌了,不断的追求想要的,却忽视了平淡的美丽。我们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没有认认真真的体会身边人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我们仨读后感


【篇一:我们仨读后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二: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篇三:我们仨读后感作文】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四:我们仨读后感】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篇五:我们仨读后感】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篇六: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篇七:《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率地讲,知之甚少。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动。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通篇中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读着文字,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浮现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驿道上,我来来回回穿梭于客栈与寓所之间,步履蹒跚、一脚一脚走进又走出万里长梦。当女儿阿媛住院一年无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读这样的文字,感同身受,泪流心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生死两隔,刻骨之痛!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追叙我们仨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回忆我们仨相互温暖着共同走过的一幕幕之前,作者向我们道出了家的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他们在面临种种困境与苦难时依然保持着与日月同辉的人格魅力

三里河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它不是归途。归途是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

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寻觅的归途在哪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够了。

【篇八:我们仨读后感】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篇九:我们仨读后感】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篇十:我们仨读后感】

如果不是小米妈妈的推荐,成妈很难想到去读杨绛的这本《我们仨》,甚至连杨绛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成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此书,很是为他们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动,也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仍工作的态度落泪,为互爱的一家人失散而悲伤。

杨绛是钱钟书老先生的爱人,钱钟书是《围城》的作者,他们唯一的爱女名钱瑗。此书是杨绛老先生于九十多岁后怀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书中描述了她们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却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同时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描写一家三人的品质,但字里行间及一生事迹却透露着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品格。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是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好时机,几百年才一遇。我们处在这样的好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经许下的愿,为社会贡献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区资助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但总是为生活中各种杂事缠绕和困扰,将那些心愿抛诸脑后了。等成成大点要去实施了,带着他去去落后地区,体验当地的生活,让他明白他是幸福快乐的。

看完了《我们仨》,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一条,不要抱怨。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相信《读后感参考:我们仨读后感模板合集五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学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关于《《我们仨》学生读后感》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我们仨》学生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仨》学生读后感》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浮生六记读后感 New

        中学生读《浮生六记》感想范文800字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

  • 超越自我高中作文

        超越自我优秀作文500字高中(通用3篇)成功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也许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 汪曾祺读后感

        优秀满分作文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读后感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对于网络推荐阅读汪曾祺读本,相信您在...

  • 形容入秋的句子

        述说自己秋日心境或喜或悲的佳句【分享】入秋后的景色,劳绩的季候,金黄的季候。入秋从来不管每个人对它的评价,年复...


  • 哈佛家训真实感悟

        精心挑选的几篇优质读哈佛家训有感分享《哈佛家训》给我们的启迪是: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所以说,哪有什么一...

  • 苏炳添给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

        苏炳添拼搏精神给青年人的启示作文苏炳添,是在奥运会跑道上百战封神的中国男神,他使我们了解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

  • 夏洛的网读后感

        读完夏洛的网的感想和启发大全五篇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在阅读了夏洛的网后,心中感慨万千...

  • 青铜葵花读后感

        青铜葵花里的好词好句好段和感悟集锦(5篇)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当不同的人在看完青铜葵花后...


  • 小王子读后感100初中 Hot

        读后感精选:小王子读后感初中实用版(5篇)初中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仍然需要大人的细心引导。一日读书...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读后感 Hot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六篇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

  • 老人与海读后感 Hot

        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作文优秀汇编六篇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老人与海的阅...

  • 格林童话读后感 Hot

        读格林童话的心得和感悟二年级《格林童话》这一本书应该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吧?有一句话说的好,“在风雨中做个大...


  • 幼师课外书读后感 Hot

        范文合集:课外书读后感模板合集五篇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

  • 绿野仙踪读后感范文 Hot

        范文收藏:绿野仙踪读后感一篇dHB100.cOM这本书讲的是: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叫多萝西,带着房子被一阵龙卷风,吹到...

  •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 Hot

        用于读后感里表达自己想法的经典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古诗文,作为承我国载文化价值的艺术瑰宝,值...

  • 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 Hot

        涵养极高深度很深的金句示例五十七条用善意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话,会让世界单纯美好容易。世界如此之大,我却能幸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