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400字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2-08-08 21:00:37 阅读数量:

最新读书心得: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万能版五篇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最新读书心得: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万能版五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一)

《银河帝国基地》讲了一个敲冰求火的问题:如何通过银河系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人类在小小行星上(他们称地球)生活了十多万年久,建立两百多个行政区域(他们称国家)。在地球上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带着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将银河系卷入星际战国时代。直至银河统一为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帝国——银河帝国。在银河帝国建国后120xx年,哈里·谢顿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用数学公式推演人类的未来。在帝国走向衰亡期间,谢顿预见银河将经历三万年黑暗。他集合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基地,期望它成为人类的希望。然而帝国衰微,基地被强邻包围。人类面临抉择:受控制?还是奋战?

前三次谢顿危机都是由某位领导而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马洛的行商没有出现,而是继续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历史是否改变?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出现,让基地度过危机。用书中的话来说:我们盲目信仰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造历史。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淹没,使他成为历史的傀儡。这些尝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继续向前推进,虽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

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竟如此一文不值?千万人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操控的戏剧?那我们人类的个体,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二)

作为科幻小说家排行第一的阿西莫夫,他在作品中制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现已修订为四大定律)至今仍为科学界所用。他笔下的作品归为三个系列,其中以银河帝国系列最为科幻迷熟知。此次再版,必须收藏!

话说,刚一入手此书我就迫不及待开读,在阅读中体会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柳暗花明的转机,在千钧一发、绝处逢生时所彰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智慧及魄力,都不由得让你欲罢不能,大有一气读完地欲望。从宗教统治到贸易行商统治,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预示着现实中人类社会集团的演变过程。

掩卷回味,偷笑中惊觉此书乃是披着科幻外衣的一部政治小说呀,书中提到的那些政治手腕和外交手段时至今日依旧可圈可点!忽然间,我很期待银河帝国系列能够拍成电影,那绝对是不亚于星战系列和星际系列的荡气回肠的大作。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三)

《银河帝国》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艾萨克,是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书里宏达而完整的世界让人惊叹不已。

在许多年以后,地球的大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所需,人民开始迁移到银河系中的其他星球,人类迅速统一了银河系,创造了强大的银河帝国。而帝国渐渐衰败,整个银河将陷入长时间的蛮荒时期,伟大的心理学家哈里谢顿已经预知了未来的一切,于是开始了为期几百年的神秘计划……

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银河帝国》里的出场人物很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盖尔、勇于创新的哈定、机智勇敢马洛,还有贪婪的领袖、无能的皇帝,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在神态和语言描写时,作者喜欢用夸张的修辞,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要都要溢出书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但破坏力却非常巨大,他们毁掉一颗又一颗星球。我不禁觉得人类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万恶之源,他们破坏了生态平衡,让动物植物无家可归,他们在残害了其他生物后,又要通过杀人、抢劫直至战争的方式去互相残害。

然而幸运的是,人类之中仍然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整个银河系。正因为有了他们,也许许多年后银河不会变得像书中写得那般衰落吧!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四)

第七部读到三分之二,看到崔维兹在银河内各个星系间做超空间迁跃的情节,与谢顿当年为建立心理学史而在川陀各个地区流亡的情景如此相似之时,心念一动,这背后的策划与推动应该是同一个人吧,果然再翻过几章,存活了两万年的机器人丹尼尔再次出现了。

阅读时的窃喜就在此,以为自己看穿了玄机时的那点点得意。

写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银河帝国》系列,于今看来,更像是探讨生命形态与社会结构的书。从大的方面而言,在银河系两千五百万个住人行星间曾经存在或可能建成的社会模式,大致有三:

一是以皇帝世袭专制来统御银河,但在书的开篇这旧日帝国就已走向没落衰亡了。

第二是谢顿计划所设立联合帝国,由第一基地创建的市长议会制来引领科技文明,由第二基地微控心灵来确保人类的和平,但在谢顿计划开启五百年后第一基地的自尊心已不容许第二基地的控制与影响,两个基地的冲突不可避免。

第三则是由机器人丹尼尔所创造的盖娅文明,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生命共同体,共享生命的智慧与愉悦,只不过山川大地分享到的意识少一些,而草木虫鱼次之,最高级的分享者与主导者依旧是人类,但彼此和谐共存,达到生态的最大优化。而来自基地的崔维兹依然怀疑和抗拒这种生命共享方式,因为共同体的介入会破坏个体的意志独立与精神自由。

就这样,人类创造机器人,而机器人又创造了新的人类文明。

从小的社会形态讲,仅仅帝都川陀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星也存在不同的社会模式:如麦曲生地区的宗教统治,恪守男尊女卑等级制度以及各种严苛的戒律;达尔则贫富分化并疏离敌视,底层贫民窟野蛮无序;川陀南极的卫荷区历代旁系继承人对帝国皇权的觊觎;而九九派以追求平等为号召,暗中破坏帝国设施和秩序,推动民众的不满情绪,利用民意来谋求私权……这些社会形态的原型,在地球当下历史中都能找到对应。不过和阅读《三体》不同的经验感受,就是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建立在人性自私极恶的基础上,对未来绝望。而在《帝国》中虽然时有危机,却始终对人类发展保有信心;科幻的触须无论如何延展,但核心的价值依然稳健。

只是,这七本书,前三部干练简洁,到第五部和第六部则繁复拖沓,人物情绪也显得无甚必要。大概开始写作的六十年代,只是为自己兴趣而创作,到八十年代应出版社邀约规定字数而作,就难免有应时之虚了。

说到盖娅星系共同体的设想时,初觉不可思议,但细想也未必没有依据。

每次爬山的时候,我总是会将手按住某处岩壁,敛息屏气,仿佛能感应山之呼吸,能洞察太古时代的黑暗与沉寂。这自然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但那种仿佛能融入混沌之中的刹那忘我,确是一种很澄宁的享受。或者世人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感受,而有瑜伽有禅定有坐忘,而求与万化冥合。再有,如古人对于书籍的迷恋,今人对于网络的依赖,都好像是要寻求文化的认同与共享,而盖亚的生命共同体,只不过是将它活化罢了。我们在同一个星球上呼吸生存,化干戈为玉帛,是人类群体的共同追求;只是作为个体,我们如何能敞开胸怀,与世界分享自己最私密的感受呢?

昨日夜半,看完银河七部。某种意义上,这个暑假,也随之结束了。许久没有这样废寝忘食,虽然不务正业。可是,白日的困意就是浓茶也打发不了了。到底不是年轻时候,夜读金庸古龙二三点,早起一样精神抖擞,岁月不饶人,一戒。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五)

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阿西莫夫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恶。

从人类出现文明的那一天开始,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建立了千百个帝国几立在不同的时代。一切都在发展着,惟有人性不变的丑恶。

当社会风雨飘摇,这个帝国银河快要崩溃的时刻,人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蜗牛那样缩进了壳中,或者出手去伤害他人,打碎他人的“壳”,但他们并不知道,总会有比自己更加强大和更加卑鄙的人来打碎自己的壳。这就像清朝之后动荡不安的民国,文明的发展就这样被按了停止键。“大鱼吃鱼,小鱼吃虾米”的这条铁律才是永恒不作文变的。

人们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和“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他们像一盘散沙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水出现把他们“粘合”起来。

就会这个极其危急,关乎人类命运的时刻。谢顿出现了,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尽管只是一丝渺茫的曙光。

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团结起来,只有两个基地里的人们在孤独地支撑着银河帝国。

人们还是像从前那样,像那些千百万年前的人一样,自私、贪婪。其实在罗马、奥斯曼和蒙古这些帝国的身上都有着银河帝国的影子,人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阿西莫夫看见了。可人们何时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让人性成为“永恒的美丽”。

更多读后感范文编辑推荐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悟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不知道你在看完《基地》之后的感悟是什么?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悟”,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悟【篇一】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悟【篇二】

《基地》一书被世界的读者誉为永恒的科幻经典。它主要从基地的创建、崛起、扩张写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超前思想细品全书,我感叹作者对未来世界独到的见解,也对基地产生了自我想法。

我认为,基地的创建就是原于银河帝国的衰败。银河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度,之所以会灭亡,还是因为人类永远无法磨灭的愚昧与贪婪。一开始,人类带着他们的智慧与良知,登上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在那建造起了高科技的社会。可他们的后代也正是因为未来世界的先进与舒适,而变得十分贪婪、愚昧,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学习,传颂未来世界强大的科技,越来越多的高能科技也逐渐失传,导致未来世界,也就是银河帝国退化。书中的主人公哈里·谢顿,也就是因这一原因,想要编出《银河百科全书》,来保留银河帝国的先进科技,也致减缓帝国退化所造成的后果。

想通过这节书警示读者及现在的整个社会,不要步银河帝国的后尘。所以,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世界的每一人都应该时刻了解当代的科技,积极参与科技发展的工程,及学习、认识科学,这样才不会使人类流传多年的科技文化白白流失。

而且,我也希望我们现在的社会能快速的发展、创新,变得跟银河帝国一样繁荣、强盛。当然,这也要靠我们所有人对科技的追求热爱,以及对高科技未来无尽的期盼。因此,和呼吁所有人无论地何时,都要抱着一个乐观、进步的态度去展望未来,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或过去,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并且,与此同时,也人付诸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参与到学习,发展的行列之中去。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悟【篇三】

自从美国埃隆马斯克把一辆红色的特斯拉跑车用火箭送上了太空之后,关于跑车上的一切都备受关注。跑车上携带的一套《银河帝国》在各大书店和网站大卖,自媒体上热闹的宣传和群友们的大力推荐,我也把这套书放入了自己的书架上。

阿西莫夫的这套《银河帝国》让埃隆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移民火星的计划埋下种子。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了这套书,学校也提倡阅读此类的科幻小说,从而激发小孩子探索宇宙的兴趣。也许下一个世纪会有很多埃隆这样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开拓外太空,让子孙后代在银河的另一端找到怡居的美丽星球。

如果不是这套书被送到太空去,如果不是太多的人推荐这套书,在看了第一章之后,这本书就会被我扔了。看了太多现代争霸宇宙的网络小说,这本书的构思对我来说谈不上新颖。

银河帝国的腐朽,一群谢顿的信仰者在银河的一端建立了一个基地。基地如同一棵小树,经历风吹雨打,茁壮的成长。总共经历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

与现在网络小说一个的区别是,精神领袖谢顿已经死了。而现代小说当中,往往都是一个苦哈哈的少年,从小奋斗,踩着各种狗屎运,带领着自己的基地壮大,称霸银河,称霸宇宙乃至平行宇宙。

与现代网络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基地这本书好短啊。我只花了两天,竟然看完了。也许是因为我只看了其中的一本,而整个银河帝国有几十本。总觉得基地的情节发展太快了,30年50年75年一晃就过去了。一本书看下来,没有代入感,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一个基地的发展。若中间的具体过程再写10万字多好啊。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悟【篇四】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银河帝国基地系列读后感范例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在你看完《基地》后,是不是感觉心里多了一丝东西?请您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读后感范例”,供大家在学习上作为一个参考。

银河帝国基地系列读后感范例【篇一】

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银河帝国将在未来遭遇毁灭。既然帝国的毁灭势不可挡,谢顿打算将毁灭后进入的蛮荒时期尽可能缩短,让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内孕育,接替成为下一个银河帝国。虽然领导人们对帝国的毁灭有所感知,因为文明实际上在近些年来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虑到社会政治因素,他们对此秘而不宣。为了不让谢顿预言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让谢顿带领十万科学家,迁移到银河帝国的一个边缘星球——端点星,去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美其名曰寻找拯救银河帝国的方法,并确定能找到,以此来安抚民心,实则是流放,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三十年过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学家们矜矜业业地执行谢顿的计划,即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将科技记录下来。端子星附近的四星球却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他们不断地发生军事冲突,想要成为当地的强者,而他们的文明已经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较强者——安纳克里昂星球——则对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视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学家却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他们依仗银河帝国的保护,觉得安纳克里昂星不敢对他们如何。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身处帝国边缘的基地显然对于自顾不暇的银河帝国来说,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时任市长哈定看出基地来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危机点,基地需要从编纂图书的老本行中解放出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种主张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基地的奠基人谢顿,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后来者有过一个约定,三十年后,他将以影像的方式出现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预言,或战略部署。谢顿在危机时刻出现了,他说已经预料到这将是基地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危机的出现让基地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按照他的预计进行下去。而当初编纂百科全书的任务,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现在基地需要正式进入一千年建造下一个银河帝国的计划中。谢顿的影像结束之后,哈里成为无可争议的当权者,即便没有谢顿的话,他也做好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准备,按照谢顿预计的那般,未来势不可挡地进行下去。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间对于端子星的技术野心,通过星球间的游说,让四星球进入了一种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擅自占有端子星的状态。端子星在这种平衡中获得了生存空间。而且他们利用科技差距,创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种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输出科技,让星球上的居民对科技宗教的神秘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与谢顿对他们来说,分别是天堂与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对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错误的科学基础上,即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掌握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无法参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后,端子星迎来了第二次危机。安纳克里昂领导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灭,他想要将端子星占为己有。一次安纳克里昂星收获了一支装载高科技但受损严重的银河帝国星舰,他们想让端子星来修星舰。假若基地不肯修,他们便发起战争;假若基地修了,他们便借助这艘强大的星舰向端子星发起战争。哈定已然年迈,他同意给他们修星舰。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某些势力的不满,怀疑哈定已经倒戈向了安纳克里昂星,打算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在内外夹击下,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舰不过是延缓了战争开始的时间。

星舰修完后,哈定奔赴安纳克里昂星祝贺其国王成年。在安纳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当权者软禁了,而侵略的星舰已经开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让安纳克里昂星国内民众对当权者充满不满,认为此举是忤逆神权。而操控星舰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学习的传教士,他们对端子星天赋神权的意识更加强烈,星舰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纳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众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当权者——哈定,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结束了。谢顿的影像在这次危机结束之后再次出现,大概就是说,地基在每次危机出现时,都会按那条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计划实现,建立新的帝国。

哈定的年纪已经等不到第三次危机了,下一任出现的基地英雄是马洛。当时,基地已经发展出了行商的行业,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术。马洛是行商长。基地一直沿袭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马洛这一代,他决定摒弃宗教控制的方式,将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商,转变成用经济贸易来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进化史?)新事物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容易遭受质疑的。果然,马洛的主张受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对。

这时候,第三次危机也悄悄到来了。科瑞尔星球是一颗跟端子星存在众多冲突的星球,他们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断努力下,端子星还是将核能销售给了科瑞尔,用核能包装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科瑞尔星球的居民们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科瑞尔跟基地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在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下,发动了对端子星的攻击。此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成为了基地领导人的马洛,对科瑞尔的攻击一直采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战引起银河帝国的注意。当然这种消极应战的方式引起国内的不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当然,马洛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因为前几年对科瑞尔的贸易输出,早已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期间,端子星停止了对科瑞尔的技术支持,科瑞尔星球上的居民刚开始能够为了战争忍受各种不方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科瑞尔国内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强,最终本国民众将会施压,今早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马洛的领导地位已然稳固非常了。

至此,谢顿、哈定、马洛,成为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听说阿西莫夫在写基地系列时,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这本书,似乎能瞥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各国利益的角逐、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演变,读来感觉跟生活都很贴近。架构是虚空的,发生的事件又是“真实”的。诶,读完只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是摘录。

“观看繁星闪耀的光辉,欣赏星团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朦胧,好像一大群萤火虫永远禁锢在一处。”“帝国的覆亡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嘎声。”

“每个人学到的都仅仅是极零碎的片断知识,无用又无益。知识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传递下去,它们将遗失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为什么科学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员。或许只因为他们惯于处理弹性较少的自然现象,而不懂得如何应付善变的人心。”“从头到尾,你们不是依赖权威就是仰仗古人——从来没有自立自强。”“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每次遇到危机时,我们的行动自由便会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只要在战略性的地点,实施战略性的销售,就能在宫廷里建立起拥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

如果将xx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银河帝国基地系列读后感范例【篇二】

很久没有迷恋一部小说了,《基地》系列让我重新发现了阅读的乐趣。

在印象中,科幻小说很少以“数学”作为故事的根基的,一般的科幻小说家都小心翼翼的避免碰上数学这个麻烦的题材。

而《基地》正是以数学作为整个小说的基本线索,尽管在小说中,阿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一门从来没有过的,似乎永远也不可能有的学科。

“心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通过数学的方法预测人类历史的学科,而人类历史在概念上体现为每个人的心理行为的总和。“心理史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热力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即尽管个体的行为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但是这些个体构成的总和,在统计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

统计预测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样本空间足够大,使得个体的行为足以被忽略,另一个是预测的结论不被统计的个体所知,否则将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使得预测失效。

从现在的科学发展来看,所谓的“心理史学”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心理史学”依赖的基础是决定论的分析方法,适合简单的系统。但是,对于一个由人的心理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言,这种方法难以适用。

复杂系统最直观的说明就是所谓的“蝴蝶效益”: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通过不断的扩散,从而完全改变系统的结果。

对于心理史学而言,这意味着个体的行为不再是可以忽略的。事实上,阿西莫夫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银河帝国基地系列读后感范例【篇三】

基地系列是阿西莫夫最主要的作品,他的其他一些名作如我与机器人因为也在同一个世界设定里,有时算作基地系列的一部分,让这个系列变得很庞大。第一部发表于1951年,在科幻小说里算是很古老的作品了。因为太早,所以对科技的描述现在看来已经有点偏了,不过不影响阅读感受,因为基地系列的故事核心是人和历史,唯一的科技核心是一种虚构的数学,所以作为科幻小说很难得的放在任何科幻设定里都一样好看。

引子开始在一个叫银河帝国的地方。。。这种星球大战的感觉是怎么回事。。。是一个只有人类存在的占据全银河的社会,文明发源地因为历史太久已不可考。有一位叫谢顿的学者发展出一个统计学/社会学分支叫心理史学,在人口足够大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准确率的预测出社会的未来状况。然后他和这门科学的其他学者意识到帝国不可避免的要在几十年内开始进入衰退,并对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科技会失传,人们会陷入混乱恐怖的黑暗时代,直到数万年后才会有下一个帝国达到现在的水平。于是他向统治者进言,帝国的衰退是无法挽救的,但是如果按照他的规划建立两个只有数万学者和他们家人组成的Foundation,在帝国完全衰退前编写完一部百科全书,就能保存人类文明,并把过渡的黑暗时期缩短到一个千年。两年后谢顿就老死了,故事也正式开始于50年后的其中一个基地,位于银河边缘的端点星。一千年整后,端点星成为第二帝国的首都。基地三部曲描写的就是这千年中的前五百年。 基地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有历史感。虚构小说能写出这种感觉的不多。历史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里迅速的前进,一章里拯救基地的英雄在下一章就已老去或者作古,而下一代的人物们会传颂他们的事迹,引用他们的名言。唯一称得上主人公贯穿故事始终的技术宅谢顿,只在引子里露了个脸就死了,之后就只是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出现。这个引子还是作者后来集结成书的时候补写的。这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设计让整个系列充满沧桑感,气魄很强大。历史感除了时代的更迭速度,还有反复强调的历史的必然性。每个危机的出现都是谢顿计算过的按历史必然出现的情况(至少在误差不严重的时候),目的是逼迫基地的人们作出那唯一的可以使基地突破危机的选择或变革,使得基地可以继续精确的沿着设计好的道路前进。

另一点是社会真实感。书中描述了帝国分解后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各种组织形式,经济状况,科技水平。虽然没有很刻意的详尽描述,但是提到过的细节都真实可信。封建王国,教会,民主市政府,自称人民朋友的独裁者,商人协会,都在像样的运转着。

银河帝国基地系列读后感范例【篇四】

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

一、心理史学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二、骡与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厌烦和困惑的时候,小说突然来了一个变奏,出现了骡这个怪物。骡是个什么东东?他是天地造化生出来的一个变种——基因突变体。这个家伙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读取、改写他人的心灵,从而用心灵的力量来操控整个世界。骡的出现第一次让谢顿的预言失败了(但我觉得,失败了我反而感觉更高兴呢)。

更有意思的是,骡将基地攻陷了,谢顿计划这就完全泡汤了。但是,一小批人开始另一套拯救计划,这就是第二基地。据说,在当年谢顿建立基地的时候,不是建立了一个,而是建立了两个,一个精于物理科学,另一个却精于心理科学。事实上,端点星第一基地上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学,他们只是谢顿计划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学在第二基地,这帮人是心灵力学的高手。

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阿西莫夫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心理史学,而不是什么人类行为统计学,或社会力学之类的。原来,这个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量子认知科学的研究,我咋感觉未来的量子认知就是心理史学呢。

于是,第二基地的隐君子们和骡之间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而且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谁说西方人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读一读第二基地与骡这段,你就会发现阿西莫夫如果从政必然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然而,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顿计划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预测,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师们可以像骡一样操控人们的心灵,从而通过在关键时刻影响关键人物而保证了第一基地的发展可以按照谢顿计划完满地进行下去。

原来如此,谢顿计划压根就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学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控制理论。这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怪不得,当第一基地的有识之士们了解到此事以后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谢顿与机器人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谢顿那么厉害,能凭空创造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内心一样,于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后,又写了一个基地前传,专门为我们讲述科学家谢顿的故事。

原来年轻的谢顿也很挫,是一个乡巴佬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玩数学游戏搞出了一套谢顿方程,但他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些。然而,比较悲催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们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想借心理史学来玩后来谢顿自己玩的这套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在谢顿百般困惑,躲避事实的过程的时候,一位特别特别厉害的朋友出现了,这就是浮名。这家伙不仅在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跟随他的死党,而且还能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促使谢顿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

但是,我们凭脑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预测人类社会显然需要大数据啊大数据。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论述,那时候的人虽然早已经可以在银河之间超空间越迁,却并没有大数据研究,电脑落后啊。所以,谢顿怎么可能完成这么牛的学问呢?

最后,他的朋友浮名帮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个家伙居然是一个老妖精,是一个机器人,居然已经活了大概2万多岁了。而且他记忆超强,他的头脑中包含了大数据。于是,在老妖精的帮助下,谢顿终于突破了障碍,建立了心理史学,并成功构思出基地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小说提到了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还补充了一个第零定律。 所以,说了半天,人还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机器人!

四、盖亚与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后,在读者的百般呼唤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续写了基地系列,于是就有了盖亚与地球的故事。我觉得这部分的描写更牛。

首先,时间回到了谢顿计划执行了500多年的时候。基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牛了。同时,隐藏的第二基地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就是在这个当口,一个端点星的奇人崔维兹却偏偏不信邪,他始终坚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于是,在市长的安排下,他和一个老历史学家佩罗拉特踏上了银河之旅,去找寻银河人类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奇妙地踏上了一颗异常神秘的星球盖亚。盖亚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她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超级生命体。盖亚上的河流、山川、树木、人类,全部都是联通在一起的,他们共享着同样的超级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了阿米巴虫,这些小东西在平时是单细胞的,但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物个体——鼻涕虫。这就是生命系统,也是复杂系统最让人感觉振奋的想法——跨越层次的存在。

小说中展开了大量的对盖亚这种超级生物体的利弊的讨论。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当盖亚的一分子——年轻女子包绮思与老佩罗拉特的时候,全盖亚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悦——完全一点点的隐私都没有。

目前,很多人开始构想未来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全球脑,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维兹他们在寻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拜访过各式各样的不同世界。在我看来,这些世界都仿佛在隐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类的各种可能未来发展。其中有一个世界叫做玻利亚,非常有意思。这里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体,而且他们的头脑中都已经植入了芯片,于是这帮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这恐怕已经说对了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 最后,他们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影响谢顿建立心理史学的老机器人丹尼尔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盖亚这个星球的建立。他率领着机器人们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因为受到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约,他们不能伤害人类,

而是善意地帮助人类发展。但最后,他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须要由人来作出那最后的第一推动。于是,人类将会朝向一个全银河系都要演化成一个超级盖亚的方向而努力。

个人以为最后的对话非常精彩,深刻地讨论了人和机器的`关系。而且,还有那个最后的精彩绝伦的伏笔——难道飞龙是外星系的异类吗?

五、基地与三体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对《基地》和《三体》这两部史诗级的科幻巨著的比较和看法。记得在我刚刚看完三体的时候,我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学院的一个法国外教推荐这部科幻小说,他听了听我的介绍,就说你应该看基地。看来,基地对西方人的影响超大。而且,这也说出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以大宇宙这个尺度为参考,都在用各种途径探索人类的未来。

相比较来看,三体的故事性成分更强一些,而基地的科学探讨的成分更强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么首推三体。如果你想看关于科学的不严谨探讨,那么读基地更合适。

银河帝国基地系列读后感范例【篇五】

《基地》是一本怎样的书呢?额,我也不大清楚…作者可是大大有名,叫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有名的是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个很牛的)。我也说大不来。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市长,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长,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市长,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银河帝国基地系列读后感范例【篇六】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十万年之间,但这种情识一直持续到他们建立了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为止。在这种机器人的帮助下,入类最终统一了银河,建立了银河帝国。

在这个帝国建立后的12xx年,一位名叫“哈里。谢顿"的年轻数学家,预言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300年内衰落。在银河帝国的质疑下,谢顿带领科学家们在银河边缘的端点上建立了“基地”。诚如谢顿所言,在一个多世纪后,银河帝国的边缘就开始叛乱发生战争,其中也包括端点星。但是,继哈里。谢顿之后,端点星后来的两位市长塞费。哈定与侯伯。马洛却带领基地人民度过了三次危机,成为基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每当危机来临时,哈里。谢顿总是会在穹窟中出现,为基地人民指清一条道路,让基地平安度过难关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有哈里谢顿面对法定的审判从客不迫,有银河帝国的皇帝的昏庸愚昧,有基地人民潜入敌人内部趁机发动政变的机智,也各位端点星市长面对帝国威助时的临危不惧。

这本书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道理,而是有几十种道理穿插其中,互相牵制。不得不说,作者阿西莫夫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幻作家,就像他笔下的哈里。谢顿一样伟大。

关于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重温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带来的启示感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不知道你在观看完《基地》后,产生了什么思想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重温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带来的启示感悟”,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重温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带来的启示感悟(篇一)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重温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带来的启示感悟(篇二)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重温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带来的启示感悟(篇三)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让人兴奋的作品了,阿西莫夫不愧其大师称号。阿西莫夫爱好推理作品,因此他的科幻也成为了“科幻推理”,尤其幕后更有幕后操纵人,视线从第一基地拉到第二基地,继而是盖娅,而后是地球,最后是月球,让人大呼过瘾。

当然,阿西莫夫并不会因此显得浅薄,相反的,他在“基地”系列中表现出的气势和深沉思考,让人畅快过后更有所回味。联系最近读得几本书,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系列中是条有趣的线索,不妨让我们梳理一下。

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似乎只对当下、与自身横向关联的事物感兴趣。(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的维度中还有时间的纵向维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并自身构成历史,人类的自觉意识让人们很早就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哲学的书厚厚大本,集合从人类文明初始到当今时代的学人智者的思考。那阿西莫夫又在想什么呢?

“基地”系列的基础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上。这是个不仅让克鲁格曼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大胆想法,也是粗看之下自我完备的天才理论。类比于气体的分子动力学,虽然人类个体是不可预测的,但人类社会整体,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却可以用数学表述出来,继而可以通过改变变量控制社会进程。似乎很不错,不是吗?

然而如果这么简单,故事就再也没有变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必要了。阿西莫夫加入了两个变量,使得社会发展可能偏离数学计算的轨迹。一是技术变迁。在哈里・谢顿创立基地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面对第二基地的精神干预,第一基地差点发展出反干预的技术,几乎就要断送整个计划。

二是个人力量。在第一基地历史上多次“谢顿危机”时挽狂澜于既倒的个人英雄行为虽然卓著,却没有脱离谢顿计划的轨迹。但变异种“骡”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谢顿计划真正遇到自身的整体性危机。

“骡”的来历不明,显然是阿西莫夫的有意为之。多次“谢顿危机”后已经将读者的预期挑逗得太高了,一个拥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变异种第一次将精神力量引入这个物质的世界。然而“骡”最终在完全摧毁“谢顿计划”前一刻被同样拥有感知和改变意识的第二基地所阻止。这样貌似能自我维持的“谢顿计划”的命运其实还是掌握在一帮拥有精神力量的精英手中。尽管第二基地人数很少,高层的觉悟也很高,但仍不免于权力争斗、猜忌和怀疑。“谢顿计划”由一位天才的发现而成形,或许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毁灭。

阿西莫夫无意就此罢手,天才的创意将钟摆晃向了另一极端,即盖娅星球。这是个个体自觉地化入集体意识的生存方式。生命体、非生命体都在集体意识占有一席之地,而人类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在的方式看上去很美丽,但习惯了“自由意志”传统熏陶的人类未免心有不甘。这是通过葛兰・崔维兹之口表达出来的。

阿西莫夫写到这里或许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为我们人类。“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三种选择的后果未必如描绘的那么美好,但选择势必做出,关键在于一个人,而他的选择凭借的是直觉。

科技的进步发明出了反重力推动的飞船以及与人类思维鱼水交融的电脑,思维的拓展让经受训练的人能深入他人的意识并进行合意的改造,放弃个人而换来集体意识使得仿佛伊甸园重现,然而人类的命运最终悬于本能的直觉。直觉无法解释、无法表述,却能做出选择。

这有点类似罗尔斯的《正义论》里提出的“无知之幕”。何谓正义,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讨论清楚了,因为每个人已经浸淫在文化中那么久、先入为主众多理念。摒弃所有的知识、道德,用“无知之幕”让笼盖人类,借以才能得出普遍的“道德观点”。

然而阿西莫夫无法决定,想必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吧。我们或许有自己的偏好,但一旦面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每个人都会像葛兰・崔维兹一样恼怒于这份太过程沉重的责任吧,况且我们还没有崔维兹引以为傲的“天生正确”的直觉和判断。

阿西莫夫最终把崔维兹引到了一切的幕后操纵者——机器人那里,以便与机器人系列衔接上。我们略表惊讶,但人类未来形态的选择却似乎被“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有意忽略掉了。也许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历史,有的人会感到无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但也有的人会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雄心,我不知道应该是如何,又不知如何说,只有拈花微笑,任凭旁人猜想了。

重温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带来的启示感悟(篇四)

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银河帝国将在未来遭遇毁灭。既然帝国的毁灭势不可挡,谢顿打算将毁灭后进入的蛮荒时期尽可能缩短,让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内孕育,接替成为下一个银河帝国。虽然领导人们对帝国的毁灭有所感知,因为文明实际上在近些年来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虑到社会政治因素,他们对此秘而不宣。为了不让谢顿预言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让谢顿带领十万科学家,迁移到银河帝国的一个边缘星球——端点星,去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美其名曰寻找拯救银河帝国的方法,并确定能找到,以此来安抚民心,实则是流放,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三十年过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学家们矜矜业业地执行谢顿的计划,即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将科技记录下来。端子星附近的四星球却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他们不断地发生军事冲突,想要成为当地的强者,而他们的文明已经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较强者——安纳克里昂星球——则对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视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学家却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他们依仗银河帝国的保护,觉得安纳克里昂星不敢对他们如何。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身处帝国边缘的基地显然对于自顾不暇的银河帝国来说,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时任市长哈定看出基地来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危机点,基地需要从编纂图书的老本行中解放出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种主张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基地的奠基人谢顿,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后来者有过一个约定,三十年后,他将以影像的方式出现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预言,或战略部署。谢顿在危机时刻出现了,他说已经预料到这将是基地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危机的出现让基地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按照他的预计进行下去。而当初编纂百科全书的任务,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现在基地需要正式进入一千年建造下一个银河帝国的计划中。谢顿的影像结束之后,哈里成为无可争议的当权者,即便没有谢顿的话,他也做好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准备,按照谢顿预计的那般,未来势不可挡地进行下去。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间对于端子星的技术野心,通过星球间的游说,让四星球进入了一种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擅自占有端子星的状态。端子星在这种平衡中获得了生存空间。而且他们利用科技差距,创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种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输出科技,让星球上的居民对科技宗教的神秘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与谢顿对他们来说,分别是天堂与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对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错误的科学基础上,即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掌握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无法参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后,端子星迎来了第二次危机。安纳克里昂领导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灭,他想要将端子星占为己有。一次安纳克里昂星收获了一支装载高科技但受损严重的银河帝国星舰,他们想让端子星来修星舰。假若基地不肯修,他们便发起战争;假若基地修了,他们便借助这艘强大的星舰向端子星发起战争。哈定已然年迈,他同意给他们修星舰。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某些势力的不满,怀疑哈定已经倒戈向了安纳克里昂星,打算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在内外夹击下,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舰不过是延缓了战争开始的时间。

星舰修完后,哈定奔赴安纳克里昂星祝贺其国王成年。在安纳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当权者软禁了,而侵略的星舰已经开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让安纳克里昂星国内民众对当权者充满不满,认为此举是忤逆神权。而操控星舰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学习的传教士,他们对端子星天赋神权的意识更加强烈,星舰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纳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众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当权者——哈定,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结束了。谢顿的影像在这次危机结束之后再次出现,大概就是说,地基在每次危机出现时,都会按那条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计划实现,建立新的帝国。

哈定的年纪已经等不到第三次危机了,下一任出现的基地英雄是马洛。当时,基地已经发展出了行商的行业,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术。马洛是行商长。基地一直沿袭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马洛这一代,他决定摒弃宗教控制的方式,将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商,转变成用经济贸易来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进化史?)新事物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容易遭受质疑的。果然,马洛的主张受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对。

这时候,第三次危机也悄悄到来了。科瑞尔星球是一颗跟端子星存在众多冲突的星球,他们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断努力下,端子星还是将核能销售给了科瑞尔,用核能包装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科瑞尔星球的居民们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科瑞尔跟基地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在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下,发动了对端子星的攻击。此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成为了基地领导人的马洛,对科瑞尔的攻击一直采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战引起银河帝国的注意。当然这种消极应战的方式引起国内的不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当然,马洛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因为前几年对科瑞尔的贸易输出,早已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期间,端子星停止了对科瑞尔的技术支持,科瑞尔星球上的居民刚开始能够为了战争忍受各种不方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科瑞尔国内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强,最终本国民众将会施压,今早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马洛的领导地位已然稳固非常了。

至此,谢顿、哈定、马洛,成为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听说阿西莫夫在写基地系列时,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这本书,似乎能瞥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各国利益的角逐、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演变,读来感觉跟生活都很贴近。架构是虚空的,发生的事件又是“真实”的。诶,读完只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是摘录。

“观看繁星闪耀的光辉,欣赏星团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朦胧,好像一大群萤火虫永远禁锢在一处。”“帝国的覆亡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嘎声。”

“每个人学到的都仅仅是极零碎的片断知识,无用又无益。知识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传递下去,它们将遗失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为什么科学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员。或许只因为他们惯于处理弹性较少的自然现象,而不懂得如何应付善变的人心。”“从头到尾,你们不是依赖权威就是仰仗古人——从来没有自立自强。”“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每次遇到危机时,我们的行动自由便会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只要在战略性的地点,实施战略性的销售,就能在宫廷里建立起拥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

如果将xx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重温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带来的启示感悟(篇五)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市长,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长,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市长,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看完书有什么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强大,尽管还是早期的科幻小说,却依然有它的魅力。这个很值得自己学习,只有让自己思维活跃,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学,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不过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对来讲,它的地不亚于机器人三大定律。可惜这本书讲得太少,谢顿也只露面几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简单么,也许,要认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几部不,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触不是很深。以后再研究。

5、就是这样了。

重温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带来的启示感悟(篇六)

基地系列是阿西莫夫最主要的作品,他的其他一些名作如我与机器人因为也在同一个世界设定里,有时算作基地系列的一部分,让这个系列变得很庞大。第一部发表于1951年,在科幻小说里算是很古老的作品了。因为太早,所以对科技的描述现在看来已经有点偏了,不过不影响阅读感受,因为基地系列的故事核心是人和历史,唯一的科技核心是一种虚构的数学,所以作为科幻小说很难得的放在任何科幻设定里都一样好看。

引子开始在一个叫银河帝国的地方。。。这种星球大战的感觉是怎么回事。。。是一个只有人类存在的占据全银河的社会,文明发源地因为历史太久已不可考。有一位叫谢顿的学者发展出一个统计学/社会学分支叫心理史学,在人口足够大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准确率的预测出社会的未来状况。然后他和这门科学的其他学者意识到帝国不可避免的要在几十年内开始进入衰退,并对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科技会失传,人们会陷入混乱恐怖的黑暗时代,直到数万年后才会有下一个帝国达到现在的水平。于是他向统治者进言,帝国的衰退是无法挽救的,但是如果按照他的规划建立两个只有数万学者和他们家人组成的Foundation,在帝国完全衰退前编写完一部百科全书,就能保存人类文明,并把过渡的黑暗时期缩短到一个千年。两年后谢顿就老死了,故事也正式开始于50年后的其中一个基地,位于银河边缘的端点星。一千年整后,端点星成为第二帝国的首都。基地三部曲描写的就是这千年中的前五百年。 基地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有历史感。虚构小说能写出这种感觉的不多。历史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里迅速的前进,一章里拯救基地的英雄在下一章就已老去或者作古,而下一代的人物们会传颂他们的事迹,引用他们的名言。唯一称得上主人公贯穿故事始终的技术宅谢顿,只在引子里露了个脸就死了,之后就只是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出现。这个引子还是作者后来集结成书的时候补写的。这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设计让整个系列充满沧桑感,气魄很强大。历史感除了时代的更迭速度,还有反复强调的历史的必然性。每个危机的出现都是谢顿计算过的按历史必然出现的情况(至少在误差不严重的时候),目的是逼迫基地的人们作出那唯一的可以使基地突破危机的选择或变革,使得基地可以继续精确的沿着设计好的道路前进。

另一点是社会真实感。书中描述了帝国分解后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各种组织形式,经济状况,科技水平。虽然没有很刻意的详尽描述,但是提到过的细节都真实可信。封建王国,教会,民主市政府,自称人民朋友的独裁者,商人协会,都在像样的运转着。

2023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作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不知道你在看完《基地》之后的感悟是什么?请您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23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作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作文(篇一)

不同于《银河帝国》的前两部,这部书是第一次看,只能说,非常的精彩,推翻了很多我在第一第二部中的猜测。

在第二部《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中,我猜测谢顿所指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坚强的政治体系。而在这第三部中,证明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解释,所谓的第二帝国将会由心理学家来执掌整个帝国的领导权,这样的帝国才会更加的和平而长久。然而,就算这是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的解释,我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谢顿计划中的第二帝国。毕竟,全书的反转太多了,保不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反转。

文中有两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一,艾嘉蒂娅在逃往川陀的时候在售票机上买票,阿西莫夫对这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买票的过程与今天火车站的售票机买票别无二致。科幻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就全中国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书中所描绘的售票机自主买票那都算是过时的操作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出行都是网络购票,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其二,书中提到的艾嘉蒂娅使用的听写机,这个我们今天移动端的语音输入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小说情节与现实交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骡对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部分将的则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寻找。不论是骡还是第一基地,其实都是想要摧毁第二基地。骡想摧毁第二基地是因为第二基地会阻挡他的霸权扩张,这个非常好理解;而第一基地想摧毁第二基地,这个就有一点复杂了。其实,大部分第一基地的人都非常依赖第二基地的存在,他们视第二基地为实现谢顿计划的底牌,这种依赖之强,以至于让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之心。但与此同时,第一基地的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第二基地的,他们觉得第二基地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行为宛若提线木偶,没有半分身而为人的自尊。而在本书的最后,他们似乎也达成所愿了,端点星上不再有第二基地的人,第一基地依旧还是达成谢顿计划的核心力量,殊不知,这也是第二基地想要达成的。

对于第二基地位置的探索,从第二部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三部的结局中,终于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反推,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社会学,甚至是第一发言者所说的“诗意”的角度来解读,第二基地的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昔日帝国的中枢,川陀。这真的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联系一下第二部中艾布林和第三部中拜耳﹒程尼斯在得知第二基地所在地时的反映,一切早有伏笔。

现在,第一基地自觉摧毁了第二基地,而这也恰好是第二基地的目的所在,他们再次隐身于幕后,作为谢顿的幽灵之手把控全局。第一基地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学家和精神杂讯仪,已有的东西真的会如同第二基地猜测的一样被时间洪流所遗忘吗?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是否终有一战?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未解之谜等着读者继续翻阅下文。作者:是苏不是书

2023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作文(篇二)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市长,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长,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市长,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看完书有什么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强大,尽管还是早期的科幻小说,却依然有它的魅力。这个很值得自己学习,只有让自己思维活跃,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学,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不过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对来讲,它的地不亚于机器人三大定律。可惜这本书讲得太少,谢顿也只露面几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简单么,也许,要认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几部不,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触不是很深。以后再研究。

5、就是这样了。

2023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作文(篇三)

基地是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

它并不像《海底两万里》那样,写的长篇大论。基地是出自大师一阿西莫夫之手的外国小说。我看了看,只匆匆一翻,就相信内容不如书名诱人。对我的浅薄的趣味来说,《基地》似乎是本枯燥无味的书,我看不到什么关于仙女和妖怪的事,只有书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似乎没有什么丰富多彩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手头空空的瞬间,我的脑海里有一若隐若现的身影浮过,我仿佛忘了它的存在。它又太耀眼了。

是因为它既渺小又伟大吗?是因为它内容吸引眼球吗?是因为阿西莫夫把他的小说写活了。写生动了,使人一读就能懂,使人在茫茫然间就能感同身受。也有可能是小说震撼了我,基地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探索宇宙的行程,以及对大千世界的向往。这份想要了解的热情与激动,更是小说的特色所在。不仅写出了人类的贪梦和无知,更加丰富了人村的类伟大的传奇,这这点太不容易了,我正是被这一点所吸引的,所迷住的。

基地详写了人类想要改造丸,想要拥有超前的技木和殖民的梦想,不是冲动了事,只是想去尝试,想去拼搏。与银河,帝国做斗争,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曾经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太阳一去复不复返,人类的未来只好依靠“预言”,从此给占卜:师一个机会,从此这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这本小说给人带来一种不知所措的心理,作者在有些内容上写得毫不在意,但还是用显然意味深长的语调补充。真大愧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他想的方方面面,很全。从古至今,既通俗又大方高雅。然而他本人是一个看似严谨而实则风趣幽默的人,他尽情挥洒自己的诙谐搞笑的天赋,他甚至还写过一部记载笑话的书集一《笑话集》。

我本人认为这本书的裁体和《海底两万里》有类似之处,它们同样讲述了关于人类追求的,渴求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呢?

如果你是科幻小说的迷,我建议你先放下你手头的一切,趁天空还明净,太阳还灿烂,你不妨好好地回头欣赏一下《基地》这部作品吧!

2023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作文(篇四)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2023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作文(篇五)

《基地》的读后感 篇1

《基地》讲得是银河帝国从繁荣走向衰弱的故事。作者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深入的研究写下这一本书。书中,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特点与性格。比如哈定,他不完全相信权威,而是会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从哈定说的:“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躲,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这一段话中就可以见一斑了。

《基地》中对未来的科技以及人物的描写,使我感到惊叹。当时的整个银河系中,居然有将近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而且在川陀,竟然住着一位开拓了“心理史学”的伟大的数学家——哈里·谢顿。谢顿可以推算出未来所发生的事,他推出在未来,川陀会毁灭。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上了百分率,更让人感觉到这个科幻故事的真实性。

作者阿西莫夫的对未来事情的大胆想象与细腻的描写让我感觉到这些未来的事情仿佛就近在眼前。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以前曾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又“故伎重演”,这是因为在未来人类还是一如从前的贪婪,依赖。作者通过书写的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新奇的科技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及人类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不但故事情节新奇有趣,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写作手法也让人感到新奇。那就是作者在书中插入的《银河百科全书》,让这个故事更加完整。

《基地》里的情节,描写及写作手法,让人难以忘怀,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2023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作文(篇六)

仰望星空,天外那浩瀚的银河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未来,人类那未知的前途唤起许多人的猜测。而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银河帝国”系列便是其中最明亮的结晶之一。

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基地》,但已经被它那宏大的世界观和层层推进的剧情所吸引: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开启了星际殖民运动进而统一了银河系,建立了银河帝国。一万年后,哈理?谢顿开创了能够精准推演未来的“心理史学”,从而预言出帝国即将覆灭。为了让覆灭后的文明尽快获得新生,他在帝国流放自己的“端点星”上建立起基地,正式启动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

实际上,我一开始读时是有点失望的,因为这本书虽美其名曰“银河帝国”,但作者对帝国和宇宙的宏观描写着墨其实很少,而更多是以许多个人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支撑来讲解帝国的政治和科技。我习惯了《三体》这种通过猎奇想象震撼心灵的硬科幻,《银河帝国》这样主要讲述人文世故的软科幻确实有些不合胃口,但是,当我深入阅读进去,发现了它的超凡魅力。

《基地》通篇是以基地的起源和经历的三次危机为线索,串联起许多中短篇小故事。每篇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和其他小说常用的“上帝视角”相比,这种方法表达的内容很有限,也让我初读时倍感困难。但每当里面的人物以个人的口吻、平淡的语气讲解那令人赞叹的计划,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时,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荡气回肠,却让我领悟到一种与上帝视角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的剧情就是基地与周边王国产生冲突,以及基地的几位英雄力挽狂澜。第一次危机起因是周边四王国对基地的科技虎视眈眈,而基地军事上的弱小而难以反抗。基地的一位英雄塞弗哈定游说各国,使得他们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制衡,谁都不敢将基地占为己有。基地又将科技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教育王国国民,于是在第二次危机,其中一个王国的执政者试图发动战争,结果尚未开战就被疯狂的教徒们瓦解。第三次危机时,一个禁止传教、售卖技术的科瑞尔星球向基地宣战,但此前基地一直与其进行科技贸易,贸易的中断使得科瑞尔星球民不聊生,于是只得结束战争。

威慑平衡、宗教统治、经济制约,仔细一想,这些危机的解决方案都影射着现实世界,且每一个都印证了塞弗哈定的一句话:“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确实,在联系了现实中两国之间的碰撞,我明白了有时动用武力的确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这也让我坚信《银河帝国》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作品。

虽然目前我仅仅读了《银河帝国?基地》,即便它的世界观和主旨还未完全展现,但是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绝妙的剧情发展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这软中有硬的科幻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凡响的快感。

我期待着去看这一系列的其他十四本书。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阿西莫夫是此书的作者,他被读者称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还授予他“国家资源与自然的奇迹”这个无与伦比的称号,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阿西莫夫也是一个全能型的作家,其著作几乎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但每一部作品,他都认真对待,读起来让人能充分感受到那种朴实,严谨而又风趣幽默的氛围。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在一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经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帮助后,统治了整个银河系,并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及之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哈利·谢顿。他的年纪很大,头顶几乎全秃,还跛着一只脚。但他双眼湛蓝,炯炯有神。他是心理史学创始人之一,也是基地的创始人。谢顿拥有着自己所研究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用这套公式,他预言出已存在了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我觉得他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勇于说出实话,在遭受到他人质疑时,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心想着拯救众生。
他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想到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应该向谢顿学习,饱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坚定决心,向一个目标努力前进。水滴石穿,是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我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初一(23)班
孟思莹

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 8篇


《镜花缘》读后感
——嗜书如命的黑齿国人

七(3)班彭雨蔌

在寒冷的冬天,沏一壶暖茶,靠在窗边,读上几页书,抬眼就能望见湛蓝的天空,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清澈透亮,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今日我依旧翻开《镜花缘》,悄悄地走进故事。《镜花缘》是由清代李汝珍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精华部分在前半部,讲述唐代秀才唐敖因徐敬业造**而受牵连被贬落第,愤然与友人游历海外各国,见证各地奇闻异事。作者借幻想社会中的美好事物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期望。其中黑齿国的故事让我深有所思。黑齿国人人如其名,个个身黑如墨,包括牙齿,但同样个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引得唐敖等人惊叹不已。他们的风俗是无论贫富,都以才学高为贵,不读书为贱。在他们眼中,书要比什么宝物都更加宝贵。读到此处,书中黑齿国人似乎不再那般丑陋,而是让我若有所思。
回想起爸爸常对我说的话:“我少时的阅读量可是你的十倍以上,我现在依然后悔当时没多读些书!”正是应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这句古话。读书的乐趣就好比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幻想着各种美好的事物,当得到新知识时又像已将美好事物收入囊中,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当阳光洒在书页上,洒在字里行间,仿佛它也好奇你学到什么,你便会迫不及待地想与它分享、畅谈。只要体会到这些,黑齿国人对于书的贪婪便都可理解。牛角挂书、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也不足为奇。不为别的,只为在书中得到知识时的乐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不论是对黑齿国人还是任何人,书都是比金银更加珍贵的宝物。有句老话: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推荐理由:
本文就书中某一章节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这个主题,笔力集中,中心明确,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用我一世的眼光追随你们——读《红岩》有感


七(3)班   黄雅萱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不合理的世界推翻!”大胆的说辞、激昂的语调,夹杂着说不清的苦楚、道不尽的愤怒,穿云裂石般地在我心上炸开。恍然又见那亘古的风在嘉陵江里流离转徙,那江岸的红岩在烈日下熠熠生辉。


“自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许云峰,亦如高高的山峰般耸立于大地。他站了起来,哪怕面临更残酷的摧残,他也从容不迫地在魔窟中顽强散步。沉重的脚步声,铁镣碰击的咣当声,弹奏着一首战斗进行曲。虽然他骨瘦如柴,但是在我心中却是那般的魁梧高大,浑身闪耀着光芒。从渣滓洞辗转至白公馆,四肢上的镣铐早已深深刺入皮肉之中,与森森白骨相依,与强烈震动的心脏紧密。面对敌人设下的鸿门宴,他义正言辞地怒斥着国民党的丑陋罪行,在镁光相机下丝毫没有给敌人借题发挥之机。最后,他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化身为战友脚下的一块基石,与大地长眠。有那么一种人,便真的是生而伟大,死而光荣;有那么一种奉献,便真的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又一个深沉的黑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刑讯室前,鞭打声、怒骂声不绝于耳……身为读者的我,心就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哪怕剩下孤儿寡母,一样闹革命!”江姐微弱而平静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我立即捂住双眼,不敢看书中所描写的那般残忍的文字。十指连心,那是怎样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我很难想象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心里又是怎样的滋味。这般的痛楚,怕是叫一个铁打的人也未必受得住。
那是装疯卖傻二十载的华子良,一朝“清明”,反将了敌人一军;那是坚毅沉着的成岗,在敌人轮番肉体、精神折磨的轰击下,死死守住党的机要;那是本可锦衣玉食却为了信仰奔波劳碌甚至不惜入狱的刘思扬;那是一生都对世界充满向往、却一生都在监狱中度过的少年烈士小萝卜头……
面对无耻的叛徒,我愤怒;面对含愤的江姐,我恻隐;面对敌人层出不穷的折磨手段,我心悸;面对成岗的坚定不移,我钦佩;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无孔不入,我憎恶;面对老许的多谋善断,我叹服;面对血雨腥风的山城,我奈何;面对四肢枯瘦、憧憬未来的小少年,我唯有心疼……这本书揉合了我的所有情绪,从面无表情地翻开,到目不转睛地读下去,再到心疼地掩面痛哭,最后紧握拳头思念你们。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红色记忆永不褪色,我愿用我一世的眼光追随你们!


推荐理由:

文中许多工整的描写性、议论性语句读起来气势磅礴,动人心魄。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

铭记过去——读《红岩》有感

七(3)班   房立坤
《红岩》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都是当年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反映了重庆解放前夕敌人的种种残酷迫害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

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我们熟知的:忠贞的江姐,对胜利有着坚定信念的许云峰,坚持气节的成岗,做秘密工作的小萝卜头,为越狱做出巨大贡献的“疯老头”华子良……在潮湿黑暗的渣滓洞里,他们吃着发馊的饭,喝着不干净的水;受完酷刑后,虚脱的身体只能躺在冰凉的地上。但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一段让人无法忘却的历史,一个个让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告诉我们,窗外明媚的阳光,曾经是怎样从重重黑暗中穿透出来的。读完这本书我在纸上写下了“铭记过去”这四个大字,以此激励自己。

铭记过去,铭记江姐说的那句话,竹签子是竹做的,而我们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敌人听到这句话时,也不禁打了个冷战,他们被惊吓到了。正因为有这样钢铁般的意志,江姐面对丈夫的首级才越发坚强。

铭记过去,铭记成岗的自白。在地下监狱白公馆里,受尽非人折磨的他依然顽强不屈,写下了自白书,表明自己的决心。

铭记过去,铭记监狱之花的诞生。在那样一个受苦受难时刻被监视的恶劣环境下,如果没有全体狱友的悉心帮助,没有满怀胜利的信心,又怎么能让反动派对这事不管不问呢?

读《红岩》,一个个英雄人物走到我的面前,他们身上那种坚强的意志,不懈的斗争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心。那段残酷的岁月值得铭记,因为那种鼓舞人心的斗志就是你遇到坎坷时不放弃的精神支柱,是你不知所措时的力量源泉。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你有了一点值得骄傲的成绩时,只有坚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才不辜负这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我会一直品读这本我最喜欢的书,因为我知道,每次读它,我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收获满满的精神食粮。


推荐理由:
本文语言的感染力非常强,气势磅礴,表达了新一代的孩子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有这样的下一代,中国,永远不倒!

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读《红岩》有感

七(3)班  李纯熙 

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人,许多是坚毅的,不屈不挠的,有着伟大革命精神的,他们经历过鲜血的洗礼,品尝过死亡的滋味。他们早已磨练出一颗坚韧的心,准备随时用生命报效祖国。

忠诚与背叛,阴谋与斗争,伪装与渗透……这些在小说《红岩》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那些当年被囚禁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者们,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小,他们都有着大无畏的气概,即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虽然现在我还小,但却能从渣滓洞、白公馆被囚的共产党人的行动中,一点一点了解“革命精神”。看吧,有的人,面对竹签插入手指,也坚决不向敌人透露半点消息;有的人,不论敌人怎么诱惑,怎么威胁都会不为所动;有的人,即使面对枪口,依然对敌人冷眼相望,永远站得那样笔直;有的人,装成疯子,在监狱里苦苦待了数十年,卧薪尝胆,直到逃出牢狱,带着解放军拯救了渣滓洞里所有的共产党员;有的人,在临死前的一刻,依然高呼新中国万岁的口号!他们都是伟大的!
相比下,有些人却选择背叛,情愿 去当敌人的走狗,他们虽然自由,可却是让人唾弃的可耻下流之辈!
我的语文老师郭老师写过一篇关于《红岩》的文章,从他的文笔中,我感受到他对敌人的憎恶,对牺牲的共产党员的悲痛,对人性丑恶面的批判。而我从《红岩》里,读懂了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推荐理由:

文章写得有气势,可见作者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第三段的排比句尤其精彩,将革命者们的英勇形象简练地概括出来,很有立体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七(3)班 秦佳媛

《银河帝国:基地》讲了一个敲冰求火的问题:如何通过银河系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人类在小小行星上 (他们称"地球")生活了十多万年久,建立两百多个行政区域(他们称"国家")。在地球上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带着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将银河系卷入星际战国时代。直至银河统一为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帝国——银河帝国。在银河帝国建国后12020年,哈里·谢顿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用数学公式推演人类的未来。在帝国走向衰亡期间,谢顿预见银河将经历三万年黑暗。他集合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基地”,期望它成为人类的希望。然而帝国衰微,基地被强邻包围。人类面临抉择:受控制?还是奋战?

前三次谢顿危机都是由某位领导而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马洛的行商没有出现,而是继续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历史是否改变?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出现,让基地度过危机。用书中的话来说:“我们盲目信仰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造历史。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淹没,使他成为历史的傀儡。”“这些尝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继续向前推进,虽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
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竟如此一文不值?千万人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操控的戏剧?那我们人类的个体,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推荐理由: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仅要在阅读中获取,更要在阅读思考,甚至质疑。小作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真正的阅读,有效的阅读,有价值的阅读。

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


七(3)班 刘一鸣

《银河帝国》这个系列,尽管我只读了它的第一本,就已然成为了我心目最优秀的科幻作品了。

这本书开始于一门很有意思的理论——心理史学。在书中,科技的发展,政治场上的变换,故事的叙述,无不是围绕着心理史学所展开的。而心理史学,则是哈里·谢顿通过多年的研究,创造出的用数学去计算出未来的走向的一门学科。然而《银河帝国·基地》的叙述节奏过快,动辄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间隔,一本书看下来,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基地的发展。要是其中能多加一些细节该多好啊!
但即便是这样,也不代表《银河帝国·基地》没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银河帝国·基地》全书共讲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每次危机之间,都是一波三折,没有一般科幻作品的脸谱化,对每个人的性格塑造都接近完美。在如此宏大的世界观之下,依然能把每个人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处理得很好,比如赛佛·哈定这位第一任端点星市长。小说并不是讲完了关于他的故事便把这个人“遗忘”,而是赛佛·哈定的名言在文中被多次提及,这不失为这本书一个值得学习的优点。
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其实是其中对人文方面的思考。本书不止一次提到过在银河帝国覆灭后,会因为没有人知道核工具最初是如何制造及使用的而产生大面积科技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其实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挂钩的。就像现在很多银行使用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上层系统则会不断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可能真就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只要上层系统一崩溃,就会造成全盘的崩溃而束手无策的情形。


推荐理由:
一、能指出名作的不足,而且有理有据,了不起。
二、作者将书中描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担忧,可见学识非常广泛。


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


七(3)班 肖雅喆

《银河帝国》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艾萨克,是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书里宏达而完整的世界让人惊叹不已。
在许多年以后,地球的大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所需,人民开始迁移到银河系中的其他星球,人类迅速统一了银河系,创造了强大的银河帝国。而帝国渐渐衰败,整个银河将陷入长时间的蛮荒时期,伟大的心理学家哈里·谢顿已经预知了未来的一切,于是开始了为期几百年的神秘计划……

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银河帝国》里的出场人物很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盖尔、勇于创新的哈定、机智勇敢马洛,还有贪婪的领袖、无能的皇帝,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在神态和语言描写时,作者喜欢用夸张的修辞,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要都要溢出书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但破坏力却非常巨大,他们毁掉一颗又一颗星球。我不禁觉得人类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万恶之源,他们破坏了生态平衡,让动物植物无家可归,他们在残害了其他生物后,又要通过杀人、抢劫、强奸,直至战争的方式去互相残害。
然而幸运的是,人类之中仍然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整个银河系。正因为有了他们,也许许多年后银河不会变得像书中写得那般衰落吧!

推荐理由:
小说的核心是人物,能否塑造出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志。阿西莫夫的这个系列正因人物的成功塑造而成为科幻小说的经典。小作者真的很会读书!

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


七(3)班 冯思雅 


《银河帝国基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对当时社会做出伟大贡献之人的一段丰富且有趣的经历,他们分别是哈里·谢顿、赛佛·哈定和侯伯·马洛。
这次的读后感,我不想千篇一律地概括书本内容,我主要想谈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赛佛·哈定。他是基地第一任端点市市长,领导基地度过第一、二次谢顿危机。说实话,他刚出现在这本书时,我对他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我当时觉得他是一个有些懦弱的男人,但是我继续往后看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冷静、有智慧、会灵活变通、有修养、有时候会开些小玩笑的人。我很欣赏他的沉着冷静,因为这一个性上的特色帮助他再一次当上了端点市市长。他极具个人魅力,能力很强,出口成章。他有许多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记忆十分深刻——“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我对赛佛·哈定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在看他的故事的同时,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冲动是魔鬼;我们需要用冷静的态度分析一件事的利与弊;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动用武力去解决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这对他们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所以他们会更喜欢用嘴和实际行动来获得成功……
我发现作者虽然在这本书里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达当时人物的情感,但很多人物的外貌要不是一笔带过,要不就根本就没有提到,我觉得作者在人物上可以增加多一点外貌描写来加深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印象。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我在看这本书时,一个章节的故事结束后,另一个故事紧跟着就冒出来,没有一点衔接和过渡,使我看的时候有些茫然。
虽然这本书在有些内容的描述和编写上有点小瑕疵,但我认为,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令人称赞的文笔,及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值得赞叹。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想象、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写出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之一。


推荐理由:
本文颇有新意,并未如一般同学写谢顿,而是关注了另一个主人公——哈定。并且对作品的描写、过渡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质疑的精神值得提倡。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导语:《基地》是中考必读书目之一。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看跟《红岩》、《创业史》、《骆驼祥子》等并列一处,作者又是一个叫阿西莫夫的俄国名字,以为也是红军战斗革命史之类。

一、《基地》读后感

早就知道阿西莫夫写的这套科幻小说开一代先河经典难撼,一直无缘。出了中文版后嫌贵耗了一个多月,还是没忍住出手了。原来担心翻译质量,看完了觉得还挺满意,除了对台湾式的译名和遣词用句略有不适外,其他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小说的内容绝对精彩,虽然成书时间早(第一篇发表于1942年5月),很多当时很科幻的细节描写让现在的我们看了啼笑皆非,可是情节曲折,气势宏大,人物鲜活这些历久弥新的东西让人不忍释卷。特别是第三本《第二基地》中,程尼斯、普利吉将军、变异人骡和首席发言者四个人在斗室之中连环争斗的场景,真是高潮迭起、峰回路转。明明是白纸黑字的平面媒体,凭空让人有高楼下坠、蜘蛛人儿吐丝破空来救的惊心动魄感觉。我强烈怀疑十面埋伏最后结局的灵感效颦于此,以这般俊男美女巨资CG视听冲击之组合,尚不及阿老片纸之功,真是高下立见!

同样是在《第二基地》中,有这么一段话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里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不错吧?真没想到在科幻小说中还能读到这样鞭辟入里的人生感言,真是过瘾!

二、《基地》读后感

很久没有迷恋一部小说了。

《基地》系列让我重新发现了阅读的乐趣。

在印象中,科幻小说很少以数学作为故事的根基的,一般的科幻小说家都小心翼翼的避免碰上数学这个麻烦的题材。

而《基地》正是以数学作为整个小说的基本线索,尽管在小说中,阿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一门从来没有过的,似乎永远也不可能有的学科。

心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通过数学的方法预测人类历史的学科,而人类历史在概念上体现为每个人的心理行为的总和。心理史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热力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即尽管个体的行为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但是这些个体构成的总和,在统计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

统计预测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样本空间足够大,使得个体的行为足以被忽略,另一个是预测的结论不被统计的个体所知,否则将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使得预测失效。

从现在的科学发展来看,所谓的心理史学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心理史学依赖的基础是决定论的分析方法,适合简单的系统。但是,对于一个由人的心理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言,这种方法难以适用。

复杂系统最直观的说明就是所谓的蝴蝶效益: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通过不断的扩散,从而完全改变系统的结果。

对于心理史学而言,这意味着个体的行为不再是可以忽略的。事实上,阿西莫夫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三、《基地》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让人兴奋的作品了,阿西莫夫不愧其大师称号。阿西莫夫爱好推理作品,因此他的科幻也成为了科幻推理,尤其幕后更有幕后操纵人,视线从第一基地拉到第二基地,继而是盖娅,而后是地球,最后是月球,让人大呼过瘾。

当然,阿西莫夫并不会因此显得浅薄,相反的,他在基地系列中表现出的气势和深沉思考,让人畅快过后更有所回味。联系最近读得几本书,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系列中是条有趣的线索,不妨让我们梳理一下。

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似乎只对当下、与自身横向关联的事物感兴趣。(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的维度中还有时间的纵向维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并自身构成历史,人类的自觉意识让人们很早就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哲学的书厚厚大本,集合从人类文明初始到当今时代的学人智者的思考。那阿西莫夫又在想什么呢?

基地系列的基础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上。这是个不仅让克鲁格曼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大胆想法,也是粗看之下自我完备的天才理论。类比于气体的分子动力学,虽然人类个体是不可预测的,但人类社会整体,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却可以用数学表述出来,继而可以通过改变变量控制社会进程。似乎很不错,不是吗?

然而如果这么简单,故事就再也没有变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必要了。阿西莫夫加入了两个变量,使得社会发展可能偏离数学计算的轨迹。一是技术变迁。在哈里・谢顿创立基地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面对第二基地的精神干预,第一基地差点发展出反干预的技术,几乎就要断送整个计划。

二是个人力量。在第一基地历史上多次谢顿危机时挽狂澜于既倒的个人英雄行为虽然卓著,却没有脱离谢顿计划的轨迹。但变异种骡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谢顿计划真正遇到自身的整体性危机。

骡的来历不明,显然是阿西莫夫的有意为之。多次谢顿危机后已经将读者的预期挑逗得太高了,一个拥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变异种第一次将精神力量引入这个物质的世界。然而骡最终在完全摧毁谢顿计划前一刻被同样拥有感知和改变意识的第二基地所阻止。这样貌似能自我维持的谢顿计划的命运其实还是掌握在一帮拥有精神力量的精英手中。尽管第二基地人数很少,高层的觉悟也很高,但仍不免于权力争斗、猜忌和怀疑。谢顿计划由一位天才的发现而成形,或许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毁灭。

阿西莫夫无意就此罢手,天才的创意将钟摆晃向了另一极端,即盖娅星球。这是个个体自觉地化入集体意识的生存方式。生命体、非生命体都在集体意识占有一席之地,而人类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在的方式看上去很美丽,但习惯了自由意志传统熏陶的人类未免心有不甘。这是通过葛兰・崔维兹之口表达出来的。

阿西莫夫写到这里或许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为我们人类。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三种选择的后果未必如描绘的那么美好,但选择势必做出,关键在于一个人,而他的选择凭借的是直觉。

科技的进步发明出了反重力推动的飞船以及与人类思维鱼水交融的电脑,思维的拓展让经受训练的人能深入他人的意识并进行合意的改造,放弃个人而换来集体意识使得仿佛伊甸园重现,然而人类的命运最终悬于本能的直觉。直觉无法解释、无法表述,却能做出选择。

这有点类似罗尔斯的《正义论》里提出的无知之幕。何谓正义,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讨论清楚了,因为每个人已经浸淫在文化中那么久、先入为主众多理念。摒弃所有的知识、道德,用无知之幕让笼盖人类,借以才能得出普遍的道德观点。

然而阿西莫夫无法决定,想必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吧。我们或许有自己的偏好,但一旦面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每个人都会像葛兰・崔维兹一样恼怒于这份太过程沉重的责任吧,况且我们还没有崔维兹引以为傲的天生正确的直觉和判断。

阿西莫夫最终把崔维兹引到了一切的幕后操纵者机器人那里,以便与机器人系列衔接上。我们略表惊讶,但人类未来形态的选择却似乎被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有意忽略掉了。也许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历史,有的人会感到无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但也有的人会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雄心,我不知道应该是如何,又不知如何说,只有拈花微笑,任凭旁人猜想了。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经典读后感(5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不知道你在看完《基地》之后的感悟是什么?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经典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经典读后感(篇一)

1941年,21岁的阿西莫夫想出了一个崭新的科幻点子:撰写一部发生于未来的历史小说,描述“星河帝国”衰落的始末。然后,他在整个40年代,总共为基地系列写了八个故事,后来都归入《基地》三部曲。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直至统一整个银河,发展成为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一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谢顿运用“心理史学”,推论出“银河帝国”会很快灭亡,之后会有长达20000年的“黑暗期”。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缩短这个“黑暗期”,谢顿在其有生之年分别在两个地方建立了两个有着各自任务的“基地”,作为以后“第二银河帝国”的种子。大约150万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我从去年底开始,陆陆续续花了一个季度的时间,看完整个《基地》系列。在我看来,这部著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现出来的深邃的历史眼光。

谢顿是一名数学家,却跨界以统计、分析、预测为手段,介入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并创建了一套名为“心理史学”的数学工具去分析人类的未来。

谢顿认为,人类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人类群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某种数学方法分析出来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须依赖于两个必须的条件:分析的对象数量必须非常庞大,以尽量减少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被分析的对象必须不知道这个分析的计划,否则会多少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发展。

“历史从不创新,只是一再重复”。如果可以观其大略,而不计其余,人类的历史是有迹可循的,这一点,我个人是深表赞同的。

二是关于机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里,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没有机器人的帮助,人类不可能冲出地球,建立起横跨十万光年的大帝国。机器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类的对立面,导致第一次星际扩张失败,地球本体毁灭。经过漫长的斗争,人类消灭所有机器人,才得以建立“银河帝国”,并使机器人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护“银河帝国”到最后时刻,并推动“心理史学”计划顺利实施,保存人类复兴希望的,确保人类缩短“黑暗期”尽快进入全新复兴的,又恰恰是一个机器人:使用年限达到20000年、功能极其完备、近乎无所不能的机·丹尼尔·奥利瓦。

《基地》试图说明:机器人技术不发展,则人类没有办法挑战浩瀚宇宙;机器人技术过于发展,则必然走上挑战人类的道路,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认识到的一个两难命题。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个系列《我,机器人》中首度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并沿用至今,“机器人学”这个名词也因此在人类历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隐藏在科幻背后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

在整个《基地》系列里,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30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们忽略科技的因素,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角度对文明的特质进行了浓缩、提炼和极端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地》系列中创造岀来形形色色的星际文明,犹如《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小人国、女儿国、犬封国、聂耳国一样,可以当成一本奇异游记来看。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盖娅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盖娅文明的进化使得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在内的整个星球可以通过意识连结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既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意志为意志;在离开母星体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后,个体仍然可以接受整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面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的成熟体,他们的肉体进化出一种命名为“转换叶突”的能量转换器,一个个体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领地事物;他们信奉“他人即是地狱”,就算同类也互不来往,大事以电波形式协商;极度的向往自由让他们甘于居住于地表之下,而且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扩张;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和外界的接触,他们甚至进化出雌雄同体,真正实现了绝对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设计各种场景和反复讨论,似乎是试图说服读者(或者是他自己),盖娅文明的组织形式虽然和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完全背道而驰,却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场景,通过号称拥有“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天赋的崔维兹选择用盖娅或者索拉利为蓝本建立人类新秩序,结果他选择了极度统一的盖娅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我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学”以及崔维兹,来对自己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索做出一个结论。如果考虑到1940年代欧美各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全人类联合起来抵抗希特勒的侵略,极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么,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会怎么设计这个科幻寓言的结局,这倒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经典读后感(篇二)

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

一、心理史学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二、骡与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厌烦和困惑的时候,小说突然来了一个变奏,出现了骡这个怪物。骡是个什么东东?他是天地造化生出来的一个变种——基因突变体。这个家伙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读取、改写他人的心灵,从而用心灵的力量来操控整个世界。骡的出现第一次让谢顿的预言失败了(但我觉得,失败了我反而感觉更高兴呢)。

更有意思的是,骡将基地攻陷了,谢顿计划这就完全泡汤了。但是,一小批人开始另一套拯救计划,这就是第二基地。据说,在当年谢顿建立基地的时候,不是建立了一个,而是建立了两个,一个精于物理科学,另一个却精于心理科学。事实上,端点星第一基地上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学,他们只是谢顿计划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学在第二基地,这帮人是心灵力学的高手。

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阿西莫夫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心理史学,而不是什么人类行为统计学,或社会力学之类的。原来,这个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量子认知科学的研究,我咋感觉未来的量子认知就是心理史学呢。

于是,第二基地的隐君子们和骡之间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而且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谁说西方人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读一读第二基地与骡这段,你就会发现阿西莫夫如果从政必然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然而,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顿计划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预测,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师们可以像骡一样操控人们的心灵,从而通过在关键时刻影响关键人物而保证了第一基地的发展可以按照谢顿计划完满地进行下去。

原来如此,谢顿计划压根就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学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控制理论。这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怪不得,当第一基地的有识之士们了解到此事以后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谢顿与机器人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谢顿那么厉害,能凭空创造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内心一样,于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后,又写了一个基地前传,专门为我们讲述科学家谢顿的故事。

原来年轻的谢顿也很挫,是一个乡巴佬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玩数学游戏搞出了一套谢顿方程,但他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些。然而,比较悲催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们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想借心理史学来玩后来谢顿自己玩的这套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在谢顿百般困惑,躲避事实的过程的时候,一位特别特别厉害的朋友出现了,这就是浮名。这家伙不仅在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跟随他的死党,而且还能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促使谢顿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

但是,我们凭脑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预测人类社会显然需要大数据啊大数据。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论述,那时候的人虽然早已经可以在银河之间超空间越迁,却并没有大数据研究,电脑落后啊。所以,谢顿怎么可能完成这么牛的学问呢?

最后,他的朋友浮名帮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个家伙居然是一个老妖精,是一个机器人,居然已经活了大概2万多岁了。而且他记忆超强,他的头脑中包含了大数据。于是,在老妖精的帮助下,谢顿终于突破了障碍,建立了心理史学,并成功构思出基地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小说提到了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还补充了一个第零定律。 所以,说了半天,人还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机器人!

四、盖亚与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后,在读者的百般呼唤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续写了基地系列,于是就有了盖亚与地球的故事。我觉得这部分的描写更牛。

首先,时间回到了谢顿计划执行了500多年的时候。基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牛了。同时,隐藏的第二基地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就是在这个当口,一个端点星的奇人崔维兹却偏偏不信邪,他始终坚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于是,在市长的安排下,他和一个老历史学家佩罗拉特踏上了银河之旅,去找寻银河人类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奇妙地踏上了一颗异常神秘的星球盖亚。盖亚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她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超级生命体。盖亚上的河流、山川、树木、人类,全部都是联通在一起的,他们共享着同样的超级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了阿米巴虫,这些小东西在平时是单细胞的,但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物个体——鼻涕虫。这就是生命系统,也是复杂系统最让人感觉振奋的想法——跨越层次的存在。

小说中展开了大量的对盖亚这种超级生物体的利弊的讨论。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当盖亚的一分子——年轻女子包绮思与老佩罗拉特的时候,全盖亚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悦——完全一点点的隐私都没有。

目前,很多人开始构想未来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全球脑,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维兹他们在寻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拜访过各式各样的不同世界。在我看来,这些世界都仿佛在隐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类的各种可能未来发展。其中有一个世界叫做玻利亚,非常有意思。这里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体,而且他们的头脑中都已经植入了芯片,于是这帮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这恐怕已经说对了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 最后,他们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影响谢顿建立心理史学的老机器人丹尼尔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盖亚这个星球的建立。他率领着机器人们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因为受到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约,他们不能伤害人类,

而是善意地帮助人类发展。但最后,他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须要由人来作出那最后的第一推动。于是,人类将会朝向一个全银河系都要演化成一个超级盖亚的方向而努力。

个人以为最后的对话非常精彩,深刻地讨论了人和机器的`关系。而且,还有那个最后的精彩绝伦的伏笔——难道飞龙是外星系的异类吗?

五、基地与三体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对《基地》和《三体》这两部史诗级的科幻巨著的比较和看法。记得在我刚刚看完三体的时候,我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学院的一个法国外教推荐这部科幻小说,他听了听我的介绍,就说你应该看基地。看来,基地对西方人的影响超大。而且,这也说出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以大宇宙这个尺度为参考,都在用各种途径探索人类的未来。

相比较来看,三体的故事性成分更强一些,而基地的科学探讨的成分更强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么首推三体。如果你想看关于科学的不严谨探讨,那么读基地更合适。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经典读后感(篇三)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市长,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长,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市长,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看完书有什么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强大,尽管还是早期的科幻小说,却依然有它的魅力。这个很值得自己学习,只有让自己思维活跃,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学,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不过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对来讲,它的地不亚于机器人三大定律。可惜这本书讲得太少,谢顿也只露面几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简单么,也许,要认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几部不,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触不是很深。以后再研究。

5、就是这样了。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经典读后感(篇四)

基地是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

它并不像《海底两万里》那样,写的长篇大论。基地是出自大师一阿西莫夫之手的外国小说。我看了看,只匆匆一翻,就相信内容不如书名诱人。对我的浅薄的趣味来说,《基地》似乎是本枯燥无味的书,我看不到什么关于仙女和妖怪的事,只有书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似乎没有什么丰富多彩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手头空空的瞬间,我的脑海里有一若隐若现的身影浮过,我仿佛忘了它的存在。它又太耀眼了。

是因为它既渺小又伟大吗?是因为它内容吸引眼球吗?是因为阿西莫夫把他的小说写活了。写生动了,使人一读就能懂,使人在茫茫然间就能感同身受。也有可能是小说震撼了我,基地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探索宇宙的行程,以及对大千世界的向往。这份想要了解的热情与激动,更是小说的特色所在。不仅写出了人类的贪梦和无知,更加丰富了人村的类伟大的传奇,这这点太不容易了,我正是被这一点所吸引的,所迷住的。

基地详写了人类想要改造丸,想要拥有超前的技木和殖民的梦想,不是冲动了事,只是想去尝试,想去拼搏。与银河,帝国做斗争,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曾经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太阳一去复不复返,人类的未来只好依靠“预言”,从此给占卜:师一个机会,从此这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这本小说给人带来一种不知所措的心理,作者在有些内容上写得毫不在意,但还是用显然意味深长的语调补充。真大愧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他想的方方面面,很全。从古至今,既通俗又大方高雅。然而他本人是一个看似严谨而实则风趣幽默的人,他尽情挥洒自己的诙谐搞笑的天赋,他甚至还写过一部记载笑话的书集一《笑话集》。

我本人认为这本书的裁体和《海底两万里》有类似之处,它们同样讲述了关于人类追求的,渴求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呢?

如果你是科幻小说的迷,我建议你先放下你手头的一切,趁天空还明净,太阳还灿烂,你不妨好好地回头欣赏一下《基地》这部作品吧!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经典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故事。银河帝国注定将衰落,3万年的蛮荒时代即将到来。伟大的哈里·谢顿,通过心理史学准确的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轨迹,并建立了科学基地(据说银河系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基地),以保存科学技术,从而试图将蛮荒时代缩短到1千年,而谢尔顿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第二帝国。为了加快谢顿计划的实施,谢顿在这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危机,帮助基地更快的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些威胁包括野蛮人的国王、地方军阀,甚至还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帝国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机都会出现必然的解决方法,最终危机一次次被解决,基地也经历了“科学-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阶段。

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体系,星球之间采用“超空间跃迁”的方式进行行星际旅行,核能作为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础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核能手枪,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阳光等等。如果要说科幻的话,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关于社会。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对于社会形态和变革的设定,据说有罗马帝国的影子。将科学披上宗教的外衣来统治周边的蛮荒国家这一章写的很精彩。同样,随着宗教逐渐受到抵制,贸易的无孔不入和随之而来的强依赖性,再次巩固了基地的统治地位。小说虽然就此结束,但1千年的轨迹才刚刚开始,未来基地的发展更加耐人寻味,未来是通过文化,道德,还是其他什么不知道的手段来实现第二帝国人不可知。

人物描写。这本书很薄,人物描写很单薄,很少,没有那种有血有肉的感觉。小说的结构是按照不同的危机,不同的章节来设定的,同时当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实人物在这里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按照谢顿心里史学的计算,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有这么一些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该做的事而已。

关于逻辑。对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这一点,也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设定,仅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机的到来,和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发展,作者给出的架构还是能够不错的自圆其说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已经经历了很多个十年,但仍然没有生涩的感觉。

《银河帝国1:基地》读后感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2022阅读经典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在你看完《基地》后,是不是感觉心里多了一丝东西?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22阅读经典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2阅读经典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篇一】

《基地》这本收被称为“永恒的科幻经典”。本书作者阿西莫夫,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测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所有人都在强力挽回,一时间内,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三个主人公之间也发生了一些茅盾。

首先,我觉得阿西莫夫的写作手法十分新颖,明明三个主人公没有一点关系,中间相隔了数十年左右,但把整本书看下来,却觉得这是个完整的故事,后来发现,是百科全书的一些段落将他们串在一起。这种手法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其次,我觉得谢顿的目光十分深远,他仿佛已经彻底将“死”字看透了。然而,他的责任感很强。“吾事已毕”从此话中可以看出整个事情的流程对他而言仿佛像某个人从一开始给他下达的一个任务或者命令罢了,带给读者的有一种深不可测,像天气那般难以捉摸的感受。

说起责任马洛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书中最后一段“未来关我什么事……就留给那些继任者吧。”马洛的性格从表面来看貌似与谢顿差不多——完成任务。实际上吧,有些不同,马洛更明显对未来的事更加漠不关心一些,认为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够了,其实太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无需考虑:反正又不是我的事,给人说不出的感受。

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责任感很强的人,如:老师。他想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什么方法吧,责任感显然很重,而并非完成任务。

阿西莫夫的重要科幻感不会让人看了太夸张,而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他说“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

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阿西莫夫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恶。

从人类出现文明的那一天开始,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建立了千百个帝国几立在不同的时代。一切都在发展着,惟有人性不变的丑恶。

当社会风雨飘摇,这个帝国银河快要崩溃的时刻,人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蜗牛那样缩进了壳中,或者出手去伤害他人,打碎他人的“壳”,但他们并不知道,总会有比自己更加强大和更加卑鄙的人来打碎自己的壳。这就像清朝之后动荡不安的民国,文明的发展就这样被按了停止键。“大鱼吃鱼,小鱼吃虾米”的这条铁律才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和“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他们像一盘散沙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水出现把他们“粘合”起来。

就在这个极其危急,关乎人类命运的时刻。谢顿出现了,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尽管只是一丝渺茫的曙光。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团结起来,只有两个基地里的人们在孤独地支撑着银河帝国。人们还是像从前那样,像那些千百万年前的人一样,自私、贪婪。

其实在罗马、奥斯曼和蒙古这些帝国的身上都有着银河帝国的影子,人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阿西莫夫看见了。可人们何时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让人性成为“永恒的美丽”。

2022阅读经典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2022阅读经典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篇三】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的第二本,饶有兴趣地读完《基地》之后,我发现《基地与帝国》的结构跟前一本有很大的不同,《基地》都是中篇小说,一篇讲述一个故事,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关联,而且以情节为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并不鲜明,两任市长之间实际上还有不少相似性。而《基地与帝国》中,除了匆匆了结贝尔·里欧思之后,就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骡身上,从此开始了长篇的写作。

说到这里,里欧思这个炮灰真可怜,本来是帝国难得一见的将才,年轻强悍、富有魅力且忠心耿耿,就因为“以活生生的意志对抗幽灵之手”,结果看似轰轰烈烈的攻势就如同风中蜡烛一样,无声无息地熄灭了。当然《将军》篇章还是有着很多内容的,拉珊·迪伐斯在孤立无援之下采取的种种英雄行为,基地本身走向腐化与专制,独立行商的兴起和反抗,以迪伐斯死于矿区所代表的矛盾加剧等等,但是因为骡的强大光环,和作者对他的大篇着墨,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光彩都轻易被湮灭了。

骡是迄今为止谢顿计划中的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最花心力描写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阿西莫夫对其如此偏爱,除了哈里·谢顿,这是占了基地系列篇幅最长的一个人物。也许是骡有着奇异的精神力量,而这跟神秘的第二基地,甚至其后的大谜团盖娅有着本质的联系。)骡是个相貌丑陋怪异的突变种,从小就是孤儿,当他备受欺凌和歧视地长大,并发现自己拥有改变他人情感的独特力量,他自然而然地想要报复社会——通过称霸整个银河,让所有人在他脚下匍匐。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拥有行吟诗人般多愁善感的心灵、浓重的自卑感和与此相对的要将一切袒露出来的高傲,也因此他用“骡”这个暗示自己残缺又带着侮辱性的名字命名自己(也许就是他小时候被人取的绰号),总之,他要这个难听的名字响彻银河的上空,要人人或热爱或惧怕这个名字。

当他用计假扮小丑结识杜伦夫妇,从而施展自己混入基地,并影响基地的计划时,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不歧视他,并对他充满同情和好感的女人——贝泰,也因此沦陷,而导致他消灭两个基地的.计划破产。我相信,骡在贝泰面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接近他自己的内心。他描绘的骡,是个理想中的高头大马巨搫——身材魁梧、勇武过人、毫无畏惧,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一样拥有异能。而这个在贝泰面前时时瑟瑟发抖、有着不切实际浪漫想法和夸张言语的骡,也许正是小时候,一个时时被人欺负、渴望母亲无私关爱的马巨搫。两者都是他,只是后一者,他成年以后,就不会再在人前表露,或者是仅仅在把面前这些趾高气扬的人当成失败者和臣仆时表现出来,以满足心里的高傲和讽刺。

他自己说过:“这是我的弱点,我希望别人了解我。” 贝泰察觉了他的身份,并设法杀死了查处第二基地真相的艾布林·米斯。使得骡无法进击第二基地。这是他遭遇的一个重大失败,另一个重大失败也随之而来,他发现贝泰并不爱他,实际上,她厌恶他,骡费劲心力创建的辉煌帝国,对她而言是“迅速而卑贱的”,而且“我们已经击败了你,我死也瞑目”。

So,事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但是骡并没有报复她,也没有回转她使之成为自己的禁脔,只是因为他的善良和骄傲。事实上,我对骡和骡所建立的帝国自始至终没有恶感,他很少伤害人命,他所建立的帝国,结束了银河间长期的战乱,使平民百姓得以安宁的生活。但,骡有一个,或者说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他无法生育,也就无法确定帝国的下任统治者,特别是有着他这样能控制人类的人;二、他很荏弱,寿命连常人一半都不到。所以他建立的帝国只是沙堆上的宫殿,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一个伤感的故事!

2022在家读银河帝国基地的随笔 【荐】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不知道你在看完《基地》之后的感悟是什么?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22在家读银河帝国基地的随笔”,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2在家读银河帝国基地的随笔(篇一)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的第二本,饶有兴趣地读完《基地》之后,我发现《基地与帝国》的结构跟前一本有很大的不同,《基地》都是中篇小说,一篇讲述一个故事,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关联,而且以情节为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并不鲜明,两任市长之间实际上还有不少相似性。而《基地与帝国》中,除了匆匆了结贝尔·里欧思之后,就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骡身上,从此开始了长篇的写作。

说到这里,里欧思这个炮灰真可怜,本来是帝国难得一见的将才,年轻强悍、富有魅力且忠心耿耿,就因为“以活生生的意志对抗幽灵之手”,结果看似轰轰烈烈的攻势就如同风中蜡烛一样,无声无息地熄灭了。当然《将军》篇章还是有着很多内容的,拉珊·迪伐斯在孤立无援之下采取的种种英雄行为,基地本身走向腐化与专制,独立行商的兴起和反抗,以迪伐斯死于矿区所代表的矛盾加剧等等,但是因为骡的强大光环,和作者对他的大篇着墨,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光彩都轻易被湮灭了。

骡是迄今为止谢顿计划中的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最花心力描写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阿西莫夫对其如此偏爱,除了哈里·谢顿,这是占了基地系列篇幅最长的一个人物。也许是骡有着奇异的精神力量,而这跟神秘的第二基地,甚至其后的大谜团盖娅有着本质的联系。)骡是个相貌丑陋怪异的突变种,从小就是孤儿,当他备受欺凌和歧视地长大,并发现自己拥有改变他人情感的独特力量,他自然而然地想要报复社会——通过称霸整个银河,让所有人在他脚下匍匐。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拥有行吟诗人般多愁善感的心灵、浓重的自卑感和与此相对的要将一切袒露出来的高傲,也因此他用“骡”这个暗示自己残缺又带着侮辱性的名字命名自己(也许就是他小时候被人取的绰号),总之,他要这个难听的名字响彻银河的上空,要人人或热爱或惧怕这个名字。

当他用计假扮小丑结识杜伦夫妇,从而施展自己混入基地,并影响基地的计划时,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不歧视他,并对他充满同情和好感的女人——贝泰,也因此沦陷,而导致他消灭两个基地的.计划破产。我相信,骡在贝泰面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接近他自己的内心。他描绘的骡,是个理想中的高头大马巨搫——身材魁梧、勇武过人、毫无畏惧,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一样拥有异能。而这个在贝泰面前时时瑟瑟发抖、有着不切实际浪漫想法和夸张言语的骡,也许正是小时候,一个时时被人欺负、渴望母亲无私关爱的马巨搫。两者都是他,只是后一者,他成年以后,就不会再在人前表露,或者是仅仅在把面前这些趾高气扬的人当成失败者和臣仆时表现出来,以满足心里的高傲和讽刺。

他自己说过:“这是我的弱点,我希望别人了解我。” 贝泰察觉了他的身份,并设法杀死了查处第二基地真相的艾布林·米斯。使得骡无法进击第二基地。这是他遭遇的一个重大失败,另一个重大失败也随之而来,他发现贝泰并不爱他,实际上,她厌恶他,骡费劲心力创建的辉煌帝国,对她而言是“迅速而卑贱的”,而且“我们已经击败了你,我死也瞑目”。

So,事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但是骡并没有报复她,也没有回转她使之成为自己的禁脔,只是因为他的善良和骄傲。事实上,我对骡和骡所建立的帝国自始至终没有恶感,他很少伤害人命,他所建立的帝国,结束了银河间长期的战乱,使平民百姓得以安宁的生活。但,骡有一个,或者说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他无法生育,也就无法确定帝国的下任统治者,特别是有着他这样能控制人类的人;二、他很荏弱,寿命连常人一半都不到。所以他建立的帝国只是沙堆上的宫殿,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一个伤感的故事!

2022在家读银河帝国基地的随笔(篇二)

很久没有迷恋一部小说了,《基地》系列让我重新发现了阅读的乐趣。

在印象中,科幻小说很少以“数学”作为故事的根基的,一般的科幻小说家都小心翼翼的避免碰上数学这个麻烦的题材。

而《基地》正是以数学作为整个小说的基本线索,尽管在小说中,阿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一门从来没有过的,似乎永远也不可能有的学科。

“心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通过数学的方法预测人类历史的学科,而人类历史在概念上体现为每个人的心理行为的总和。“心理史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热力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即尽管个体的行为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但是这些个体构成的总和,在统计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

统计预测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样本空间足够大,使得个体的行为足以被忽略,另一个是预测的结论不被统计的个体所知,否则将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使得预测失效。

从现在的科学发展来看,所谓的“心理史学”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心理史学”依赖的基础是决定论的分析方法,适合简单的系统。但是,对于一个由人的心理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言,这种方法难以适用。

复杂系统最直观的说明就是所谓的“蝴蝶效益”: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通过不断的扩散,从而完全改变系统的结果。

对于心理史学而言,这意味着个体的行为不再是可以忽略的。事实上,阿西莫夫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2022在家读银河帝国基地的随笔(篇三)

早就知道阿西莫夫写的这套科幻小说开一代先河经典难撼,一直无缘。出了中文版后嫌贵耗了一个多月,还是没忍住出手了。原来担心翻译质量,看完了觉得还挺满意,除了对台湾式的译名和遣词用句略有不适外,其他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小说的内容绝对精彩,虽然成书时间早(第一篇发表于1942年5月),很多当时很“科幻”的细节描写让现在的我们看了啼笑皆非,可是情节曲折,气势宏大,人物鲜活……这些历久弥新的东西让人不忍释卷。特别是第三本《第二基地》中,程尼斯、普利吉将军、变异人骡和首席发言者四个人在斗室之中连环争斗的场景,真是高潮迭起、峰回路转。明明是白纸黑字的平面媒体,凭空让人有高楼下坠、蜘蛛人儿吐丝破空来救的惊心动魄感觉。我强烈怀疑“十面埋伏”最后结局的灵感效颦于此,以这般俊男美女巨资CG视听冲击之组合,尚不及阿老片纸之功,真是高下立见!

同样是在《第二基地》中,有这么一段话——“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里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不错吧?真没想到在科幻小说中还能读到这样鞭辟入里的人生感言,真是过瘾!

2022在家读银河帝国基地的随笔(篇四)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市长学习他,学习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平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市长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3)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谈谈对科幻的感受

对科幻没啥感觉

一直以来我都不理解为什么身边的科幻迷谈起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神采奕奕,可能是因为我是文科生的缘故吧,对科技没啥感觉。自从逼着自己看了一系列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 《盗梦空间》《阿凡达》,书籍《三体》《流浪地球》《基地》后,对科幻有那么一点点感觉。科幻的价值在于,站在一个不同时空角度思考人类的未来,故事中描绘的未来看似陌生,但在人性层面总有想通之感。科幻带给人类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阿西莫夫在《基地》中站在银河角度,每个行星只不过是银河中的一个省。一万年的暴乱,在谢顿经过心理史学计算后可以缩短到1000年,“基地”是人类未来演变的缩影。

三段谢顿危机

自从谢顿在银河边缘创建基地后,基地承载着建立新的银河的使命,在本书中共发生了三段谢顿危机:

第一次谢顿危机,银河被异端事例攻击,最终靠着团结一心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谢顿危机,哈定通过宗教化解了周围四国的叛乱

第三次谢顿危机,马洛通过自由贸易化解了危机

从基地呵护新的文明,团结一致克服危机,到依靠宗教,再到依靠自由贸易。这三段也隐喻人类如何把无序的世界组合为有序的世界,如何把凝聚人心。靠着共同理想信念可以维持30年,靠着宗教可以维持150年,靠着自由贸易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

仔细想想,三次谢顿危机,代表着人类关系处理的三个层次,第一次是典型的部落形式、第二次是宗教渗透、第三次是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从三次谢顿危机看,交往范围越来越广,而为了维护扩大了的社会交往秩序,则需要建立新的秩序。

基地本质是建立新的人类生存秩序

上文阐述了三次谢顿危机,三次谢顿危机化解的关键是建立新得秩序,调和新的矛盾和利益机制。读基地时诱发了我对政治、社会秩序新的思考。

原本总是忽略社会秩序,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后来接受了不一样的思想,渐渐明白:一切事物的背后都离不开对个体(群体)利益的思考。社会足够复杂,我们无法用学校教给我们的”正确答案“理解这个社会,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总是存在灰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阿西莫夫在《基地》中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并不是与以往环境孤立,而是需要与以往环境相对抗。可以看到银河帝国时代的统治具有专治的特点,但是基地则与此不同,借助心理史学家的预测,以不同方式,将人类联系在一起,阳志平曾在阳志平 - 读书与心智、向阿西莫夫致敬中提到,《基地》的伟大在于创造了不同于洞穴隐喻的环境。请看洞穴隐喻含义:

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在洞穴中,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明火之间隔着与人一般高的土墙,在墙的另一边,人们头顶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墙壁那边囚徒们的耳朵里。柏拉图说,这样一来,囚徒们一生中所感觉或经验到的唯一实在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在此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成了全部的现实,他们能够谈论的,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的经验。 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由于他一生在半暗半明中禁锢太久,只要他转过头来,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呆若木鸡,火光使他眼花缭乱。他会因此而手足无措晕头转向,只想转身重新面对墙壁,因为那里才是他所认为的现实。倘若把他从洞穴中完全带到光天化日之下,他更是两眼漆黑无所适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看东西或认东西。然而,要是在上面的世界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他面对黑暗一时又会感到两眼漆黑,对于那些仅仅以影子和回声为现实的囚徒而言,他所经历的一切简直是天方夜谭。

阿西莫夫创造的基地,站在银河的视角思考问题,尺度足够大, 忽略了个体层面所形成的社会共识。而洞穴隐喻的启示请看简书 - 基于洞穴隐喻的启示。创造一个新的环境,用一个新的故事,不知道谢顿的预言在千百年能否实现,但历代领导者总是能够招待结合点把星球上的人团结在一起。一种社会意识能够成为主流在于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且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思考的视角:不同维度切换

当你的思考视角是宇宙时,个体的命运或许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本层次往往是无解的,需要上升层次,即所谓的降维打击。科幻传递了一个新的思考方法,即把时空视角拉到足够大,并以此为参照点去观察当前境地。同理,如果追求的是千秋万代,那么当前的困难算得了什么;相反追求的是及时享乐,何必对未来有过多的思考?当前人的焦虑,假如目光长远,把当前当做积累未来竞争力必经之路,会少很多焦虑,也会更明白该做什么。炒股时也太多被短期的市场情绪所影响。

讲故事,会忽悠

故事是人类所必须的,当你创造一个新的故事,并能够让人完全沉浸,那么这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具有很强的带入性,当事人将会进入新的角色,激起英雄气概,底层情感。那时,都会迷糊,何谓真实,何谓梦幻。

愿你我都能够创造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一起在故事里面玩耍。

end.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2)篇

基地读后感

心理学史 现代来看 统计学和历史的综合

谢顿让10万科学家去端点星

看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繁盛之本

第一次危机 周国国家领土扩张

利用制衡之术 形成四国相互制约 保全自己

类似春秋战国时代 以策略取巧 非长久之计

第二次危机 邻国宿敌 获得帝国巡弋舰 准备进攻

利用宗教信条 绑定科技知识 让科技源泉只为自己所控制 从而控制其他国家 保全自己

核心思想 科技和思想的洗脑

类似现代 以科技核心力量控制经济发展 美国控制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 中兴事件等 非长久之计

第三次危机 其他国家也逐步拥有核力量 继续靠宗教科技 无法长久

以贸易绑定各国联系 达成双赢 多赢局面 从而一损俱损

如今 中国丝绸之路 亚太经济 都是以贸易经济发展 迅速崛起 美国为阻止中国 减缓中国发展 不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出现贸易纷争

虽然是整个银河帝国,行星的纷争

虽然是科幻小说

但是确实整个现代社会的缩影

不得不说 作者全局观很强

细节待品!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3)篇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期待已久的“传说”,即使真的决定要入坑,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感慨谢顿身为教父的传说,心理学的强大,足够分析出未来社会的走向。没有干扰性,只有唯一的解决之路。所有的走向都在指向未来的“第二帝国”。

      当文明毁灭,一切都回到蛮荒时代的时候,古老文明的科学就变成了魔法。

      从基地的成立到经历三次危机,每次的危机的解决办法都依据上一次危机的解决。而每个时代都存在一个明辨的人,才可以看穿事件的前后,找出最完美的解决。“塞弗·哈定”“侯伯·马洛”,他们都具备如何来推动基地的前进,解决了当前的难题,再把新难题预计的未来推个下任继承者。

      看的懂,才能体会到科幻带来的震撼。

相信《最新读书心得: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万能版五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关于《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400字》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400字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400字》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岛上书店读后感读后感 New

        【实用】岛上书店读后感实用版六篇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

  • 哈姆雷特学生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模板合集950字(6篇)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

  • 智慧之花读后感

        2022读后感推荐智慧之花读后感集锦(6篇)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

  • 镜花缘学生读后感

        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的小说镜花缘读后心得(5篇)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


  • 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梦读后感

        读《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有感范文500字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相...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段摘抄及感悟(5篇)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在阅读了《...

  • 海伦凯勒传记读后感

        【优文推荐】我的人生故事海伦凯勒读后感范文简短(7篇)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人们在阅读了书籍...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结尾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月亮与六便士》讲了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


  • 小王子读后感100初中 Hot

        读后感精选:小王子读后感初中实用版(5篇)初中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仍然需要大人的细心引导。一日读书...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读后感 Hot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六篇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

  • 老人与海读后感 Hot

        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作文优秀汇编六篇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老人与海的阅...

  • 格林童话读后感 Hot

        读格林童话的心得和感悟二年级《格林童话》这一本书应该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吧?有一句话说的好,“在风雨中做个大...


  • 绿野仙踪读后感 Hot

        【读书有感】绿野仙踪读后感模板合集五篇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

  • 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Hot

        最新精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5篇)初中生就像笼中之鸟,只有放飞才能提供其广阔的天空。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书...

  • 绿野仙踪读后感范文 Hot

        范文收藏:绿野仙踪读后感一篇dHB100.cOM这本书讲的是: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叫多萝西,带着房子被一阵龙卷风,吹到...

  • 理想国读后感 Hot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通用8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我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