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读后感600字

作者: 佚名收录 更新时间:2022-06-30 07:54:00 阅读数量:

[参考]余光中散文读后感范文汇编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值得推荐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参考]余光中散文读后感范文汇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

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从不放弃过自己的诺言,从不背弃过自己的信念-将爱传播下去。在地狱边上,中国的战士不孤独。在浸染着阴霾与红色的世界里,有无数条黄色的丝带潇洒的飘扬,有着那一条条不屈的铮铮铁骨汉子,一根根不弯的凛冽的脊梁。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誓言: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二)

最早接触余光中的作品好像是在初中的时候吧,对那首《乡愁》印象很深,小时候的乡愁,长大后的乡愁,现在的乡愁……

余光中表现乡愁的诗歌所传达出的那种韵味也是独特的。《乡愁》中,诗人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一步步地加深,尤其是最后一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乡愁衍生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而乡情怯怯,只怕一下子,五千年与是万万,从山东半岛到天山,甸甸都压上肩来,承受的起吗?”“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你在千里外地收线,一寸一分。”……

余光中的爱情诗写得很朦胧细腻,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情感细腻的人。《风铃》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扣着一个人的名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风铃,风铃轻轻摇动,每一声,仿佛都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一朵莲花都像你,尤其是,隔着这样的细雨。”把自己要等的人比作是莲花,细雨朦胧,夕阳余晖下,该是怎样的一番美景,静若莲花,闲庭漫步。

“我不敢就看他,怕蛊魅的蓝眸,真的把灵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鸥,绕着他飞。”诗人在写海的魅力时这样写,在诗人笔下没还仿佛幻化成人。而我在这想说,我不敢去看更多的余光中的诗,怕诗中的眼神,把我的灵魂勾走,化成一只墨猴,舔食墨香。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三)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 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 ,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四)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但余光中并不仅仅是《乡愁》里的余光中,他作诗千余首,也不仅仅都在诉说乡愁。他的诗歌里有引经据典的部分,也有环保的部分。余光中是1949年从厦门离开大陆,先去香港,1950年去了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毕业,到美国去读书、教书,一直到1972年42岁时,正是文革,两岸不可能交流,感觉回归无期,所以在这种心情下,写出《乡愁》。当时一口气写了很多别的乡愁。另外一首由罗大佑谱的曲,在大陆也唱过,叫《乡愁四韵》,有四段。另外还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做《民歌》。

其实余光中不仅仅是写乡愁的诗歌,还写过很多很西化的诗、也写散文、甚至还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

《乡愁》这首诗因为被编到教科书里,所以大家都念过,而且也好记,形式单纯。《乡愁》是大白话,我在这头,谁在那头,都是白描的。

但也有一些写得很文的引用典故很多的诗,比如《湘逝》,是写杜甫的晚年,他安史之乱一路从陕西辗转逃到四川成都,到了三峡那里顺流而下去了湖南,所谓湘逝就是死在湖南。这个当然很受古典的影响,语言也比较文,典故也比较多。

另外还有一首《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的诗在现代诗里,是比较强调音乐性的,往往有押韵,不一定是脚韵,行、句子中间有关键字眼,跟前后呼应的也是一种韵。押韵也有各种方式,押得不好是油滑,押得好是恰到好处。余光中有一首诗叫做《浪子回头》,一开头就讲,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浪字就出现了三次,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这样的句子开始,同样一个字扭来扭去,变来变去就可以发展下去。像李白那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几个日字翻来覆去就发展下去了。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五)

当冬天的第一丝寒风吹起,家门口的落叶们又争先恐后地跳起了舞。总有那么一两片调皮的落叶,喜欢驻足我的窗前,久久不忍离去。风一吹,小小的窗台上,总会留下一抹红的、一抹黄的,像精灵一般,点缀了我的心灵。在暖暖的冬日阳光下,我最喜欢的就是趴在那窗头,看着那落叶在阳光中飞舞,看着那落叶奔向大地的拥抱……

三年了,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记得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也最喜欢在冬天落叶了。她总是那么调皮地把落叶铺满我家的菜园,也总是那么淘气地让落叶钻进我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爱的书签。

三年了,三年都在异乡过年。每次过年的时候,我总是不忍去看那窗外跳舞的落叶,总是不敢去想那远在故乡的亲人。好想跑进爷爷奶奶的怀抱;好想抱抱我那个刚出生的表弟;好想站在老家的窗前,看着那漫天的落叶飞舞……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我总是那么默默地窝在屋子里,跟爸爸妈妈一起,静静地看着春晚。耳边偶尔一声“嘭,嘭”声,提醒着我新的一年又即将开始。

日子一天一天流淌着,我也悠闲地游淌在《余光中诗集》中。突然一篇《乡愁》引起我的注意。乡愁?余光中先生,这位可敬的老人也有乡愁吗?他的乡愁又会是什么呢?

“宝贝,寒假回老家!”正当我出神地想着时,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喜悦像快乐的小鸟,让快乐的我飞向了老家的路上。一路上,我都紧张得不敢入睡。爷爷奶奶在家还好吗?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到底长什么样呢?我家的新房到底造了怎么样呢?我的房间是怎么样布置的呢?家门口的那棵大树还在吗……

整整十多个小时,我就那么一刻也不停地看着窗外,看着那熟悉的景物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故乡还在飘雪,太阳也偶尔在灰色云间露出来一会脸,透出点点阳光,温暖了刚到家的我。我出神地站在家门口,凝望着周围的一切:房子大变样啦,好像一幢小别墅呢!哦,那棵树还在那呢,还是那么喜欢飘落叶呢……

“宝贝,回来啦。”奶奶高兴地从屋子了冲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发呆的我。熟悉的环抱让我的泪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冲了出来,止都止不住。

“你呀,长这么大了,还是这么爱哭。”奶奶笑得擦掉了她眼角的泪水,挽着我走进了家门。屋子里的大大小小都迎了出来,只为了迎接三年没回家的我……

屋子是那么暖和,亲人们是那么和蔼,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爱,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台上――啊!落叶!一片一片,还是那么美。风吹落后,它们在雪白的窗台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故乡的年是在中午,赶在了春节。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憨厚的笑,欢乐地聚在一起吃午饭。奶奶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碗甜甜的汤圆,一直盯着我们喝掉才放心。我们总是笑着说奶奶那个老顽固,但是还是美滋滋地喝了个底朝天……

不知不觉就过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拥挤的火车,眼泪不自觉地滑了下来。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叶又随风落下,像是为我送别。看着火车渐渐离开故乡,离开故乡的天空,我不禁又想到了《乡愁》……

乡愁,

乡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飘落的树叶,

而我是行走在那叶脉上的求学者,

一回头,却发现故乡是那么遥不可及。

乡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过的日历,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着的岁月中,

回眸中,却发现故乡是那么近在咫尺。

乡愁,

是那承载着满满爱的一艘船,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但是,

中间紧紧连接着,

是那暖暖的关爱。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六)

余光中谈翻译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打开此书一看,可称得上是余老的论文集有一半论文可谓历史悠久,是写给父辈们看的。第一篇与最后一篇相隔30年,时间相隔久得叫人要害相思。有一半论文是写在6070年代,语言上还有点古而未化后期的文章阅读起来就舒服多了,笔锋锐利依旧,余老对三十年代的作家的作品不慎待见,特别是朱自清写的《匆匆》,被批“不耐咀嚼不堪细析的少作”、“忧来无端的滥情之作”。余批评此文章“混乱不堪,之所以混乱,就是滥用代名词”、“今日读来,恍如隔世”。余老一向高傲,却给钱钟书钱老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在《论的的不休》引用了钱老的佳作,让人耳目一新。但此书有一半文章并不高明,甚至文中的观点也已经过时了,毕竟近40多年过去了,建议取其精华地阅读,因为余老有时恃才傲物,观点过激,叫人不能苟同……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七)

读先生的诗,宛如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两年前,先生去世时,很多人都发微博发票圈送别,当时的我,却不敢跟风。因为对于先生的生平全无了解,而他的作品除了一首《乡愁》,一首塔朗吉《火车》的翻译,还有那句他写给妻子的情话【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之外,再也没有拜读过先生的其他作品。

可即使对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却依旧对先生神往已久,只因为那一句【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看到了先生翻译的这首塔朗吉的《火车》,从那以后,每逢我和别人送别,都喜欢念叨这两句当离别赠言,其中的意境美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对塔朗吉神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一次读完先生这一本精编诗集,更是对先生钦佩不已,历史典故与现代化生活的有机融合使得先生的诗风格独特,逸趣横生,如此的信手拈来,就好像先生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手摸出一块块绚丽多彩的鹅卵石,每一块鹅卵石都代表了一个历史人物,一次历史事件,然后将之依次安排进了诗歌中的字里行间,如此井然有序,如此摄魂夺魄……

所以我不仅佩服先生的学识渊博,更佩服他对文字的把控能力,读先生的诗,宛如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更多精选读后感范文阅读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级机会,我邂逅了一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细细品读,有了些感悟。

开篇第一章,便是《听听那冷雨》。一入眼,那琳琅满目的,透着一层蒙蒙的蓝雾的词语,立刻令人惊叹不已。震惊过后,细细品读,那蒙蒙的蓝色就化成了淅淅润雨,无时无刻滋润着我的心田。是啊,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看呐,江南青石碧水雾濛濛的景象跃在那白纸黑字之上;瞧哇,那满园冷雨杏花淅沥沥的画卷迎入我潺潺心灵之间。望啊,那漫山云气氤氲湿淋淋的一幅冷雨春雨粉白杏花雨浮现在眼前,是清清爽爽新新又带着一腔惋惜的春。

全书宛如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独特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仿佛与余光中的某段阅历相映照,正可谓情丝雨丝互交织。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韵律,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们感激余光中先生将如此鲜艳的文章引入凡间。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1000字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1000字

胡辉

这本书已经买来一个多月了。买这本书其实是受了《听听那冷雨》的蛊惑。然而,这样的蛊惑,估计只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大抵都是抵挡不住的。

现在回想起来,2017年所阅读的散文中,我所受影响最深的,除了余秋雨,就非余中光莫属。读余秋雨所写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我是一边感慨,一边被吸引得直往下读,那种感觉是第一次从写景散文中得到的。相比余秋雨散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却让我不禁拿着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边踱步还要边朗读起来,那声音是兴奋的,如同念一首情诗一般,整个情绪激荡着念完,仍意犹未尽。这哪是散文,明明是诗,是音律啊!

《听听那冷雨》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余光中的窗户。在这篇散文中,他带领读者用感官体味雨的所有美妙。文中,他神驰意往、任思绪飞扬:雨丝绵绵可喻情丝绵绵,冷雨凄楚可喻思乡之切、思而不见之凄然。紧扣着"雨",他泼墨而下,一唱三叹,令读者无不痛快淋漓,感情激荡。全文读来,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如写雨时的"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清清爽爽新新","轻轻重重轻轻",等等,这些叠词的运用,娴熟地将古典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结合起来,让人读来感情充沛,余味无穷。

读完《听听那冷雨》,我多次去书店寻余光中散文集,然而,多次找到诗集,散文集却杳无音讯。最后还是在网上购物,才购得这本《余光中散文》。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我走近了他的文字。

今日读《余光中散文》,我先复读了当中的《听听那冷雨》,感受其美妙的音律。之后所读多篇写景散文,不及《听听那冷雨》朗朗上口,但新的发现却仍是不少的。

余光中是位涉猎广泛的作家,常自称:"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也曾这么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自序中,余光中写道:"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之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一篇好的散文,都有作者的影子。他对世事的看法,他的心情,他的思想,或多或少会融入文字当中。所以,余光中认为:能够抒情、讲道理的散文家最常见,所以"入情入理"的散文比较易得;能够表意、状物的就少一点;能够兼擅叙事、写景的更少。而从他的这本分为抒情散文、知性散文、小品文三辑的散文集来看,他却必是兼擅叙事和写景的大家了。

他的所思所想,在笔下细腻而深邃。在前往南太基的渡轮上,三小时的航程里,余光中写道:"海岸与海岸之间,你伸向过去和未来。把身体遗在现在,说,陆地不存在,时间静止,空间泯灭,让我从容整理自己的灵魂。因为这只是过渡,逝者已逝,来者犹未来,你是无牵无挂的自己。一切都纯粹而且透明。空间湮灭。时间休止。"他的这些想法,我们何尝没有过,但是又何尝总结了出来,更多的,我们只是陷入混混沌沌的思绪和茫然的孤独罢了。

阅读文章的时候,我总喜欢备一个摘抄本。然而,读余中光散文,我发现这种摘抄几乎要整篇累牍地抄下去了。文中的精彩句子实在太多!想象力的空前强大,比喻句的格外生动,感情的独到细腻,让人不赞惊叹连连。"正午的太阳以四十余度的斜角在南方的蓝空滚着铜环,而金黄色的光波溢进玻璃窗来,抚我新剃过的脸。""蓝黝黝的浑沦中,天的茫茫面对海的茫茫,海的茫茫面对的仍是天的茫茫,分辨不清,究竟是天欲掬海,或是海欲溺天。"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不由人不沉浸其中了。

这一天的阅读,心情很是愉悦。品读这样优美的文字,心静才不算辜负。而以这样平静的心,去接受这样的文字洗礼,其中的美好收获,也才是不负时光的罢。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一)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今天终于要离开了。明明知道还能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啊!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多么的让人心痛,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2020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2020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但是,这又让我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相思还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还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二)

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诗集,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缕清风拂人心田!。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行文中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浓郁的感情。

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着我。走进废墟,他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感叹着飞天的后人。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散发着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贞节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坟人使人震撼,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边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下他轻轻的脚印;江南小巷中回响着他的感叹,残简断垣中闪现着他伫立的身影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一幕幕历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视,用优美的语言阐释。跋涉于残阳废垒中临西风古道,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抚摸着古老民族胴体上的伤痕。对文明的叹惋,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汇成一种冷冽的忧患意识,这是历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遥远的灯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三)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但余光中并不仅仅是《乡愁》里的余光中,他作诗千余首,也不仅仅都在诉说乡愁。他的诗歌里有引经据典的部分,也有环保的部分。余光中是1949年从厦门离开大陆,先去香港,1950年去了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毕业,到美国去读书、教书,一直到1972年42岁时,正是文革,两岸不可能交流,感觉回归无期,所以在这种心情下,写出《乡愁》。当时一口气写了很多别的乡愁。另外一首由罗大佑谱的曲,在大陆也唱过,叫《乡愁四韵》,有四段。另外还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做《民歌》。

其实余光中不仅仅是写乡愁的诗歌,还写过很多很西化的诗、也写散文、甚至还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

《乡愁》这首诗因为被编到教科书里,所以大家都念过,而且也好记,形式单纯。《乡愁》是大白话,我在这头,谁在那头,都是白描的。

但也有一些写得很文的引用典故很多的诗,比如《湘逝》,是写杜甫的晚年,他安史之乱一路从陕西辗转逃到四川成都,到了三峡那里顺流而下去了湖南,所谓湘逝就是死在湖南。这个当然很受古典的影响,语言也比较文,典故也比较多。

另外还有一首《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的诗在现代诗里,是比较强调音乐性的,往往有押韵,不一定是脚韵,行、句子中间有关键字2020眼,跟前后呼应的也是一种韵。押韵也有各种方式,押得不好是油滑,押得好是恰到好处。余光中有一首诗叫做《浪子回头》,一开头就讲,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浪字2020就出现了三次,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这样的句子开始,同样一个字2020扭来扭去,变来变去就可以发展下去。像李白那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几个日字2020翻来覆去就发展下去了。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一)

在现代的诗篇和散文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们的思乡,也表现了他盼望祖国大陆的统一。他,就是着名的台湾诗人,《乡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到了台湾,共产党就把解放台湾看作是一件大事。毛主席曾说过: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策。渐渐的,中国和台湾从敌对到友善,开始逐渐走向光明,而到后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一些台独分子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中国各族儿女和台湾大部分民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台独斗争。

诗人余光中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看到了时隔几十年后,有的人与在大陆的亲人抱头痛哭,叙述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亲人的坟墓前。于是便写了这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亲在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坊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头。

诗虽然不长,不过却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祖国了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而有一些则是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而现在,当我们再一次品味这些诗时,不免会产生一种想法:台湾到底何时统一?这种想法到现在还是一个知数。而现在我想说的是:让我们盼望祖国大陆早日统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剧再次出现。

当然,余光中作品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只举了一篇,如果本文有什么问题,请给予改正。

又一次读到余光中先生这首着名的乡愁,其中饱含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对爱人的热爱,进而把感情升华为对祖国大陆的热爱,其中还隐含着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早日回归大陆的热切期盼,这个应该是作者写这首诗的深意。

这首诗以极其平淡简单的文字2020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我觉得这首诗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诗人写的时候好象不是在用文字2020书写,而是在用心书写,每一个字2020都仿佛是从诗人心底里流出来的感情的泉,细腻而清冽。给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以心理的共鸣和激荡,很久没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想念那些爱护自己的亲人。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二)

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如果按照诗歌的真正的质地来比较的话,洛夫的《边界望乡》要比《乡愁》高出很多,无论意境和语言。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还有《风铃》、《等你,在雨中》、《连环》、《算命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等都只能说是及格水平。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余光中还有一点和南朝的谢眺类似,就是诗中的佳句很多,而整体的效果平平,像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满月下》),黑蟠蟠的松树林的背后/那一截断霞是它的签名/从艳红到烬紫。有效期是黄昏。(《山中传奇》)等等,很多。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估计与老余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从炼字2020到铸境都是那样的雅致,古风浩荡。

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因此,我一直认为,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成就远远高于他的诗歌,高于他的其他两度(翻译和评论)。早期的《逍遥游》、《听听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铃》、《我的四个假想敌》、《山色满城》、《日不落家》、《何以解忧》等一些,文情挥洒,琼思玉想,妙语天成。特别是在新世纪,余氏的如掾之笔更是炉火纯青,像《萤火山庄》、《思蜀》、《金陵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终结篇章。如此厚学,至情至性的文字2020,估计能与之比肩者寥寥。大概香港的董桥还有点可比性,但董桥过份的掉书袋,占故纸堆,显得性情不足,旧文人的痕迹太重。董桥的学识绝对不输老余,只是他们走的路线不同罢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桥一类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种轻佻颓废的文风正在养成,散文也能写得读不懂,只知道诗无达诂,没想到散文也要去诂,祸兮?福兮?

说到余光中,有一事不说,心里有点堵。不久前,学者赵稀方一篇文章《揭开余光中的另一面》,使文坛上下开了锅,一些无事生非的家伙开始蠢蠢欲动。文章的中揭开的,又是国人很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竟而质疑余氏的人格问题。我想,不敢是谁,只要摊上了这个敏感的问题,你大概就会百口莫辩了。不敢余氏早期的文章中有没有政治问题的思想,那终归是历史的问题,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治氛围中,谁能保证自己不陷入困境,与统治者同调呢?历史的问题就留给历史去审判吧。还是回到文学话题上来解读余光中,余氏既不是神话,也不存在什么神话的破灭,给海峡游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余光中一点宽容吧。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三)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 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 ,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体会


一次偶然的级机会,我邂逅了一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细细品读,有了些感悟。

开篇第一章,便是《听听那冷雨》。一入眼,那琳琅满目的,透着一层蒙蒙的蓝雾的词语,立刻令人惊叹不已。震惊过后,细细品读,那蒙蒙的蓝色就化成了淅淅润雨,无时无刻滋润着我的心田。是啊,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看呐,江南青石碧水雾濛濛的景象跃在那白纸黑字之上;瞧哇,那满园冷雨杏花淅沥沥的画卷迎入我潺潺心灵之间。望啊,那漫山云气氤氲湿淋淋的一幅冷雨春雨粉白杏花雨浮现在眼前,是清清爽爽新新又带着一腔惋惜的春。

全书宛如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独特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仿佛与余光中的某段阅历相映照,正可谓情丝雨丝互交织。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韵律,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们感激余光中先生将如此鲜艳的文章引入凡间。(史书熔)

读余光中的《乡愁》有感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范文一

上了初中,我接触最多的就是散文了。昨天下了雨,读了《听听那冷雨》,虽没有瓦来伴奏,却也感慨万千。

余光中是台湾人,这篇《听听那冷雨》中无处不隐藏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这篇《听听那冷雨》文字细腻而忧伤。像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和二十五年,没有爱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补偿吧。文字间透出的是尽是忧伤。

这篇文章是物+事,通篇写雨,却非想雨,而是借雨抒发对大陆的思念之情。而美丽的句子很多,我印象蛮深的是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影光相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用了连续几个象声词写出了以前下雨的热闹和现在下雨的凄冷。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将雨比作温柔的灰美人,将瓦比作琴键,那叮叮咚咚的脆响确实如弹琴一般。

这篇《听听那冷雨》是我明白了思念是一种痛,却又是一种快乐。像从西门街道厦门街,作者想像从西门到厦门,沉醉在自己编织的虚拟的幻想中,体现出那沉沉的思念。

此时的我,回忆昨天的雨,叮叮咚咚,没有瓦,却有伞,一曲无限回音。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范文二

最早接触余光中的作品好像是在初中的时候吧,对那首《乡愁》印象很深,小时候的乡愁,长大后的乡愁,现在的乡愁

余光中表现乡愁的诗歌所传达出的那种韵味也是独特的。《乡愁》中,诗人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一步步地加深,尤其是最后一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乡愁衍生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而乡情怯怯,只怕一下子,五千年与是万万,从山东半岛到天山,甸甸都压上肩来,承受的起吗?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你在千里外地收线,一寸一分。

余光中的爱情诗写得很朦胧细腻,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情感细腻的人。《风铃》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扣着一个人的名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风铃,风铃轻轻摇动,每一声,仿佛都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一朵莲花都像你,尤其是,隔着这样的细雨。把自己要等的人比作是莲花,细雨朦胧,夕阳余晖下,该是怎样的一番美景,静若莲花,闲庭漫步。

我不敢就看他,怕蛊魅的蓝眸,真的把灵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鸥,绕着他飞。诗人在写海的魅力时这样写,在诗人笔下没还仿佛幻化成人。而我在这想说,我不敢去看更多的余光中的诗,怕诗中的眼神,把我的灵魂勾走,化成一只墨猴,舔食墨香。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650字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650字

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国母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800字


当冬天的第一丝寒风吹起,家门口的落叶们又争先恐后地跳起了舞。总有那么一两片调皮的落叶,喜欢驻足我的窗前,久久不忍离去。风一吹,小小的窗台上,总会留下一抹红的、一抹黄的,像精灵一般,点缀了我的心灵。在暖暖的冬日阳光下,我最喜欢的就是趴在那窗头,看着那落叶在阳光中飞舞,看着那落叶奔向大地的拥抱……

三年了,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记得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也最喜欢在冬天落叶了。她总是那么调皮地把落叶铺满我家的菜园,也总是那么淘气地让落叶钻进我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爱的书签。

三年了,三年都在异乡过年。每次过年的时候,我总是不忍去看那窗外跳舞的落叶,总是不敢去想那远在故乡的亲人。好想跑进爷爷奶奶的怀抱;好想抱抱我那个刚出生的表弟;好想站在老家的窗前,看着那漫天的落叶飞舞……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我总是那么默默地窝在屋子里,跟爸爸妈妈一起,静静地看着春晚。耳边偶尔一声“嘭,嘭”声,提醒着我新的一年又即将开始。

日子一天一天流淌着,我也悠闲地游淌在《余光中诗集》中。突然一篇《乡愁》引起我的注意。乡愁?余光中先生,这位可敬的老人也有乡愁吗?他的乡愁又会是什么呢?

“宝贝,寒假回老家!”正当我出神地想着时,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喜悦像快乐的小鸟,让快乐的我飞向了老家的路上。一路上,我都紧张得不敢入睡。爷爷奶奶在家还好吗?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到底长什么样呢?我家的新房到底造了怎么样呢?我的房间是怎么样布置的呢?家门口的那棵大树还在吗……

整整十多个小时,我就那么一刻也不停地看着窗外,看着那熟悉的景物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故乡还在飘雪,太阳也偶尔在灰色云间露出来一会脸,透出点点阳光,温暖了刚到家的我。我出神地站在家门口,凝望着周围的一切:房子大变样啦,好像一幢小别墅呢!哦,那棵树还在那呢,还是那么喜欢飘落叶呢……

“宝贝,回来啦。”奶奶高兴地从屋子了冲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发呆的我。熟悉的环抱让我的泪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冲了出来,止都止不住。

“你呀,长这么大了,还是这么爱哭。”奶奶笑得擦掉了她眼角的泪水,挽着我走进了家门。屋子里的大大小小都迎了出来,只为了迎接三年没回家的我……

屋子是那么暖和,亲人们是那么和蔼,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爱,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台上――啊!落叶!一片一片,还是那么美。风吹落后,它们在雪白的窗台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故乡的年是在中午,赶在了春节。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憨厚的笑,欢乐地聚在一起吃午饭。奶奶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碗甜甜的汤圆,一直盯着我们喝掉才放心。我们总是笑着说奶奶那个老顽固,但是还是美滋滋地喝了个底朝天……

不知不觉就过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拥挤的火车,眼泪不自觉地滑了下来。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叶又随风落下,像是为我送别。看着火车渐渐离开故乡,离开故乡的天空,我不禁又想到了《乡愁》……

乡愁,

乡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飘落的树叶,

而我是行走在那叶脉上的求学者,

一回头,却发现故乡是那么遥不可及。

乡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过的日历,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着的岁月中,

回眸中,却发现故乡是那么近在咫尺。

乡愁,

是那承载着满满爱的一艘船,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但是,

中间紧紧连接着,

是那暖暖的关爱。

读余光中诗集有感600字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伍立杨用这句诗赞扬了台湾桂冠诗人余光中。余光中的诗歌,如璀璨的珍珠,晶莹透亮;如山间的清泉,那般纯净;又如动听的音乐,悠远辽阔。他的诗歌中那荡气回肠的文字,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余光中的诗集,都渗透着浓浓的情——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正如《乡愁》中的最后一段: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何等的热爱!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祖国无限的怀念。作者从小在祖国的怀抱中长大,就如一棵小草,在阳光下自由地生长。在1949年的一天,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祖国。此后,他十分想念祖国,祖国就如他的母亲,那般慈爱。可是,大陆和台湾之间隔一湾浅浅的海峡竟如隔难愈的裂伤,两岸的争吵何时才能结束?时光飞逝,1966年的余光中远渡重洋,在异国求学,饱受思乡之苦,两岸的争吵却仍在继续,乡愁袭来,他又怎能感到快乐?而今,暖流已融化了阻隔在海峡两岸之间的残冰,两岸同胞的亲情在台风肆虐之后愈见融洽。归来常伴这后土吧,诗人,归来寻你的童年,觅你青葱岁月的足迹。何不就此常住您望中的故乡?看江南的山水,抚连绵的芳草,沐米南宫笔下的烟雨,听长江以母性鼻音哼唱的摇篮曲,闻故土腊梅的馨香,话久别重逢的感慨……

余光中对祖国由衷地热爱,不但在于祖国对他的恩情,也在于祖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之美。余光中少年时期曾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写出如此优美动听令人陶醉的诗歌。我最喜欢《星之葬》这首诗,读起来优美极了。我似乎身临其境,看见一颗在天空中急逝的流星,带着一丝悲伤,一丝惊诧,一丝宁静;看见唐宫中的少女“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动人场景,流萤飞来,流萤飞去,盛唐文化的奇葩至今芬芳不减。

余光中深爱着故土的同时,还深深怀念着那片土地上他的朋友、亲人,难以忘怀萦绕在亲友间的缕缕温情。故乡,有他儿时的游伴,童年的笑影,这数十年乡思的内容,往往在黄昏、在月夜、在灯下不期而至,像声声呼唤,将诗人的心一直牵系到海峡的这一头。海峡的这一头,有诗人童年时与他一起东望海峡的母亲。行走在异乡的尘埃里,乡愁即便是顿足也顿不去,诗人满心都交叠着母亲与大陆。腊梅香是母亲,后土是母亲,祖国和台湾也正像母子一般,台湾睡在中国海的怀抱中,就像胎儿睡在母亲的羊水里。一面是对母子亲情的追抚,一面表达了对祖国赤子般的热爱。来自祖国同胞的深情厚谊也总是让诗人心生暖意。一次,柯灵先生送给余光中一只精巧的宜兴紫砂壶,他把弄着那用江南沃土制成的茶壶,想到自己的指纹叠上陶匠的指纹,叠上雕者的手印,赠者的掌温,就如同和13亿中华儿女握手,如同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看到了自己的亲朋一般。那一刻,隔一道海峡只如隔几,举壶,便似乎与友人相对谈笑,斟酌两岸,品味今古。

啊,美丽的祖国,您的容颜,您的文化,您的恩情,您的发展,诗人也好,每一个龙族的传人也好,都难以忘怀。对您的依恋与热爱,早已深深镌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热切涌动的血脉之中。醒,也萦怀,梦,也萦怀。在您60华诞即将到来的时刻,我要满怀自豪地说:祖国,我爱您!滋养我抚育我的祖国!您的山河如此多娇,您的文化清芬四溢,您的子民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您自豪之余,让我再轻轻地轻轻地呼唤您:妈妈,我的可爱的黄肤色的中国。

[参考]曾国藩读后感范文汇编1060字


曾国藩读后感【篇一】

草草翻阅,其实没太看进去。不是想看的版本,又没有半路弃书的习惯。每章节都看了一些,大概对曾国藩有些印象。上学的时候对他很感兴趣,通读下来,感觉他真的是严于律己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虽然一介文人,却心思极为缜密。无论为人,为官,治学,治家,用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很严谨,单纯看他人物性格方面,很是佩服。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功过各一半,功劳方面开创了新学的局面,为以后中国提拔出了第一批科研人才。过的方面,按史书上说,剿灭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但是,我个人觉得太平天国的后期领导人也很封建奢靡。所以,也不算什么过失。毕竟他是生在封建社会效忠皇帝等于爱国的年代。最后还想说,能啃下这本书的人野心一定不小,我是看不下去了[偷笑]

曾国藩读后感(篇二)

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曾国藩读后感(篇三)

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

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和”字,字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

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广阔。我们不要在一些锁碎小事上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大。

当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整理好行装,就要出海驶向社会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和气”导航。驶进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港湾,“和气”以它独有的光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气生财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官员,广纳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广结良友,人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国度,与邻国相处融洽,没有战争的干扰,百姓其乐融融……

以和待人,放飞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出你我心灵领土上的光环,倾听心与心碰撞的声音,追溯到心灵的脚步。跌倒时,它给人们阳光般的援助;迷惘时,它给人们星光般的鼓励;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无助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以诚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们做到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人与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间有的只是快乐、财富和爱心,缺的才是悲伤、贫穷和仇恨,就让我们为此努力吧!

曾国藩读后感【篇四】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读后感【篇五】

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和伟人思想,从书中所获颇丰。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明末清初顾炎武曾将自己每日的反省记录下来,取名日知录,自高中阶段度曾国藩后,自己也每天记录日知录,用于反省检讨自己。

曾国藩也给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启发。他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虽然曾国藩也有被太平军逼得要跳水自尽的时候,可我从中看到的却是他的刚烈和坚强,湘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离不开他的坚强和坚持,事无艰难,何来人杰,他的老师的震耳发聩的话不仅支持者他在内忧外患,满清贵族猜忌和怀疑中克服重重困难,冲出重重绝境,也让我们明白在困难挫折,恶劣环境中该怎样去做,怎样生存下来。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综观曾国藩的为人之道遵循静诚谦敬谨五大功夫。静为养心静体曾国藩初踏社会,血气方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到湖南办团练,动辄就职责他人,尤其与绿营的磨擦斗法,与湖南官场不合,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静,他曾三次自杀,却自杀不成。此后他开始静以修身。他的做事之道一是儒家中庸思想,二是道家方圆智慧。他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合,做事不过分,亦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志,恒,识,度退是对他的思想的诠释志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并随时考验自己;恒, 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专一不二;识,器识为先,识量远大,不求近功;变,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分寸,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把自强与圆融合一起,在优劣中妥当应变。退,他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大事者善于在利益上退让,勇于被对方超越自己。

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也远了,有人认为与时代脱轨了,可传统的东西真是愈久弥香。我喜欢传统文学,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想和才能,虽然他们没有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但他们的每一个思想,每一分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真是劳动创造了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也许你读了他的书籍,你以为做人做到他的地步,那么辛苦干嘛,不如逍遥游乐更好。但当你经历人事之后,你却不得不后悔自己没有像他一样,做的人生圆满。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读后感(3)篇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读后感 第(1)篇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前阵子和朋友们聊天,说起名人自传,不禁刻薄了点儿:“现在的自传,要么贴金肉麻,要么自剖下不去手。”其实以自家识见根本不够资格评说,仅仅是为了交流的快乐。刚大放厥词,就收到这样一本书《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余先生左手成文,右手缪斯,我是极喜欢的,就于他的诗文世界镇日徜徉了。

书的编者十分老实,道出了编选缘由,余先生没有写自传的打算,也就由编辑代为编选了这本自述,由此捕捉一位耄耋老者丝丝生命的足迹,窥其长路,引径通天。这让我想起那些阅读《听听那冷雨》、《从徐霞客到梵高》的日子,仿佛就和作者一同歌哭,一般奋笔。

这本书的第一辑所选文章,均是余先生追忆成长路途的自述性散文,从少年到白发,对中西文化的心香一瓣,得其缘由;第二辑所选则是恰同学少年师友回忆,相互往还,后辈小子了解到前辈风流;第三辑大抵序跋后记摘编,诗集、散文集汲汲追求,篇篇谈及创作心得甘苦。这样一本书,是了解一位作家从为文到人生的最好方式。

记得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诗句,余先生把他的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翻译成中文:“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我是读过余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才了解到这首诗,并一直喜欢。这篇文章,在本书中并没有收录,现下单独说一说,也算是加深对余先生的一点了解。

余先生在《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篇文章中写道: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如此这般,人性的国度里,猛虎和蔷薇可以和谐,进而我想到一位优秀的作家即便有所擅长,有他的胜场,但他体味的思绪中必然可如泣如诉,可雄浑壮武,共存其间,角色转换,潇洒自如。比如沈从文一再用“妩媚”二字形容一些粗鲁之辈,谐趣之外,仿佛深抓了那人的点面,也就洞悉了李逵舞动双斧时那一点人性趣味。《史记·留侯世家》言:“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太史公对张良状如妇人好女,很是感慨,张良该什么样子呢?或许该是“若虽长大,中情怯耳”的“长大”吧?这是说韩信的,韩信甘耐胯下,未必不丈夫。识人尚且如此,阅读、写文章深掘这一点趣味,也是必要的。涂抹矫揉之下的文字,如何相比朴素中见丰腴的文章?慷慨壮丽的篇章未必不能显出一点婉约,于沉静中勃发出英雄义气。

阅读余光中著作,有这样一本《余光中自述》做导读,是很好的事情,“大雅久不至,再使风俗淳。”前辈作家的经典著述,无论是对欣赏还是创作都有很深的启迪。大概十几年前我读到余光中的散文,深受影响,一方面是关于五四以来作家评价的,一方面是进一步了解了评判好文章的尺度,眼界又宽了一点。我们既可以在阅读中沐浴阿尔的阳光,感受梵高的浓烈,也可以体味提奥的护兄悲歌,探察爱情的婉约。

这本书的封面有董桥先生推介的话:“他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横涉西洋文学艺术,在绵长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其文学影响,已跨越海峡两岸,诗风文采,为不少读者所赞赏。”今天刚好看到止庵先生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李长声先生说:‘董桥散文写得好,但有时觉得像人妖在那里顾盼生姿,美则美矣,也不禁起一身鸡皮疙瘩。’为写文章做准备,继续摘录‘长声闲话’,这段话见《阿Q的长凳》一册。”

读后颇莞尔,顾盼生姿的尺度,东施到底该不该捧心,实在不是我这篇小文所能谈的,提一提,大家一笑吧!书中余先生倒是给出了些态度:“事实上,我们的散文作者,包括小说家在内,很少在文体上表现出“阳性的”(masculine)气质,这和西洋的现代文坛,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照。我们的文坛向来呈现一种阴盛阳衰的景象:不少女作家固然是一片闺怨腔,即连男作家们,也有许多的满篇脂粉气的。我在散文上努力的方向之一,便是要洗涤这股窒人的脂粉气。”(《六千个日子》)

这篇文字已不单单是评介一本书,还有一点多年阅读的体味,且容我纳些私货。读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态度,为文的方式,可取可弃,读者自己的事,余先生几十年著述中摘选的文字,是饱含精光的,想全部说说蛮难的,择采一点,权作交流。

总之作为读者,可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翻下一页书。

  (如有转载,请联系笔者。)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读后感 第(2)篇

余光中先生与2017年12月14日去世了,他的好些诗文集我都还没看,先在微信读书上把这本浏览一下。余先生没有写自传,这本号称余光中自述的书其实是他的散文集。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与他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自述散文,从中可以看到余光中先生少年、青年、老年的各种经历,真挚而质朴,自嘲而幽默,充满了温情,能够从他的文字中了解他的生平,二十岁以前他辗转四川、南京等地求学,这些成了后来怀念的地方。第二部分收录了他记师友交游的文章和游记,从中可以看到余先生对师友的珍惜之情,也让人看到读书人之间的君子之交。沙田七友,往来无白丁,交谈有鸿儒,情谊深深,很是让人羡慕。第三部分收录余光中文集自序及后记,在这些文章中大致可以看到他的创作历程和理念,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其人已去,读他的诗文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读后感 第(3)篇

在阅读这书的过程中,不时的会阅读其它的书本,放下这边,然后继续拿起这本,就这样断断续续十多个小时读完了,有点三心二意吧!

说感悟不深谈不上,里面不少文段的描写,记忆一下子回到幼时,很多已经忘了的记忆会跟着文中文字窜出脑海,站在高处,由近及远,是被纱柔似黏稠的浓雾像海浪似的层层推进,直到看见挂在天空中那柔和温暖的橘色阳光下偶尔窜出的山峰,连绵起伏,若隐若现。很美很美!美的像少女那一低头的娇羞……

在诗人和文学家的语言中,生活像诗意一般,哪怕是在枯枝败叶的秋意中,也能发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感,生活不止苟且,还要有发展美的远方

这是诗和散文给人生活前进的力量。课桌上的灯就是灯塔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后感1000字(3)篇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余光中的乡愁,有梦牵魂绕的长江黄河,有唐诗宋词小令,有杜牧的烛商隐的夜雨李白的月光和灵均的行吟,有瘦了容光如许的新月与孤星,是立在波上的莲,最是嘉陵江畔童年母亲的呼唤和“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痛断肝肠。

余先生的诗充满故国情伤和文人雅趣,缠绵悱恻、清波逐浪、回旋推进,寥寥数语道尽一世的爱恋和想望,厚重如古老的中国,深情若咫尺天涯的游子,读来如见老友,有久别重逢的惊喜和似曾相识的愉悦。

◆ 第2章 舟子的悲歌

>> 除了黄昏一片云,    除了午夜一颗星,    除了心头一个影,    还有一卷惠特曼。

◆ 第3章 昨夜你对我一笑

>> 昨夜你对我一笑,    到如今余音袅袅,    我化作一叶小舟,    随音波上下飘摇。    昨夜你对我一笑,    酒涡里掀起狂涛;    我化作一片落花,    在涡里左右打绕。    昨夜你对我一笑,    啊!    我开始有了骄傲:    打开记忆的盒子,    守财奴似的,    又数了一遍财宝。

◆ 第6章 新月和孤星

>> 像一只寂寞的鸥鸟    追着海上的帆船,    像一只金色的蜜蜂    恋着清香的花瓣;    也没有亲近的拥吻,    只有深深的感受;    也没有海誓和山盟,    只有默默的厮守;    直守到暗夜的尽头,    望瘦了容光如许;    才黯然地一同殉情,    溺在黎明的光里。

◆ 第8章 招魂的短笛

>>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 第12章 我的年轮

>> 美国太太新修过胡子    的芳草地上,    仍立着一株挂满牛顿的    苹果树,一株    挂满华盛顿的樱桃。

◆ 第14章 月光光

>>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落在谁的伤口上?

◆ 第15章 大度山

>> 杜鹃花在季节的裙边    闹成缤纷的幼稚园

◆ 第17章 等你,在雨中

>>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 第18章 满月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变奏    或者让我揽你的腰    揽你古典的窈窕    恰使楚王妒嫉的那样    楚王?楚王?巡夜的萤    说夜深了,说雾    自池面升起空    多纤维的月色有点蓬松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地,像压过的相思

◆ 第19章 观音山

>> 举目是山,回头是岸    我是商隐,不是灵均,行吟泽畔

◆ 第21章 下次的约会

>> 当我死时,你的名字,如最后一瓣花    自我的唇上飘落。你的手指    是一串串钥匙,玲玲珑珑    握在我手中,让我开启    让我豁然开启,哪一扇门?

◆ 第22章 诀

>> 遗恨如山,千臂的愚公也不能摇撼    黄泉迢迢,红尘扰扰    碧落在两者之上,无动于衷地崇高    抓一把灰烬,每一撮灰里有我的绝望    每一滴泪里有你的背影

>> 每一次爱情的结局是别离    每一次别离都始自相遇    云只开一个晴日,虹只驾一个黄昏    莲只红一个夏季,为你 

◆ 第23章 醒

>>To be,or not to be?

◆ 第25章 回旋曲

>> 立你在雨中,立你在波上    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莲

◆ 第27章 当我死时

>>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 第28章 枫和雪

>> 想起这已是第十七个秋了    在大陆,该堆积十七层的枫叶    十七阵的红泪,悯地,悲天    落在易水,落在吴江    落在我少年的梦想里    也落在宋,也落在唐    也落在岳飞的墓上    更无一张飘来这海岛    到冬天,更无一片雪落下    但我们在岛上并不温暖 

◆ 第31章 每次想起

>> 每次想起    年轻时,以为用一朵水仙    一张桂叶,一瓣清芬的蔷薇    就能将半亩的痛楚遮盖 

◆ 第34章 江湖上

>> 一双鞋,能踢几条街?    一双脚,能换几次鞋?    一口气,咽得下几座城?    一辈子,闯几次红灯?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一双眼,能燃烧到几岁?    一张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头发,能抵抗几把梳子?    一颗心,能年轻几回?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为什么,信总在云上飞?    为什么,车票在手里?    为什么,噩梦在枕头下?    为什么,抱你的是大衣?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    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 第36章 民歌

>>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也听见    龙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

◆ 第37章 乡愁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第43章 乡愁四韵

>>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 第46章 小褐斑

>> 我的心不是耳环,我的心    经不起你的笑声    荡过去又荡过来……

◆ 第47章 红叶

>> 何须多说,秋已说得够斑斓    风吹浪远,你在最远的浪外

◆ 第51章 风铃

>>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 第54章 望海

>> 比岸边的黑石更远,更远的    是石外的晚潮    比翻白的晚潮更远,更远的    是堤上的灯塔    比孤立的灯塔更远,更远的    是堤外的货船    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    是船上的汽笛    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    是海上的长风    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的    是天边的阴云    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    是楼上的眼睛

◆ 第57章 中国结

>>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    你的红丝线不够长    怎能把我的童年    遥远的童年啊缭绕    也太细了,太细    那样深厚的记忆    你怎么能缚得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摇头    说不出是什么东西    梗在喉头跟心头    这结啊已经够紧的了    我要的只是放松    却不知该怎么下手    线太多,太乱了    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 第62章 天问

>>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了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呵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2017年12月14日,

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

现在读他的乡愁,带着怀念!

最喜欢的是出现在我们课文里的这首: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它说出去多少中国人的心愿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

异地求学

异地什么概念

不能天天回家

即异地

或是不能随时想回家就回家

即异地

很多人为了

家庭与生活

背井离乡

为了孩子

更好的未来

选择远方

或是为了梦想

情愿北漂

情愿到大城市

过着朝九晚五

加班加点的生活

这些人

都有浓浓的乡愁

现在的乡愁是

家乡在改变

变得不认识了

不是青砖瓦房了

也是小楼亭亭

没有乡土气息

也不再是那个味道

我的愁

不同余光中先生的愁

他的乡愁

写出了

中国人

的愁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昨夜你对我一笑,到如今余音袅袅,我开始有了骄傲:打开记忆的盒子,守财奴似的,又数了一遍财宝。比起戴望舒的无病呻吟,我更喜欢余光中的动人心魄!

《当我死时》_关于余光中作品读后感300字


当断肠人在天涯时,那满怀羁旅之思的游子是何等惆怅呢?

读着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我的心也仿佛飞向遥远的美国,却牵连我的母亲国度中国。

人在密西根享福,心在故乡受苦,苦在心里,苦在心的心里。

春天,我思念故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白堤上的绿柳扬着长长的绿袖子,向游客展示妩媚的春意;梅园的梅花开得热火朝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淡淡的含着浓浓人情味的香从中国传进我的鼻。

夏天,我思念故乡那浪漫的情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西湖的荷花引人入胜,在清爽的河水里自由地游泳。

秋天,枫叶们化成了火,时时燃烧着我思乡的炽热的心。瓜果飘香,让我每个细胞都感到甜甜的,很温馨。

冬天,松竹梅三君子傲霜斗雪,感动人心,偶而下场雪,寒意覆盖了一切,也覆盖了我思乡之心。

我要葬在故乡,余光中要葬在故乡。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600字》的版权说明:

本文由 佚名收录 同学写作的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600字由读后感大全网友集稿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600字》中由作者提及的观点和立场均属作者自设,本站无权干涉也无相关责任

本站完全免费为全国学子提供各类优质读后感范文,以及写作辅导为已任,对于各类转载引发的纠纷及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New

        初读童话故事时代广场的蟋蟀的个人感悟收藏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在...

  •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600字的读后感悟精选四篇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假期时我们观看了理想国,相信您对于理想国...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值得参考!《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二)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

  • 绿野仙踪观看心得

        好范文推荐绿野仙踪读后感写作范例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


  • 将相和观看心得

        [分享好文]《将相和》读后感(一篇)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

  • 倾听生命读后感

        【优选】倾听生命读后感作文(760字)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

  • 贝多芬传读后感

        优文收藏:贝多芬传读后感精选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

  • 为伙伴尽力读后感心得

        关于为伙伴尽力的读后感悟心得400字左右在阅读完为伙伴尽力之后就可以根据这本书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心得感...


  • 格林童话读后感 Hot

        读格林童话的心得和感悟二年级《格林童话》这一本书应该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吧?有一句话说的好,“在风雨中做个大...

  •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Hot

        生命之间爱和关怀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汇编(4篇)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阅读时代广场的...

  • 《偷影子的人》读后有感 Hot

        微弱的光芒也可照亮人生偷影子的人心得感悟推荐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在读后了作品...

  • 中小学生读我与地坛读后感 Hot

        2022大学生读我与地坛的优秀读后心得体会精选史铁生先生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虽然命运不公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


  •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Hot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心得之三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

  •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 Hot

        [收藏]《瓦尔登湖》读后感(1400字)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心得体会 Hot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500字左右集锦“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好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

  • 围城读后感 Hot

        2022每一句都道尽人生的围墙读书心得精选(7篇)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